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3日,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在北平举行。
城门口的街道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解放军整齐有序的进入了北平城。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说的那样:“人民解放军和平的进入北京城,使这座古老的城市恢复了青春的活力。”
北平和平起义的意义重大,而这些,都与北平守将傅作义和平起义息息相关。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傅作义和平起义的事迹,却很少了解到这背后的故事。
一些人也会好奇,像傅作义这样的国民党将领起义后都会怎么办?当年跟随他起义的4个军长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平津战役打响1948年11月2日,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前进,中共中央开始部署针对华北敌军的平津战役。
与其他两大战役不同,平津战役打响前,全国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8年上半年,我军的总兵力是二百八十万,国民党是三百六十多万。到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国民党。不仅如此,我军在武器装备、军事素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部队。
解放区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得老百姓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后方坚固。这些优势都是我军发动平津战役的底气。但是更重要的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对平津战役的战略布局。
中央军委一开始就明白,平津战役不仅是要解放华北地区,还要全歼华北的国民党主力。于是,毛主席认为平津战役不能贸然进行,而要稳住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
当时东北已经解放,华北朝不保夕。国民党军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南撤保存力量,巩固江南防线。二是坚守平津地区。
如果傅作义南撤,我们解放平津虽然容易但从战略上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毛主席决定先用延缓进攻的方式来麻痹傅作义和蒋介石。
11月9日,中央军委下令,停止攻打归绥。几天后,毛主席又命令徐向前延缓攻打太原。
归绥,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是傅作义曾经主政的地方,是他的后路。而太原与归绥关系密切,这两个地方如果解放,傅作义很可能会南撤。
因此延缓攻打,这两个地方可以起到从心理上麻痹副作用的作用。不过要想真正的夺取华北战场的主动权还要靠一项关键的决策。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主席正式电令东北军入关,并且强调“夜行晓宿,隐蔽入关”。
只要东北野战军入关,那么华北地区的敌我力量对比就会迅速扭转。
于此同时,毛主席仔细分析了傅作义可能逃跑的路线,判断他们可能撤到绥远或经海路离开。
11月22日,华北第三兵团接到命令包围张家口,这是傅作义撤退绥远必经的交通要道。此外,隔断天津、塘沽与北平的联系,华东军区也派出部队控制住了济南附近的一段黄河。
至此,我军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将傅作义集团包围在了华北战场上。
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突然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正式打响。为了保住这个退路,傅作义急忙派出主力部队35军驰援张家口。
接着,已经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在靠近北平的密云歼灭了一个师。这一动作使得35军以为我军要攻打北平。于是,还没有到达张家口的35军又不得不立刻急忙返回北平。
而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主力马上进行阻击,一举将傅作义的王牌军包围在了新保安。
无法突围的35军只能固守待援。接到这个消息的傅作义大吃一惊。35军是傅作义的主力王牌军,嫡系中的嫡系,全美械装备。如果35军被歼灭,那对傅作义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于是,傅作义一面派出飞机支援35军,一边命令104军驰援。
104军也的确一度到达距离35军5公里的地方。碰巧的是,35军军长郭景云和104军军长安春山是死对头。在这关键时刻,两人依旧谁都不服谁。
总之,最后35军没有突围,104军却被歼灭殆尽。104军军安春山还是靠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才逃回了北平,后来也成为支持北平起义的军长之一。
104军的全军覆没震惊了北平的傅作义,这不得不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部队该何去何从?他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傅作义的起义之路“活见鬼哦!”
1948年12月,毛主席接到傅作义发来的电报后笑着和军委的同事们说道:
“他说相信我的政治风度如何如何之高。如果我不同意他的什么华北联合政府,那我的政治风度,也就不高喽!”
