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万字长文,写清楚歼-7发展史,给国家出口创汇最多的型号

世界的多重视角 2024-08-26 11:14:16

之前梳理了苏-27系列、歼-10、歼-8、强-5的发展历史(文末有链接),发现还挺受大家欢迎。想着今年是空军建军75周年,于是笔者决定把建军以来几个主要型号的战机发展历史都梳理出来。

本文是关于歼-7的内容,后续再梳理歼-6、歼-5,以及轰-5、轰-6、歼轰-7“飞豹”等轰炸机型号。文章有点长,慢慢看。

最后一个型号歼-7G的服役场景

峰回路转的米格-21引进计划米格-21于1958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立马就进入中国的视线。1959年2月,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在苏联商定经济合作协定时,就达成了购买米格-21的意向,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和生产许可,就像之前引进米格-17和米格-19那样。随后的历史大家都清楚,中苏关系出现裂痕,苏联苏联中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引进米格-21的计划受挫。转机在1961年出现,为了继续获得中国的支持,苏联主动示好,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当年2月,苏联表示可以继续给与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出售米格-21。3月30日,空军司令刘亚楼亲率代表团前往苏联,签订了关于米格-21的引进协议。按照协定规定,苏联无偿地向中方提供米格-21F-13型飞机(含P13型涡喷发动机和K-13 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全套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鉴于当时中国的技术还比较薄弱,苏联还将有偿地提供中国还不能生部分原材料、毛坯、成品及附件,以满足120架飞机的生产。为了满足仿制的需要,苏联同时还向中方提供一架米格-21样机、两台发动机以及飞机、发动机、导弹的部分散装组合件。另外,中国空军还将直接购进12架米格-21整机,首先装备在空军第11航空学校,以提前熟悉该机的性能,并编写训练大纲。

米格-21的原型机

组装的米格-211962年4月,苏联提供的15架份米格-21散装组合件陆续地运到沈阳。1962年11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组装工作。1964年3月底,第一架用苏制散装件装配的米格-21总装完成。同年4月30日,试飞员葛文墉驾驶该机在鞍山机场首飞成功。至1965年2月,全部15架米格-21组装完成,并陆续交付空3师。通过这15架飞机的组装,沈飞逐渐熟悉了米格-21的结构和设计,为正式仿制该机做好了准备。前文说了,随同米格-21一起来的,还有K-13空空导弹。该弹是基于美制AIM-9B仿制而来,属于战后第一代实用的空空导弹。不过,空3师的米格-21南下广西,执行对入侵的美军无人侦察机拦截任务时,发射了7枚K-13,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凸显了该弹不可靠。反倒是通过机炮,空3师的米格-21先后击落了6架无人机。

空3师装备的米格-21F-13

歼-7基本型在15架米格-21还在组装时,沈飞那边就开始了仿制工作,仿制型号称为歼-7(最早叫62式)。1964年11月20日,歼-7正式开始试制零件。1965年10月14日,歼-7的00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用于静力试验。1965年11月28日,0002号原型机完成,并于1966年1月17日首飞成功,试飞员还是葛文墉。1966年12月28日,歼-7通过设计鉴定,转入批量生产。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形势开始紧张,中国开始了大三线建设。按照三机部的要求,歼-7的生产工作由沈阳转移到成都(132厂)和贵阳(011基地),由沈飞负责提供技术支援,逐步把飞机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样件等装备移交过去。不过,因为交接的混乱,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再加上132厂和011的技术也薄弱,歼-7的生产转移计划并不顺利,一架歼-7都没能生产出来。而沈飞这边因为接到的安排是之后把重心放在歼-8的研发上,仅仅以最低的速度生产了23架歼-7。再加上用苏制米格-21 散装件组装的 15 架,以及那架样机,一共只交付39架歼-7基本型给空军。就这仅有的39架,还拿出了12架援助阿尔巴尼亚(是援助,不是军售)。这也导致中国海空军一直到70年代,还只能依赖歼-6。

