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取经团队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了西行大业。
一路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几个人或者说妖,各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他们到达雷音寺时,如来佛祖为他们的功劳进行了封赏。
记得当时,唐僧被封为了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了斗战胜佛,猪八戒则被封为了净坛使者,沙僧则是金身罗汉,而白龙马则成了八部天龙。
可就在大家欢天喜地庆祝封赏的时候,有人表现得异常激动,那就是猪八戒。
当场他就对着众佛顶撞起了如来,大喊:“如来,为何他们都成佛,我却做个净坛使者!”猪八戒表现得这么愤怒,既让人觉得有趣,也引发了思考。
而同样没有成佛的沙僧,却表现得非常沉默,这种鲜明的对比更是引人入胜。
沙僧的沉默背后再来说沙僧,他和猪八戒一样都没有成佛,但他却完全没有抱怨的意思。
为什么呢?
如果有人说沙僧是因为忠厚老实,所以就算内心有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毕竟在前往西天取经之前,沙僧的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他被玉帝贬下凡间,在鹅毛都能沉的流沙河中挣扎,还每七天要受飞剑穿胸之刑。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封个金身罗汉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但如果你再仔细品读《西游记》原著,就会发现沙僧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
他也是一个很在乎自己前途的人,当初观音菩萨在四大部洲里寻找取经人的时候经过流沙河,遇到了被贬的沙僧。
沙僧听到是寻找取经人,马上表达了愿意加入的强烈意愿。
当听说唐僧的前九世都命丧流沙河,他甚至一度有些退缩,生怕反误了自己的前程。
由此可见,沙僧并非看到什么都无所谓的人。
解读沙僧的前程观其实,沙僧对前程看得很重。
他在与观音的谈话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
沙僧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在对待前程这件事情上他可是丝毫不含糊。
观音菩萨在找到他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在意观音给予的信息和机会,可以看出他不甘心一辈子呆在流沙河里。
沙僧说过一句话特别能体现他的前程观:“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
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沙僧知道九个取经人都死在了这里,还把他们的骷髅串成一串当作消遣,这表现出他内心关于前程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因此,当看到八戒因没成佛而暴跳如雷时,我们更能理解沙僧选择沉默的内在原因。
上一任金身罗汉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金身罗汉的职位非常之高。
一次,唐僧师徒来到了西牛贺洲的乌鸡国,唐僧在梦中遇到国王的魂魄,国王请求唐僧为他伸冤。
于是,唐僧让孙悟空潜入宫中打探,发现现任国王竟然是妖怪所变。
孙悟空自然不放过他,与妖怪大战正酣,这时文殊菩萨来了,因为这个妖怪正是投胎下界的乌鸡国国王,一度被乌鸡国王绑架、泡在河里三天三夜。
所以,如来派文殊来复仇,将那妖怪推下水井。
乌鸡国国王其实是个天资非凡的人,他曾经几乎成了金身罗汉,但因为不识文殊菩萨,犯了大错,落得这个下场。
这个故事说明,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而金身罗汉也是不可小觑的位置。
沙僧因为了解到这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封赏,所以他选择沉默,表达了对如来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结尾通过沙僧和猪八戒的对比,我们能看到每个人对前途和名利的不同态度。
沙僧默默接受封赏,内心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激和对前程的苛求。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这些人物,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和挣扎。
读《西游记》,不仅是看一个个神魔斗法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
沙僧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表达,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候,沉默才是最大的抗议和最有力的回应。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和困难时,或许可以从沙僧的沉默中学到一些智慧和力量。
沉默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植内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便在不如意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淡定与感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