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事,主其事者、与其事者以及旁观者,都早觉其荒谬,但就是长期得不到改变。别的地方且不论,在我较为熟悉的大学里,大家都觉荒谬的事就很多,但改变起来似乎非常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怀着一种荒谬感在做着一些荒谬的事。例如,在研究生培养上,荒谬之事就并不少。这里只说其中的一件。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无疑是好事;政府号召公民多栽树,也自有必要。但如果国家以法令的方式要求每个公民每年都在适合栽树的地方栽树若干株,完不成任务便取消公民资格,那无疑是十分荒谬的。且不说是否每个公民都具有栽树的能力,单是那可供栽树的地方,便大成问题。即便每人每年只栽一株树,那也只好栽到房顶上或月球上去。而如果国家同时又提倡多生多育并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这法令之荒谬就更甚了。——幸好国家并没有发布这样的法令,不然地皮比现在还要值钱许多倍。
但类似的法令在研究生培养中却普遍存在: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所谓“学术论文”,否则不得毕业,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条荒谬的“法令”。提倡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鼓励他们在校期间即做出成果,一般说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硬性规定必须在特定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在目前则可谓荒谬之极。许多学校要求硕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博士生则至少发表三篇,方可拿到学位证书。
但每一专业的所谓“核心期刊”,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即便全部“核心期刊”的全部版面都用来发表研究生的论文,哪怕这些“论文”每篇只有一千字,也远远不够。何况,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在快速扩大。已有所谓“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校,“导师”在逐年增加,当然被“导”的学生也在增加。没有“点”的学校,则积极争取“设点”。“硕士点”已遍地开“花”了,“博士点”也大有泛滥之势,而“核心期刊”则仍是那么寥寥几家。现在的研究生愁的不是修不满学分、作不好学位论文,愁的是不能完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任务。这些所谓的“核心期刊”真正成了研究生们的渡河之舟,“生”多“舟”少,以至于有些本来打算考研究生的学生,望“舟”却步。
按过去的观念,研究生培养属“精英教育”,硕士生如此,博士生当然更如此了。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即发表“像样”的“学术论文”,仍是基于“精英教育”的理念,但实际上,研究生培养,正在迅速地非精英化。硕士生本科化的现象已相当严重了,就是博士生,也没有多少“精英”色彩可言。目前的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理念上很混乱。
在“原始理念”上,仍把研究生培养视作“精英教育”,并依据这理念制定一些规则,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便是这样的规则之一。而在一些“派生理念”上,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则已不把研究生培养当作“精英教育”了,拼命扩大招生规模、让培养研究生的“点”星罗棋布,则显然已违背“原始理念”了。这就像一个人,左脚要向前走、右脚要向后退,于是便有了种种尴尬、种种荒谬。
说硕士生已趋于本科化,其实还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已出现研究生总体质量低于本科生的状况。我敢负责任地说,那些国内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总体水平不但高于二三流大学的硕士生,也高于本校本系的硕士生;我甚至敢说,不但二三流大学的不少博士生比不上一流大学中较优秀的本科生,就是一流大学招进的博士生,有些人也比不上本校本系中的优秀本科生。这也并不奇怪。一流大学的本科生都是以高分考入的,确实不同凡响。而研究生,则真是鱼龙混杂、泥沙倶“上”了。
还是回到研究生的“核心期刊论文”上吧。一些“核心期刊”已在向研究生大卖版面了。我知道西南有一家中国当代文学方面的理论刊物,不知怎得混了一顶“核心期刊”的桂冠,数年来,似乎把全部版面都用来赚研究生的钱。有的“核心期刊”还要维持刊物的体面,不肯让研究生的“论文”在正刊上出现,于是便大出增刊,以这种方式从研究生手里弄几个铜子。
每当看到那些贷款上学、大冬天也穿着单衣的研究生抠出数百元汇往“核心期刊”,我都难免心酸。更让我心酸的是,学术的尊严一开始就在研究生心中轰毁了。当他们看到被尊为“核心”的刊物原来只要出钱便可将狗屁不通的东西变成“学术成果”时,当他们把自己胡涂乱抹的东西连同一叠“百元大钞”一起寄往“核心期刊”时,“学术”在他们眼中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要求所有的研究生以后都投身学术研究,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以为,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完全可以从事与学术无关的工作,但他却应该终身对学术保持一份敬意。而要求他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则可能把他们原本尚有的一丝对学术的敬意摧毁。——这或许是此种规则的始作俑者始料未及的。
而这类荒谬的现象,还要荒谬多久呢?
2003年9月17日🥢
(转载自《当知识遇上信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原题《还要荒谬多久》,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