歼-7的0002号原型机

歼-7I根据空军第11航校和空3师的使用经验和建议,在仿制成功歼-7后,成飞开始了对该机的改进。改动最大的是武器系统,因为配套的K-13导弹完全不可靠,所以部队要求给歼-7加上一门机炮,以增强近战火力。这门机炮被布置在左翼根,占据了一个内部油箱的空间。歼-7的内部载油量本就不多,为了不影响航程,机翼后整体油箱被扩大。其他改动还包括加高座舱盖、进气锥由米格-21原设计的三级调节改为无级自动调节、进气道唇口厚度由 0.5 毫米增加到 2.0 毫米、换装新的涡喷-7乙发动机。这个“六改”方案的型号,被称为歼-7I。1970 年4月1 日,首架“六改”状态的 01 号原型机在首飞成功。而用于静力试验的 02 号原型机也于1970 年8月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0 年至1971年间,成都飞机制造厂投产三个批次,一共生产 34 架。不过,这34架歼-7I全部存在质量问题,被空军拒收。经过三机部和成飞的共同调查,发现还是因为这个型号改进太多,超出了当下的技术设计和生产的实力。结合这个情况,对歼-7I的改进由原来的6项改为3项,只保留了增加一门机身左机炮、进气激波锥由三级调节改为无级自动调节、进气道唇口圆弧半径由0.5 毫米增加到 2.0 毫米这三项。之后,歼-7I按这种“三改”状态重新进行试制和定型工作。1973年6月,第一架“三改”状态的歼-7I完成首飞。经过1年的试飞工作,于1975年6月设计定型,并开始小批量生产,边生产边改进。一直到1980年5月,歼-7I才通过了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的生产定型技术审核,完成生成定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也就是说,一直到80年代,中国才刚刚实现歼-7的稳定生产。此时,F-15、F-16、幻影2000都满天飞了。歼-7I 的生产持续到1981年,一共生产了188架,交付187架,其中有40架被援助给了朝鲜。这187架里,“六改”状态的 34 架,“三改”状态的 153 架。这批歼-7I在生产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小范围的改进,比如试验720L的副油箱、减速伞舱从机身下部移到垂尾根部(歼-6和强-5也有这样的改动)。

歼-7I和配套的霹雳-2空空导弹

歼-7A(出口埃及的型号)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于是转向中国寻求军事援助。1980 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和埃及签订了一份60架歼-7的军售订单。埃及购买的歼-7是基于歼-7I的基础上改进的,被称为歼-7A,英文型号为F-7A。埃及的歼-7A整体技术状态跟国内自用的歼-7I差不多,只是部分设备有变化。1982年,埃及接收了首批 20 架歼-7A ,与埃及空军原有的米格-21混在一起使用。后来埃及获得了F-16,这些歼-7A就被送给了伊拉克。

埃及空军的歼-7A

歼-7II这是基于歼-7I的进一步改进型号,主要是解决歼-7I的两个主要问题:弹射救生系统不可靠、航程短。米格-21采用的是前翻座舱盖,这个设计被歼-7基本型和歼-7I延用了。在弹射的时候,座舱盖会扣在座椅之前,把飞行员包裹在中间,免遭迎面气流的吹袭。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血淋淋。这种复杂的弹射系统非常不可靠,飞机在不同高度、速度、姿态下弹射,无法保证座舱盖都能完美的扣住飞行员,甚至还会出现飞行员弹射时脑袋撞到盖子导致伤亡的情况。中国在引入米格-21后,10年多的时间出现5次弹射情况,没有一次成功,4名飞行员牺牲,一名颈椎骨折导致高位截瘫。所以,歼-7II摒弃了这个设计,改为后翻盖设计。弹射的时候先抛掉座舱盖,再把座椅弹出来。然后就是把歼-7I试验过的720L副油箱,正式作为歼-7II的标准配置,以取代原来的480L副油箱,提高航程。另外,歼-7II换了改进型涡喷-7乙发动机,最大推力从 5750 公斤增至 6100 公斤,耗油率也下降了2%。不过涡喷-7乙的排气温度由700度提高到了800度,而米格21乃至后来的歼-7、歼-7I的后机身,其材料都是按照700度的温度来设计的。歼-7II虽然改进了后机身的材料,并采取了一定的降温措施,但是效果不显著。这导致该型号在服役生涯中,一直饱受后机身温度过高的困扰。其实,歼-7II的上述三型改进(弹射系统、航程、发动机)就是之前歼-7I“六改”变“三改”后被搁置的那3个改进项。1978年12月30日,第一架歼-7II原型机首飞成功。1979年9月26日,歼-7II 通过设计定型。1980年12月29日,在经过5个批次40架的小批生产后,国家航空定型委员会批准歼-7II生产定型,随后投入了大批生产。歼-7II算是比较好的解决了原始米格-21的问题,算是比较成功的改进,也成为歼-7后续改进的基准型号。歼-7II 先由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 011 基地同时生产。到1986年停产,一共生产了375 架,其中 011 基地的飞机制造厂生产了约 100 架。1984建国 35 周年的阅兵仪式上,35 架歼-7II以七组的五机编队队形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了检阅,算是对该机的肯定。

