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到高中的“分水岭”,你会发现不止是成绩的问题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2-04 09:54:36

初高中阶段的转折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刻在成绩单上的数字。

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真实的“分水岭”远不止于此。

你可曾想过,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阶层”差异的时刻,其实可能是在一张考试成绩单上,或者是在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教室座位上。

是的,阶层并不总是从家境出发,它早就开始于你坐在哪个位置、哪一排,站在怎样的起点。

刚步入高中时,那种迷茫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仿佛站在一个巨大岔路口,未来的方向还未清晰,而我们就被一张成绩单给无情地划定了“归属”。

分班的时刻,像一只隐形的手,突然让你感到,原本以为人人平等的机会,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集训班的学生坐得高高在上,仿佛天生就被赋予了更宽广的未来,而那些进入“普通班”的孩子,只能在后方,遥望前方越来越快的背影。

集训班的学生,早早被安排了紧凑的暑期集训,日复一日,堆积如山的作业,厚重的讲义,时间的每一秒都仿佛都被精心安排。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普通班”的孩子,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眼前只有温暖的午后阳光和那份无声的落寞。

那时的我们,虽然也有梦想,虽然也有坚持,但始终感觉到,自己的脚步,永远跟不上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们。

01 集训班与普通班:看不见的壁垒

分班的差距,像一道潜伏的屏障,悄悄把学生们划分成了两类。

你曾坚信“努力就能改变一切”,可当你真正跨入高中的大门,才会明白,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未必适用。

集训班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就接受高强度的训练,满满的作业、反复琢磨的讲义,而我们这些普通班的孩子,只能一次次从他们的背影中,看出不一样的未来。

曾记得,某次无意间看了下集训班的作业,那些厚厚的试卷,每一页都被做得密密麻麻,知识点一个个被剖析得透彻,让人不禁心生羡慕。

心里暗自发誓,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想要迎头赶上。

结果,当我走进自己的教室,却看到的是一群和我一样想要拼命追赶的“苦命人”。我们眼中的集训班,仿佛就是跑道,而我们不过是那条被遗忘的土路,始终没有资格站在起跑线上。

那一刻,我意识到,努力并非万能,起点的不同,才是最大的差距。

02 选科:一种无形的“枷锁”

到了高中,最直观的差异,往往体现在选科上。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选科是一次自由的选择,是为自己定制未来的机会。可是对我们这些普通班的学生而言,选科仿佛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命运。

你以为自己能选择,但结果发现,你的选择其实早已被限制。成绩稍差的孩子往往被安排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科目里,历史、政治、地理这些课程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能像那些学霸一样,站在物理、化学的世界里。可现实是,当我捧着那张成绩单,手里抓住的,只是历史那厚重的书本。

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与那些“幸运儿”之间,已经拉开了不可逾越的距离。

记得有一天,我坐在历史课上,看着讲台上那些历史人物的画像,心里想着,自己如果能进入化学课堂,那该多好。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我看着外面那些学习物理的孩子们,讨论着天体的奥秘,而我,却只能在这些枯燥的历史人物间游走。

那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个选科系统深深地捆绑,想反抗,但又无从下手。

03 考试:两极化的成绩差距

在高中,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

这种标准,把我们清晰地分割成了两个极端。一类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他们的成绩几乎可以在所有场合中光彩照人;另一类是成绩稍逊的学生,他们会被忽视,甚至渐渐放弃自己。

记得有一次小型考试后,成绩一公布,学霸们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奖励,而我们这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几乎成了空气。

老师的眼神扫过我们时,只留下怜悯的叹息——仿佛我们早已被世界遗忘。

那次考试结束后,我站在教室一旁,看着那些成绩好的人聊着得奖的事情,心里满是孤独感。

回想着老师的话,心中更是苦涩。

老师说:“你们这一届,可能连奖都拿不到。”

那一刻,我只觉得这场比赛与我无关,自己被迫站在了赛道外,永远都赶不上前方那些速度飞快的身影。

由此可见,所谓的“阶层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它背后更是资源分配、机会的显著差异。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不应让学生感到绝望,而应激发他们的希望和动力。也许,我们无法立刻打破这道“阶层”壁垒,但通过平等的教育机会,我们至少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公平的起点。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2 阅读:154

评论列表

不得了

不得了

2
2025-02-05 12:52

一点都不公平,要公平那就所有科目都必试,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

曼文随心课程

曼文随心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