这封电报表现的就是傅作义第一次与我军谈判时的态度。
其实,傅作义一开始就将与共产党谈判作为自己的另一条后路。他原本想趁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扩充军队既能与解放军一较高下,也能积攒谈判的资本,成立联合政府。最不济还可以回到绥远主政一方。
但是傅作义错估了东北野战军进关的时间,更是低估了毛主席对战场主动权的把握。
现如今,王牌部队被围,还损失了一个军。傅作义其余的嫡系部队也都被解放军包围在各处。傅作义已经无计可施,只能与解放军谈判。
但第1次谈判就显示出傅作义还没有放下幻想。他派出的谈判代表提出:要组建联合政府,并要解放军放开对35军的包围。
除此之外,在谈判过程中傅作义还命令一些陷入包围圈的部队突围。还将自己的夫人送到了重庆。中央军委根据种种迹象分析:傅作义还没有放弃武力。
事实上,此时的傅作义确实摇摆不定。一方面,他还寄希望与美国和蒋介石,怕自己落得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另一方面他也怕自己因为反过共产党而受到清算,最后两头不是人。
毛主席在考虑了傅作义的处境后,对第1次谈判中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进行肯定。
第二次谈判很快开始了。此时新保安之战已经结束。傅作义也放弃了联合政府的念头。谈判的主要内容就是傅作义及其部署起义后的安排。
根据谈判双方的意见,第二次谈判形成了一份《会议纪要》。当傅作义的谈判代表周北峰高兴的返回北平像傅作义做完报告后,却发现他依旧下不了决心。
傅作义一谈判问题依旧不够具体为由,迟迟不肯表明态度。除了事关重大难以决断以外,根本的原因还是傅作义手中还有北平、天津两大城池。
当时镇守天津的陈长捷不仅与与傅作义关系很好,因为一直持有反共立场也受到蒋介石的欣赏。
他驻守天津后,大规模修筑工事,又抓壮丁组成警备旅。据说当时天津城外的大小碉堡已经超过了1000座。国民党因此宣称:天津“穿上了盔甲”,固若金汤。
傅作义心存侥幸,又顾虑重重,硬是错过了第二次谈判规定的最后期限。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傅作义身边的许多将领、好友坐不住了。在中国地下党的努力下,傅作义军中和身边已经有许多人支持起义了。其中就包括从新保安逃回来的104军军长安春山,92军军长黄翔等人。
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只得同意与共产党进行再一次的谈判。
1月14日,傅作义谈判代表周北峰和邓宝珊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见到了聂荣臻和林彪等人。
“上次谈判要求14日答复,你们没有履行。这次谈判就不包括天津了。”
一见面,聂荣臻就开门见山地告知了周北峰和邓宝珊。
周、邓两人尴尬不已又不能示弱,只好硬着头皮说:“天津固若金汤,只怕没那么好打。”
“三天足够了。”一旁的林彪说道。
原来在傅作义代表再次到达前线指挥所时。我解放军战士已经在天津城外发动攻击了。
从1月14日10:00到1月15日下午1:30,解放军用了不到28个小时就拿下了天津城,活捉了陈长捷。
“你们这些人躲在这里,吃饱了磨牙玩,就是不签字。拿我和13万天津兄弟当牺牲品!”
16日清晨,在前线指挥所见到邓宝珊等人的陈长捷破口大骂。
北平城中的傅作义得知天津城被破的消息后慌乱不已,立刻回复谈判的邓宝珊接受解放军的条款。
1月21日,傅作义在北平中南海居仁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了起义事宜。
除了支持起义的军队干部,傅作义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将领和军政人员都送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
第二天,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正式发布,北平人民奔走相告,大街小巷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可此时的傅作义却情绪低落。原来谈判时,他曾接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一份公函,上面列数了他的种种罪行。这让傅作义十分忐忑,觉得解放军要清算他,甚至打算好要回山西老家养老了。
那傅作义后来怎样了呢?跟随他促进和平起义的4个军长又结局如何呢?