歼-7II原型机

歼-7B埃及接收首批20架歼-7A后,1981年5月提出要对后续40架飞机做出进一步改进,也是要改进弹射系统,以及加大航程。于是,成飞就以歼-7II为基础,并根据埃及的要求做部分改动,称为歼-7B。1982 年底,40 架歼-7B 出口型全部总装完成并交付埃及空军,两批共60架飞机的出口为国家创汇约两亿美元。另外,歼-7II出口型还卖给美国 15 架,给美国空军的假想敌中队的使用。

埃及空军的歼-7B

歼-7IIA早期的米格-21和歼-7都是昼间歼击机,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进入80年代后,中国与欧美的关系转好,便开始积极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改善现有战机的性能。1980年6月30日,中航与英国马可尼公司签订了合作改装歼-7的合同。根据合同要求,马可尼公司将提供雷达测距器、大气数据计算机、多频段通讯电台、平视显示器、照相枪、变流机,加上由英国的史密斯公司提供的无线电高度表,一共7项设备,用于改装歼-7。除了卖124套上述7项设备用于改装100架歼-7,马可尼公司还给了生产许可权。改装基于歼-7II进行,新型号被称为歼-7IIA。新型号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一对武器挂点,总挂点达到5个。这样可以在携带3个副油箱的情况下挂载2枚空空导弹,也可以只带机腹油箱,挂载4枚空空导弹,任务弹性比歼-7II高了很多。然后,就在成飞已经完成了歼-7IIA总体设计方案时,空军于1981年 月提出不再要改装的飞机了,并决定撤消从英国引进电子设备的项目,理由是资金有限。跟英国的合同已经签了,现在空军要取消项目,那就没有后续资金了,合同无法履行下去。进退维谷之际,1981年6月,约旦找到门来要求购买80架歼-7,但是得安装西方的航电。于是,中航和成飞顺势就把原定自用的歼-7IIA作为出口项目进行下去,跟英国的合同也得以继续履行。而歼-7IIA的出口型号,就是后来的歼-7M。1982年9月,歼-7IIA完成首飞。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8月7日空军试飞团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天勤驾驶一架参加试验的歼-7IIA,从大连三十里铺机场起飞叛逃到韩国。此次叛逃,创造了空军职务最高、机型最新的双料记录。后来韩国将飞机交还中国,孙天勤则去了台湾。

歼-7IIA的045号试验机,就是孙天勤叛逃的那架

歼-7M跟约旦的歼-7合同是80架,因为对方要的急,所以前20架是基本是在出口给埃及的歼-7B的基础上做小范围改动,以求快速交付。这批20架歼-7B于1982年11月全部交付,后来又被约旦转给了伊拉克。合同里剩下的那60架,也就是歼-7IIA的出口型号——歼-7M。歼-7M 基本上就是在歼-7IIA技术状态,即在歼-7II基础上整合从英国购入的设备,所以研发进度还是比较快的。1984年4月,成飞完成第一架全技术状态歼-7M 型飞机的总装,当年底就交付了30架。到1985年5月,60架全部交付完毕。后来,这些飞机也只是被转给了伊拉克。相比于国内自用的型号,歼-7M先进很多,也是中国第一款在国际市场上大卖的机型。歼-7M以及后续的衍生型号,先后出口给约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为国家创汇不少。1985年,歼-7M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1988年获得国家质量金奖。

转给伊拉克的歼-7M,海湾战争里被埋入沙漠

先来一张谱系图,省的乱了

歼-7MP

歼-7M成功,也引来了巴基斯坦的注意。1983年至1984年,巴基斯坦飞行员分别试驾了歼-7IIA和歼-7M。经过对比,巴基斯坦空军非常认可歼-7M,认为该机型性价比极高,可以代替大量需要退役的歼-6,与F-16高低搭配使用。出口给巴基斯坦的型号称为歼-7MP(P是巴基斯坦的英文首字母)。根据巴基斯坦的要求,歼-7MP做了24项改进,主要是把很多航电设备换成了美系产品(巴基斯坦空军一直走的是美系技术路线),以兼容AIM-9P空空导弹、MK系列炸弹等美式武器。另外,歼-7MP还更换了英制马丁贝克 MK.10 型零零弹射座椅,提高弹射安全性。1988年,第一批20架歼-7MP交付给巴空军。1989年之后,又交付了第2批40架歼-7MP。两个批次的整体技术状态差不多,第二批主要是换装了部分国产设备(比如国产的HTY-4弹射座椅)、新的告警系统等。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7MP

