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4年的一所学堂里,书塾先生正在跟学子们侃侃而谈,这时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孩童突然站起身来,称自己有个问题要询问书塾先生。
书塾先生打眼一瞅,脸上顿时堆满了笑意。说话这少年来头可不小,他就是未来名震世界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年仅十三岁的王阳明,虽说还没有什么成就,但他的父亲可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状元;书塾先生看到状元的儿子有问题要询问,内心不由得有些好奇,他也想看看这位当朝状元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要问。
只是王阳明刚开口,就让书塾先生愣了片刻。
“先生认为天下最要紧之事是什么?”
书塾先生想了想,回答道:“自然是像你父亲一样,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了!”
话音落下,王阳明却是摇了摇头。
书塾先生见状,也被王阳明给逗乐了。
“呵呵,那你说说看,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稍显稚嫩的王阳明,此刻却老气横秋的答道:“自然是读书做圣人了!”
书塾先生惊呆了,没有在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
做圣人?
开什么玩笑?
自古以来能被称作为圣人的,有几个?
这小子虽说是状元的儿子,但他竟然妄想要做圣人,难道不是痴心妄想吗?
书塾先生没有继续搭理王阳明,反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王华;王华听闻后气不打一处来,胖揍了王阳明一顿;只是王华的这顿胖揍,并没有改变王阳明的志向,否则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就要被生生扼杀于摇篮中!
王阳明: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公元1506年冬天,王阳明得罪大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当时的贵州龙场,属于还未开化的地区,被贬到那里的人几乎是有去无回。可即便是这样,刘瑾还是不放心,于是派人在途中暗杀王阳明。
王阳明伪造了投河自尽的假象,方才蒙混过关,让刘瑾的人以为自己已经死了,而他本人则是悄悄来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
王华认为,即便前往贵州龙场艰险万分,也不能违抗朝廷的任命。于是在父亲王华的劝说下,王阳明还是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的征程。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思想, 广收门徒,传道讲学,其思想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被后世人称为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人。
清朝时期,王阳明心学遭到了打压,心学主导的“人人可以为尧舜”的中心思想,不利于清朝时期统治者的治理思想,为了防止社会动荡,统治者们开始禁止人们学习心学。
一直到清朝末年,国家的沦落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都开始沉思,这个时候才将心学这个强有力的武器给重新拿起。
只是这个时候,非但中国人注意到了心学的重要性,别的国家也开始重视起心学的重要性,日本首当其冲。
早在明朝时期,王阳明心学就流传到了日本,其思想对日本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他随身携带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足见其对王阳明心学的尊崇。
还有日本明治维新的那些领袖们,也对王阳明心学极为推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洋人普遍认为中国人很落后,也很瞧不起中国人。直到王阳明这位几百年前的学术思想走进欧美人士的视野,他们方才改变这一看法,并成为崇拜的对象。
他们认为心学简单易懂,几个字就能渗透出人生的大道理。二战之后,欧美研究心学的人逐渐发现,王阳明的很多学说,都跟西方那些大哲学家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抑或道德论有相似之处。
更没有想到的是,王阳明这么纯熟完善的思想,竟然领先了他们400余年。
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断言,称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