四大军长1949年2月22日,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了傅作义。这次见面彻底打破了傅作义的疑虑。在聊天中傅作义提到自己主政绥远的时候兴修水利,对这方面十分有经验,希望自己能从事水利工作。
于是,傅作义就成了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不仅如此,中央还任命他为绥远省的军区司令,继续带兵,直到绥远军区撤销。
那起义的军长们呢?
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司令,手下有十几个军,但大多是蒋介石的部队,自己的嫡系占比不多。再加上几次战斗损失不少,最后有4个军长拥护了和平起义的决定。甚至他们中间还有一些人比傅作义还要早就坚定走和平起义的道路了。这其中就包括104军军长安春山。
安春山是山西人,早年参加晋军,后来被分到傅作义手下。傅作义是有名的抗日将领,他手下的军官也不含糊。
抗日战争期间,安春山凭借着战功从连长一步一步升到师长,足以证明他在抗日中的英勇表现。
不过,同属嫡系将领,安春山和35军的军长郭景云却历来不和。在新保安之战中,安春山不仅没能完成任务救出35军,还差点把自己都搭进去了。
据说当时安春生是装扮成了一个军队的伙夫,趁解放军没有详加盘查逃回北平的。陆上海领了解放军的两块大洋路费。
“大难不死”的安春山自此深刻的领略了解放军的厉害,开始劝说傅作义走和平起义的路子。
起义成功之后,安春山跟随自己的老上司傅作义前去绥远做和平解放工作。自此也留在了绥远,在军政委员会和政府中担任委员。从此以后,安春山卸甲从政,一直在政府机关里工作。还担任过交通局局长,林业厅副厅长等职位。
1979年,退休后的安春生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
除了安春山,还有两位军长则是通过我们地下党的努力支持起义的。
101军军长李士林原本是保定军校毕业。和同期的同学相比,李士林升迁的速度比较缓慢。但他一直兢兢业业,人也务实。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激烈的反共情绪。因此,当地下党找到这位军长做了几次工作后,李士林就表示要顺应时代,促进和平。
起义成功后,中央不仅准许李士林继续带兵,还任命他为13兵团副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军队干部转到政府、地方工作。李士林也听从组织安排到张家口担任水利局局长和政协委员等职务。
但令人惋惜的是,李士林在60岁那年后因公殉职,没有看到新中国未来的发展。
要说这四位军长中活的最久的,还数92军长黄翔。和其他三位军长不同,黄翔并不是傅作义的嫡系。黄翔毕业与黄埔7期,是蒋介石的学生,也曾经是坚定的反共派。
那黄翔是如何走上和平起义的道路呢?这与92军前军长侯镜如有关。侯镜如曾经是我党党员,还参加了南昌起义。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和党失去了联系。
后来侯镜如加入国民党参加抗日,在台儿庄、武汉会战中英勇作战。解放战争中,他率部起义,还派人给自己的老部下黄翔做工作。就这样,黄翔成为四位支持起义的军长中,唯一的黄埔生。
新中国成立后,黄翔也离开了军队。他先在大学当研究员,后又跟随傅作义从事水利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黄翔酷爱摄影,后来还成为我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在摄影协会担任副主席。
1990年,到美国探亲的黄翔突发急病不幸去世。享年86岁。他是四位军长中寿命最长的,却不是去世的最晚的。
1991年,朱大纯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朱大纯是北平起义中的35军军长。35军不是在新保安被全歼了吗?
实际上,当时35军还有一个师留在了北平,后来傅作义就在这个师的基础上重建了35军。
朱大纯原本就是35军的一个师长兼副军长,又是傅作义的嫡系,作战经验丰富,坚定的维护傅作义的每一个决定。
和其他三位不同的是朱大纯没有离开军队。他先在解放军中担任高级干部。后来又被组织上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当教授。
1958年朱大纯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四个起义军长中唯一被授衔的人。
不管是政府公职还是军队干部,傅作义和四位参与起义的军长尽管曾经立场不同,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顺应时代,并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在各种职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