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咱们就来聊聊《清明上河图》。
小贴士:《清明上河图》,绢本,墨笔淡着色,长527.8厘米,高25厘米。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风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人都会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是“盛世风光”之作。
实际上,《清明上河图》埋下了不少伏笔,记录的是大宋衰亡之相。
不信?一笑今天就带你来看看。
咱们从城门看起——我问你,你在城门看到了守城的士兵没?
没有吧?首都的城门居然没有入城的安全检查,这说明了什么?
那时候北宋可不是没有外敌,金国、辽国、西夏、吐蕃……哪个都不是善茬,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防务松弛,毫无警惕,简直就是作死啊!
张择端还特意把西域胡商和驼队集中画在城门处,你想想,这里面有多少探子奸细?就这么通行无阻了!
那士兵去哪儿了?
往前看,城门外,有个兵营。
兵营门外,几个士兵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百无聊赖,甚至还有躺着睡觉的。院子里的马也是趴着,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武备松弛至此,还有什么战斗力?凭什么保家卫国?
我们再把视线转到“画面中心点”虹桥。
虹桥上,骑马的武官和坐轿的文官相遇,互不相让,仆人相互争吵——北宋的文武之争,可见一斑。
再看看路旁,也就是桥面两侧,是不是感觉各种摊贩挤作一团,毫无秩序?
再加上桥下大船的紧急避险,你是不是感觉到很混乱?压根就没人疏导管理?
要知道当时的汴京,可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号称“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啊!城市管理居然是这个样子,内部的空虚被张择端就这么直白的戳穿了。
……
这样繁华的汴京,落在外敌眼中,就是一块不上锁的金库。
张择端把这样一幅画献了上去。
宋徽宗看出来了吗?
也许吧。
不过宋徽宗不愿管这些俗事。
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父子被俘,《清明上河图》被金人所得,汴京遭受战火,徒留画中繁华。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北宋的繁华与隐患。如今,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真正的盛世,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足,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实的根基。《清明上河图》的警世之意,才是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