歼-7P1993年,巴基斯坦选中了意大利小型的Grifo-7小型火控雷达,用于对歼-7MP进行升级。升级的型号称为歼-7P,因为有了火控雷达,所以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歼-7P于1996年5月首飞,巴基斯坦购买了32架。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7P

歼-7MB基于歼-7M 基础改进的孟加拉国出口型号,对外称为 F-7MB(B是孟加拉国英文首字母)。孟加拉一共购买了14架,都在1989年10月交付。

孟加拉的歼-7MB

歼-7N基于歼-7M根据基础改进的伊朗出口型号,称为歼-7N(N代表伊朗),整体技术状态没有太大变化。1990年至1991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向伊朗空军交付了两批共30 架歼-7N。

伊朗空军的歼-7N

歼-7IIN在歼-7II的基础上,使用歼-7M的机翼、翼下挂架等技术,整合出来的出口型号,买家是津巴布韦,一共8架。

津巴布韦的歼-7IIN

歼-7III/歼-7C国内跟歼-7IIA差不多同期发展的,还有这个歼-7III型号。当时中国空军急缺全天候作战能力,之前的歼-7都只能白天作战。1978年,空军在罗马尼亚考察的时候见到全天候型米格-21MF后,便要求成飞完全复制一个国内型号,也就是后来的歼-7III(当时也被称为歼-7罗马型)。要说这个歼-7III,发展也是真曲折。项目从1978年就开始了,空军的要求很直接——把米格-21MF复制出来就行。所以,航空工业先后组织两波人去罗马尼亚测绘米格-21MF。还从埃及搞到了一架米格-21MF整机,用于飞行测试。一直到1984年4月26日,歼-7III才首飞成功。后续的试飞原计划是在1985年年底之前完成的,实际却是到1987年10月才搞定。1987年12月12日,歼-7III设计定型。相比早前的型号,歼-7III核心改动就是增加了一部JL-7型火控雷达,实现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为了容纳雷达,进气激波锥被放大,所以进气口的直径也被放大(由 663 毫米增大到 870 毫米)。所以,歼-7III前机身看起来明显更粗。但是加大的体积,也让歼-7III的机动性能相比早前型号下降很多。体积大了,重量也增加,油耗又增加了,让本就不富裕的航程进一步下降。而且,单脉冲体制的 JL-7火控雷达无法抑制地面杂波,不具备下视能力,难以发现敌方低空飞行目标。歼-7III要是在80年代初期能搞定并服役,那还有一定的装备空间。可等到1989年才服役,那就真的没任何价值了。所以,此时空军对歼-7III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之前定下的“装备1000架”的目标也被无视,最后只生产了17架。而之所以还能订购17架,还是为了国庆40周年阅兵空军有新飞机受阅。否则,可能会一笔订单都不会有。总得来说,歼-7III个失败的型号。

歼-7III原型机,粗大的机身和加高的脊背是其区分特征

歼-7IIIA/歼-7D这是对歼-7III进行小幅度改进的型号,比如换装了JL-7A 型火控雷达,HK-13A 型平视显示器取代了原来的 HK-03D 型光学瞄准具等。但是,并没有解决歼-7III的问题,而且1991年才首飞,1995年设计定型。所以,歼-7D也只象征性的生产了32架。1999年建国5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歼-7C 和歼-7D组成的飞行编队一起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

歼-7D 的识别特征是在腹鳍两侧增加了箔条/红外干扰弹,并且在垂尾根部前方有一凸起

继续补充谱系图

歼-7IIH

放弃了歼-7IIA后,歼-7III又迟迟等不到,空军得另想办法提高歼-7的战斗力。1982 年,中国和以色列达成协议,引进“怪蛇-3”空空导弹,以及生产许可。按照计划,“怪蛇-3”以及相应的国产型号霹雳-8将安装在歼-7II上,1985年3月,改装的飞机试飞成功。1985年9月,航空工业部和空军通过了歼-7II改装霹雳-8型导弹的技术鉴定,并将其命名为歼-7IIH型(后来又称为歼-7H)1986年2 月,歼-7IIH 型飞机开始批量生产,到 1993 年停产共交付 221 架。歼-7IIH+霹雳-8的组合,让中国海空军在90年代总算是摸到了现代化空战的门槛。在危机四伏的那几年,这批歼-7IIH和后来的歼-7E是中国海空军最为依仗的力量。关于歼-7IIH,大家都知道一个细节就是为了挂载更重的霹雳-8(重120公斤,原来的霹雳-2只有75公斤),飞机在前机身加了配重,以确保重心的稳定。另外,歼-IIH对应的海军型号是歼-7HH。除了做防湿热、盐雾的等处理,技术状态是一样的。

