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谍战剧的粉丝最近一定很苦恼:经典老剧看得都快倒背如流了,但是新出的剧目却呈现的是青黄不接的状态。
提起谍战剧,不得不夸的就是其中的翘楚《悬崖》以及《潜伏》,而最近的谍战剧例如《信仰》、《无间》等剧,虽然看起来的确刺激,却让人感觉哪里不对。
细细品味后才发现,处处都不对!
迎合受众品味后的选角,统一的艳俗妆容谍战剧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编剧将某一人物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或者在某段历史中杜撰出一个人物。那么对于这个人物也就是剧中主角的阐释,应当围绕时代特点来进行选角。
但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是怎样的选角呢?除了主角明显变得眉清目秀不再是糙汉子之外,甚至他们还会拥有精致的造型。这个改变不仅仅存在于谍战剧,抗战剧中也同样存在。
主人公在战争中不再灰头土脸,反而会拥有一头油光锃亮的大背头。试问军统如果派这样的人作为官员或者间谍,难道不会更加引人注目吗?
在剧中的女子,每一位长相都十分靓丽且妆容精致。为了能够达到目的,必要时候还会利用自己的美色达到目的。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历史上的女战士们真的做了这些举动,或许牺牲在黎明前的江姐、被敌人关在秘密审查室里折磨多日却不说一位战友名字的她们早就被万人唾骂,怎么还会被后人歌颂,被写进地方党史里呢?
角色的妖艳魔化,编剧智商的不在线从知名谍战剧《潜伏》中可以看出,编剧设置的剧情都是环环相扣的,角色的破绽不在于瞪眼和明晃晃的镜头特写,而在于演员的演技。
不像如今,主角头上扛着沉重的职责和使命的同时,还有着浓浓的主角光环。
他们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破绽,然后自以为不被发现的帅气解决问题。但是在播出之后,弹幕会告诉所有观众:这些漏洞都被大家看在眼里,只有演员和编剧不知道。
不用心写剧本,不细细推敲。编剧只想着怎样写出轰轰烈烈的战争画面和你侬我侬的战场爱情,但是却不关注观众发现事情与自己三观不合时候的不适感。
但如果说,编剧的剧情不靠谱是主要责任的话,演员的演绎却责任更大。
一位好的演员需要对自己负责、对观众负责、对角色负责。在挑选剧本的时候,发现漏洞时好的演员会直接指出问题并商讨修改,或者直接拒绝出演。
然而在一些演员眼中,看得不是剧情和角色,而是这部剧播出后自己的片段能够增长多少流量,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知名度。
正如《信仰》中的阚清子的确迷人,却不如《潜伏》里翠萍的土和蠢,更不如《悬崖》里顾秋研的各种造型带来的不同感官。
更令人不适的是,当观众能够一眼看出画面中破绽或者不属于这个年代的物品时,后期剪辑的负责人以及审片的导演们会看不出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放任破绽播出无疑是因为补拍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花费更多的时间错过黄金档期罢了。
如果能够在事前细细雕琢,未尝不可成为爆剧,但是浮躁的环境和市场却没有给予演员这个机会。
如今的谍战剧,看得不再是演员的演技或者与角色的适配度,所有人都在看:是什么人投资了这部剧,它会成为什么级别的剧,会在什么等级的电视台播出,能带来多少人的关注。
无论是演员、经济公司、投资方甚至导演,关注的重点都不再是剧情本身,反而被利益和流量牵扯了全部身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谍战剧青黄不接的场面。
麻烦各位拍摄的导演和编剧,能够在制作时认真的思考以下问题:此时身处什么年代?它的发展力如何、什么样的东西不该出现在此时。
也应该考虑到战争究竟是怎样的,人心转变究竟为何,如何才能让剧情连贯不出戏。
制作时细细推敲,拍摄时认真布置,演戏时贴身诠释,剪辑时带上脑子,这样怎么还能出现观众一眼就看出的破绽,怎么会出现“穿越式”的演技和穿搭呢?
由此可见,并不是演员和剧情不能成为经典,而是市场和资本的浮躁带动了整个环境。
相信会出现真正用心拍戏的人,能够拍摄出如去年的爆剧《唐朝诡事录》那样,认真考究朝代特点、衣食住行以及人物经历、特色后制作出的精品剧目。
也期待会有更多像《潜伏》《伪装者》《风筝》等优秀的谍战片。
此文甚好,是现在导演,编剧,演员用脑🌴够,把敌人演得太傻!也就衬托出自己智商一般,当然就不够精彩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