70年代的“铁饭碗”,当初给个县长都不换,如今却沦为底层工作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04-03 03:10:38

文丨鲁滨逊的日记

编辑丨鲁滨逊的日记

——●◯前言◯●——

“金饭碗,银饭碗,它都不如稳定的铁饭碗!”

这句话放在现在同样适用,毕竟不管什么时代,找到铁饭碗都是人们的追求。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铁饭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70年代,人人挤破了头,哪怕给个县长都没人愿意换的忒饭碗,现在却成为了烂了大街的“底层”的工作,有的甚至直接被废除……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售票员◯●——

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个年代,当时出行的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公共汽车成为了大多数人出行的主要方式。

那时的售票员,虽然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首先,售票员需要非常好的记忆力。当时的公交车上人来人往,嘈杂喧闹,售票员必须清楚记住谁买了票,谁还没买。一时疏忽,就可能造成乘客被多收或少收车费。

他们就像是人肉计算机,在混乱中运算分毫不差,更令人惊叹的是,售票员们几乎从不犯错,这份工作需要无可挑剔的职业操守。

此外,售票员需要快速反应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在车辆进站时,一大波乘客蜂拥而上,售票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为每个人售票、找零,否则就会耽误车次。他们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在狭小的战场上指挥有条不紊。

当时的公交车可没有空调,冬天冰冷,夏天酷热,售票员们经常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工作。他们丝毫不计较环境,用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为乘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而售票员工作的魅力,在于它的稳定性。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生活拮据,一失业就可能会支付不起生活开支。

但售票员的工作却能确保稳定收入,成为不少人向往的"铁饭碗"。

——●◯售货员◯●——

在上世纪70年代,除了公交车售票员之外,另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就是国营商店的售货员。

那时候全国上下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短缺,售货员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白手起家富豪"。

顾客们只有拿着由国家发放的购物票,才能在商店里买到理应的生活用品。

那时候的售货员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对主动权,再难讨好也无所谓。"有票吗?没票我可不卖""东西放那了,自己拿,挑什么呢,我拿的你就接着"——这种对顾客爱理不理的态度在当时屡见不鲜。

顾客们即便难掩不满,也只能强忍着,因为他们太渴望那些短缺的生活必需品了。

相比之下,售货员们则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凭借国家工人的身份,他们拥有铁饭碗般的工作,加上再也不用操心销路的特权。除了准时上下班之外,几乎没什么其他负担。

由于职业的稳定性和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售货员成为了当时最受青睐的职业之一。每当商店招工,总会吸引大批青年应聘。他们无不希望能获得这份"高枕无忧"的工作,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个老电影里就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售货员的形象。刘晓庆在片中饰演一位新入职的售货员,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们对顾客理直气壮、爱答不理的一面。这部电影由此成为了描写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商品供应日益充足。

曾经占尽上风的售货员们开始面临角色的转换。不再有了当年的天之骄子般的地位。

他们只能转而学习如何热情招徕顾客,忽悠营销手段。"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优惠大酬宾,过来看一看啦!""美女,你穿这身真好看,可适合你了!"

一度嚣张跋扈的他们,如今不得不成为谄媚巴结的劝客人。当年与顾客对着干的日子,成了永远的过去。

——●◯司机◯●——

以上两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累人的,接下来咱们看看不累人且更光荣的。

在那个年代,"司机"绝对是香饽饽般的存在。你不仅能驾着钢铁巨兽,气宇轩昂地在大街小巷走动,还能借此结交各色人等,机会处处皆是。

那时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是有权,二是有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可见司机的地位有多么超然。

只是,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机可没那么容易。

首先,你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否则连门都难以进。然后,你需要拜师学艺,从事长达三年的学徒生涯,学习各种维修技能。

毕竟在那个年代,汽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半路抛锚可不是什么罕事。一名合格的司机,不仅要驾驶娴熟,还得是个挺能修车的高手。

学车的过程则更加艰辛。那时没有今天的驾校,一切都靠师徒相授。

学徒要跟着老师傅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启动、换挡开始,直到完全掌握各种驾驶技巧。别看只是开开车,其实对视力、反应能力、判断力的要求都相当高。毕竟当年的道路更多是泥土路,坑坑洼洼,随时可能遇到突发状况。

实习考核阶段也相当严格。半年无任何交通事故,才能获得正式驾驶证。

拿到驾驶证后,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层。

除了可观的工资收入,更有无数人主动拉关系、送礼物的待遇。毕竟那时的汽车少之又少,谁能开上汽车就受到多么格外的青睐。

总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司机就像一种身份象征,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机遇与尊荣。

成为司机,就等于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常人判若云泥。这份工作不仅有惊人的含金量,更赋予了人们一种独特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

——●◯播音员◯●——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彼时,除了司机这个响当当的"香饽饽"职业外,还有不少其他职业也因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了。

彼时,电视机罕见,收音机则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背景下,播音员这个看似平凡的职业,却凝聚着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意义。

一名出色的播音员,对声音的把控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普通话水平要过硬,不能有任何口音、语病。其次朗读技巧娴熟,能够将枯燥的内容演绎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再者发音要清晰宏亮,即便在嘈杂的环境下也不会被电流声盖过。这些无一不是对播音员严格的职业要求。

播音员的工作环境也极富厚重的历史气息。他们大多在公社广播站内工作,那里集控着整个公社的广播系统。

播音员们坐在狭小的录音棚内,通过麦克风和大家连接,成为信息与外界的重要纽带。或许在当下看来,这只是个普通的岗位,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特殊年代,播音员担负着沟通世界的重要责任。

事实上,从五六十年代始,播音员们就是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渠道。每逢重大新闻发布,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用恬淡优美的嗓音,将信息传递给全国人民。

对于生活在偏僻山村、信息匮乏的群众而言,播音员的声音就像生命线一般,维系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这份工作的含金量也极高。当时,播音员被视为"铁饭碗"职业,既有固定工资,又极受人尊重。

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村青年而言,能够入行就等于成功摘掉了"知识分子"的光环,成为社会中产的一员。

更重要的是,播音员承担着知识传播和思想引导的职责,可以说,当年无数观念的更新和理念的普及,都与播音员们的努力分不开。

就这样,播音员不但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也在在默默中完成了思想启蒙的重任。

尽管如今的广播电视行业已不再风光,但那些兢兢业业工作的播音员们,却是当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

——●◯结语◯●——

这些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铁饭碗"职业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迕,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

但是,发展的大潮终将冲破一切藩篱。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稀缺"的资源变得充裕起来。

人们渐渐发现,过去那些受人追捧的职业,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高贵。

曾经备受推崇的"铁饭碗"也终将被渐渐淡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忘记历史,忘记那些曾经辛勤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们,相反,我们更应该铭记他们的身影,缅怀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管是金饭碗还是铁饭碗,关键是要学会适应变化,在自己的本行精益求精。只有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中续写出新的辉煌。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文献

【1】-

【2】-

1 阅读:1107
评论列表
  • 2024-08-09 18:52

    瞎扯淡!这些工作哪个有当县长好?给我个县长当当,我不要工资,每个月倒贴一万!

    好瘦的八戒 回复:
    那个时代的,你知道哪个时代吗?你是不是70年代的?

鲁滨逊每日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