歼-7IIH和霹雳-8

歼-7IIK、歼-7BS基于歼-7IIH,也有几个对外型号,分别是援助缅甸的歼-7IIK和出口给斯里兰卡的歼-7BS。其中援助缅甸的歼-7IIK比自用的歼-7IIH还要高级一点,包括增加了1对挂架、换新的涡喷-7乙C发动机。1990年交付首批10架,后续又陆续交付了48架。而歼-7BS则是在歼-7IIK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简化(主要是电子设备),一共交付4架。

缅甸歼-7IIK

斯里兰卡歼-7IIBS

歼-7IIM歼-7IIH整合霹雳-8之后,战斗力提高很多。不过该型号的挂点数量仍旧只有3个(机腹1个、翼下2个)。翼下挂载2枚霹雳-8之后,就只能在机腹带一具副油箱。此时5挂点的歼-7M也已经研发成功,于是便将歼-7IIH和歼-7M的技术做了整合,研发了歼-7IIM。歼-7IIM主要是在歼-7M的基础上,换上了歼-7IIH的 GJ3-D 通用武器挂架,以便于兼容霹雳-2、霹雳-5和霹雳-8。并且,也按照歼-7IIH的思路,做了配重处理。这样一来,歼-7IIM就可以做到挂载2枚霹雳-8和3具副油箱,能兼顾航程和火力。1986 年,第一批歼-7IIM 交付了中国空军使用,数量不详。

5挂架的歼-7IIM

歼-7E这个就是大家熟知的双三角翼歼-7,1987年开始研发。早前对歼-7的改进,除了提高可用性,再就是改善航电和武器系统(比如整合霹雳-8),但是飞机机动性能基本没有变化,改来改去都是一型侧重于高空高速的截击机。通过对80年代几场空战的观察,航空业和空军发现未来的空战主要是在中低空、亚音速进行。所以,对歼-7大改,以满足未来空战需求的想法被提出。1987年,歼-7E项目正式开始,还是基于歼-7II进行改动。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换装双三角翼,以改善机动性能,歼-7E还取消了左翼的机炮,恢复了歼-7I的单炮配置。空出的空间被用于增加载油量,加上双三角翼设计带来的机翼油箱扩大,歼-7E机内燃油航程按高度不同,同比歼-7II可增加17%-44%,虽然仍属于短航程飞机,但任务弹性已经提高很大。另外,右侧机炮的炮弹数量也减少至60发,加上取消的座椅防弹钢板,以前的配重,歼-7E的结构重量降低了很多。配合推力更大的涡喷-13F发动机(推力从歼-7II的6.1吨提高到6.6吨),歼-7E的机动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根据1993年在西北某基地进行的对抗测试结果,相比歼-7II,歼-7E的稳定盘旋过载提高29%,爬升率提高24%,瞬时盘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斗能力提高84%,综合机动性提高43%,综合作战能力提高35%以上。1990年5月,歼-7E首飞成功,并于1993年5月完成设计定型。之后,歼-7E以一年一个团的速度开始装备部队。至2001年停产,一共生产了260多架。歼-7E在设计之初也考虑要安装火控雷达,但后来放弃了。一来雷达会增加重量,影响机动性能,二来当时没有合适尺寸的雷达,现有的型号(比如JL-7A)尺寸又太大,要装上去就得对进气道进行较大的改动。综合考虑下来,歼-7E就没有搭载火控雷达的想法。所以,该型号仍旧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基于歼-7E,有对应的海军型号歼-7EH和八一飞行表演队型号歼-7EB。

歼-7E左翼根的机炮被取消

歼-7MG歼-7E的出口型号,在1996年航展上做过飞行表演,被在场的美国飞行员称为“改进最好的过时飞机”。不过这个型号本身没有卖出去,只是作为成飞的内部使用的试验机平台。

歼-7MG原型机

歼-7PG鉴于之前使用歼-7MP、歼-7P的经验,巴基斯坦再次找上门来,希望再买一批。经过谈判,双方决定在歼-7MG的基础上,加上更新的航电设备,尤其是之前已经用过的Grifo-7火控雷达。并且,增加使用霹雳-9C空空导弹的能力。另外,恢复左侧机炮(巴基斯坦空军很看重近距作战),采用一体式风挡(这是最明显的区分特征)。新型号被称为歼-7PG,一共交付巴空军57架。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7PG

