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历史只有帝王将相的恩怨情仇?且听我给你讲一个老丈人的传奇。
这位老丈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叫独孤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岳父,想想看,你有三个女儿,个个都嫁给了皇帝,而且还是连续三个朝代的皇帝,这是何等的本事?
北周、隋朝、唐朝,这三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王朝,都和独孤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戚关系······
魏周大将独孤信,魏末兴起的独孤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史载“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
终西魏之世,以贺拔胜、独孤信为首的荆州集团同宇文泰集团之间斗争不断,而由于皇室失位,荆州集团势力受到压制,加上东西魏之间屡有战争,早期双方之争斗多在暗中进行。
后期伴随着独孤信迁调陇右,贺拔胜又过早薨逝,荆州集团势力不断被宇文泰所分化、瓦解。
尽管独孤信一度受封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平起平坐,甚至宇文泰主动同独孤信联姻,但这却更加显露出荆州集团在同宇文泰斗争中的被动。
显而易见的是,宇文泰软硬兼施,先是切断独孤信同荆州旧部的联系,同时又施以羁縻之策拉拢独孤信及其旧部,迫使独孤信只能顺从,眼见元魏为宇文氏取代。
而北周建立不久,独孤信仍为宇文氏架空,虽有尊荣却并无实权,后在赵贵之变中,独孤信虽深感成功性不大,一度劝阻赵贵徐徐而进,然心中仍抱有一丝侥幸。
终而被卷入到赵贵事件之中,为宇文氏借机诛杀,独孤信之荆州集团与宇文氏集团之争最终以独孤信身死而告终。
独孤信死后,独孤家族一度中衰,其妻子皆因之而流放蜀地"。
历经赵贵、独孤信之乱,宇文氏政权经受住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和冲击,而独孤家族逐渐呈现发展颓势,尽管独孤信死前已作最大努力保存家族力量,仍不免举家受徙于蜀,即便已外嫁杨氏之女--后来的文献独孤皇后也只能“每谦卑自守。”
而嫁给周明帝的明敬皇后独孤氏亦天不享年,过早离世,独孤信一族因之而短暂地跌落北周政坛。
在独孤信身死至宇文护为周武帝诛杀的这一段时间里,北周之政总决于护,史称“百官总已以听于护。”
宇文护之势甚至达到“势倾王室”"的程度,由此引起三任周室帝王与宇文护的“主相之争”,而独孤信-族则是依附于杨氏家族,短暂地退居幕后扶持杨氏家族上位。
北周时期的独孤家独孤信死后,独孤家族一时沉寂,北周政局由宇文护主导,宇文护继承了宇文泰留下的政治遗产,一边打压异己力量,同时又不断培植、扶持忠于自己的势力。
对于稳定周初时局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却也由此引发主相之争三任周室帝王与之进行着明争暗斗,终而失道寡助的宇文护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以身死名裂而告终。
与此同时,取得独孤信政治遗产的杨氏家族趁机起,此前杨氏家族同独孤家族联姻大大提升了杨氏家族声望,然在宇文护执政期间由于政治上对立,杨氏、独孤氏只能韬晦自存。
周武帝逐杀宇文护后,杨氏以其声势威重,成为武帝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支点,遂得与周武帝联姻,从而以外戚之姿登上政治舞台,独孤家族由此亦得到重新振兴的机遇。
二者联合声势共同进退,最终完成了周隋之嬉代,杨氏家族成为最高统治者、独孤家族也再度兴盛。
杨隋建立后,独孤家族迅速复兴,独孤氏以其促进之功,正位皇后,是为文献皇后,其父独孤信追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相沧瀛赵恒洺贝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赵国公。
独孤信诸子孙亦俱得荣显,除独孤善、独孤藏早亡外,其长子罗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领左右卫将军,后袭爵赵国公,隋炀帝时改封蜀国公,六子陀拜上开府、领左右将军,又进位上大将军,赐爵武喜县公,七子整为千牛备身,后拜涿郡太守。
由此来看,杨隋政权建立后,独孤信一门己由刑罪之家转变为皇亲国戚,身份地位不断提高,独孤罗、独孤陀、独孤整一度担任皇室禁军统帅,充分显示出独孤家族在杨隋皇室中的影响力。
不过,独孤家族最为兴盛的支点还是来自独孤皇后,史载“后雅好读书,识达今古,凡言事皆与上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凭借着独孤皇后对隋文帝的影响,独孤信家族得以保持其高门之位,同时也可看到独孤皇后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其汉化水平非常之高,按史学界一般看法,一般认为独孤皇后母亲出自清河崔氏",为当时一流汉族门阀之后。
因此独孤皇后的文化修养很大可能承自其母族,亦可预见独孤皇后一身兼具胡汉两种文化传统,既有北方胡族女子的强健独立之风,也有汉族女子和雅谦逊之气息。
是以史书中的独孤皇后可以直面帝王诣阁陈情以救其女,又能在政局极为敏感、复杂之时作出“骑虎难下”的决断,还可以在兄弟不愤中保持理性,为兄请免,甚至可以看到独孤皇后不避亲疏,为国正法之举。
在这种双元文化的加持下,独孤皇后对隋初政治保持着极为敏感的嗅觉和认知,其知所以进,亦知所以退,对隋朝政局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保障着其家族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独孤皇后时代,独孤家族仍旧有着颇为强大的家族生命力,然而因周隋换代的的前车之鉴,虽高居外戚的独孤氏子弟也难以独当一面,受到隋文帝的限制。
与此同时,独孤皇后在政治上亦同隋文帝相向而行,厉行压制外戚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国家政局的稳定,但也对于自己家族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在独孤皇后死后,伴随着朝的短命,加上独孤家族后嗣在军功上无所显耀、于文教上亦不突出,而继任的隋炀帝又一反文帝时期的门荫政策,导致独孤家族逐渐呈现衰败之势。
隋朝的短命对于托庇于隋朝皇室的独孤信家族而言则是重大的打击,有隋一代,作为外戚之身的独孤信家族尽管受到压制,但依然归属于一流世家的行列。
唐朝后的没落入唐以后,独孤信家族不再显要,取而代之的则是并不直属于独孤氏的两支分支家族,即独孤屯、独孤永业两支,两支初皆在北齐,独孤屯以战败归周,后赐姓独孤氏,独孤永业则于北齐亡后入周。
关于这两支独孤氏人物的发展情况,独孤永业一支,北齐的独孤永业有着不弱于北周独孤信的声势地位;此外关于独孤永业后嗣大文豪独孤及的研究也多有推进。
而独孤及一族在唐朝基本实现了文化上的转型,从而能够在当时名噪一时,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不过,这两支独孤皆不得目为独孤氏的正统分支,独孤屯本姓李氏,独孤永业则为刘氏。
尽管这两支独孤氏一直攀附独孤氏作为其先祖来扩大声势,尤其独孤永业一支,唐朝中期,该支声势颇为浩大,出现了一代文豪大家独孤及,并系统构建了以汉室宗亲后裔为先祖的独孤氏宗族世系表,
但这并不能抹去历史的真相与既成之事实,反而更加显露出当时独孤氏生存发展的窘迫。
总体看来,这两支独孤氏的发展并不稳定、亦不长久,相比独孤信家族历数朝不倒,这两支家族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只有嫁给唐国公李昞的独孤信四女儿了,有了这两口子才有唐高祖李渊。
独孤家族于唐朝中后期的发展或是辗转于藩镇幕府之中,抑或是沉浮于社会底层,因而在后期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再难发现其活动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