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按照银行要求操作手机两小时后猝死:适老化服务岂能只是口号?

闲时侃生活 2025-02-20 20:05:10

2024年10月22日,李女士的74岁父亲前往中国银行南京太平南路支行办理境外汇款业务。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尝试使用机器和手机银行进行操作。约两小时后,李女士通过视频通话发现父亲出现异常,随后他在银行内摔倒,最终因脑疝去世。李女士认为,银行未根据其父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适合的业务办理方式,且在要求其父亲使用手机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未尽到指导义务,导致其父亲死亡。因此,她将中国银行南京太平南路支行告上法庭。该诉讼于2025年2月12日在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开庭,尚未宣判。

据调查,李女士的父亲在银行办理业务时,未能在柜台完成操作,而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使用机器和手机银行进行操作。约两小时后,他出现手部抖动、流口水、嘴部歪斜、频繁打哈欠等症状,最终在银行内摔倒。经诊断,其因脑疝去世。

李女士质疑银行未根据其父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适合的业务办理方式,且在要求其父亲使用手机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未尽到指导义务,导致其父亲死亡。她认为,银行应提供更适合老年客户的服务方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作为金融机构,银行有责任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在面对老年客户时,银行应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提供适合的服务方式。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业务越来越依赖于电子渠道,这对老年客户构成挑战。银行需要在提供高效服务和满足老年客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银行服务老年客户的关注和讨论。许多网友表示,银行应提供更多人工服务,尊重老年人的使用习惯,避免过度依赖电子渠道。同时,也有声音指出,老年人应学习使用现代科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和对金融服务适老化的呼声。

李女士父亲的悲剧提醒我们,金融服务应关注老年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合的服务方式。银行应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考虑老年客户的接受能力,避免因服务方式不当导致的悲剧。同时,社会应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确保老年人在享受金融服务时的安全和便利。

0 阅读:72
闲时侃生活

闲时侃生活

让我们一起轻松愉快地交流,成为生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