歼-7G利用搞歼-7PG的经验,国内也开发了一款自用版,即歼-7G。歼-7G基于歼-7E的基础上,按照歼-7PG的技术状态去改。只是,Grifo-7火控雷达换成了国产的SY-80。歼-7G于2002年6月首飞成功,2004年7月通过设计定型,并在当年11 月开始正式交付空军使用,替换掉了最后三个歼-6团。后来,歼-7G的技术被用于改进歼-7E(主要是加火控雷达),称为歼-7L。

中国空军的歼-7G

歼-7G的出口型号基于歼-7G,也有很多出口型号,包括歼-7NM(纳米比亚)、歼-7BG(孟加拉)、歼-7NI(尼日利亚)、歼-7GS (斯里兰卡)等

纳米比亚的歼-7NM

歼教-71979年,中国从埃及搞到一架米格-21YC型双座教练机样。航空业随即决定以歼-7II为基础,参照米格-21YC飞机的设计,开发一款国内型号,也就是后来的歼教-7。随着单座型歼-7的不断升级,歼教-7也迭代出歼教-7A的改进型号和歼教-7B出口型号另外,单座型歼-7出口时,购买过都会基于相同的技术状态,开发对应的教练型号。比如巴基斯坦购买的歼-7P升级幅度比较大,原有的歼教-7满足不了训练要求,于是就升级为歼教-7P,确保一样的技术水准。

歼教-9其实,歼教-9也可以看做是歼-7的衍生,或者说是终极歼-7。说到这个多提一句,现在的枭龙跟歼-7没有任何技术关系,以后有机会再写一篇枭龙的身世。

以上就是歼-7出现过实机,并且服役了的型号全谱系图

实际上,歼-7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还出现过很多特种机型或者试验型号。有的仅存在方案阶段,有的出现过实机,但是没有服役。

歼教-9其实有很多歼-7的影子

歼-7靶机利用退役的歼-7I改装的无人靶机,1998年完成设计定型。

歼-7IIS 隐形技术验证机成飞用一架歼-7II改装的隐形技术验证机,主要是测试国产隐形涂料的技术效果。

歼-7CP方案“佩刀II”计划,超-7方案的前身,当年跟巴基斯坦、美国合作研发的型号,主要是基于歼-7M的框架,改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腾出空间容纳雷达。并且增加一堆翼尖挂点,总挂点数达到7个。另外还计划换美制F404涡扇发动机,增加推力以改善机动性能。不过歼-7CP级停留在设想阶段,于1987年终止研发。

超-7方案歼-7CP方案的延续,不过改动更多。比如机翼由三角翼改为带边条的 40 度后掠角梯形翼,进一步提高了中低空和亚音速的机动性能;进气口内倾10度的肋式进气道设计,提高进气效率,改善大迎角机动性能。超-7方案进入到实质研发阶段,巴基斯坦还投入了几千万美元。不过1989年美国退出合作,方案夭折。

歼-7FS成飞联合多家单位,自筹资金研发的项目。主要还是解决歼-7系列没有雷达,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以及不能发射中距弹等问题。歼-7FS(S表示试验的意思)基于基于一架歼-7II改装,最大的变化就是改为下颚进气,把机头空间留出来用于容纳大尺寸雷达。歼-7FS搭载了以色列的LE/M2032 小型多功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到60公里,能同时跟踪八个空中目标,扩大了飞机的空空攻击范围。该项目1996年8月开始,但是2001年2月才首飞,2003年才完成试飞,此时歼-10都快服役了。哪怕是同为二代机的歼-8也发展到了歼-8F,搭载更大的1492雷达,可以发射霹雳-12。所以,歼-7FS已经没有了任何装备空间,最后只是作为成飞的飞行试验平台使用。

歼-7MF方案可以看做是歼-7FS的外贸方案,不过还是有点区别的。歼-7MF为腹部进气,矩形进气道,有点歼-10A的味道。这个方案模型第一次出现是2000年的珠海航展,不过没有找到意向客户,也就没了下文。

从一开始模仿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后来融会贯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歼-7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国航空业和中国空军由弱变强的历史。

7 阅读:647
评论列表
  • 2024-08-26 17:48

    作者有心了!目前出口数量和国家最多的飞机。

世界的多重视角

简介:不同角度,了解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