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开始落实“高中生双休”政策,孩子们的确高兴,但朋友圈里家长们的哀嚎如往常一样就没停过。
有人说“双休是给家长添堵”,有人抱怨“孩子在家更累”,还有人直接开怼:“这政策就是让普通家庭输在起跑线!”
没有孩子的人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有孩子的家长都明白,学校双休表面上看,这是教育减负的善意,但现实却是一出难搞的事:
学校周末不上课,家长转头把孩子塞进补习班;孩子名义上不用早起,实际凌晨还在刷题;原本的“人前卷”变成了“背后卷”。
双休这件事放在小学、初中生身上都还好,但高中生双休这件事,的确难搞。

都知道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我们都经历过,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高压状态,对于班主任他们有两个选择,好学生要更好,自然压力更大。学习不好的,再怎么学也不会出成绩,放弃也没关系。
学校要成绩,老师要绩效,家长要孩子的前途,这便是教育形态的核心矛盾,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985的录取率是0.8%,但100%的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能上。”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而985大学录取人数仅约20万。在河南、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一个普通高中班级里能考上211的学生,通常不超过5人。但吊诡的是,几乎所有家庭都默认了一个逻辑:“只要往死里学,就能改写命运。”
校外补课班躲在黑夜里,河北为了教育资源,搞了个衡水天津班,为的就是天津的教育优势。

于是我们会看到,高中是否双休并不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反之,早前班级里卷学习的学生,在周末双休的时候同样会卷起来,区别在于从人前卷变成了人后卷。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当资源稀缺的时候,人们会不计成本投入竞争。就像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多考一分,就领先几百人。
而高中生双休这件事更残酷的是,就算所有学生都多学1小时,最终也只会抬高分数线。
这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前排观众站起来看,逼得后排观众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着受累。

而双休带来的蝴蝶效应还不止如此,双休少的课会去哪里?答案自然是课外。结果便是补课成本飙升。教育公平性进一步崩塌,那些富裕家庭请得起一对一私教,普通家庭只能挤在30人的大班里;
更讽刺的是,过去大家拼学校统一教学,现在拼的是“谁家能搞到更牛的补习资源”。可想而知,一个双休会造成多大的连锁反应。
说了这么多,本质上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三大无解的困局。

第一、只要高考还是“一考定终身”,任何减负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社会观念固化,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失败的思维,让家长不敢松懈;
第三、监管成本过高,教育部门不可能在每个家庭装摄像头,更管不住凌晨2点的台灯。
更可怕的是这场内卷正在向低龄化蔓延。
我们理解双休的善意初衷,但家长们需要的不是双休,而是一场教育认知革命。
舞月光
还没想清楚吗?教育卷的原因是就业困难而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当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报酬非常接近,就业岗位有非常充裕的时候,卷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那么大了。
用户14xxx98 回复 03-03 14:11
分析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