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召开的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上,加装了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04A型步兵战车首次亮相。
自此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军已经有4款加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战车公开亮相,这其中三款更是在不到一个月里密集出现。显示我们正在加速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普及,未来不排除有更多型号的战车安装。
第一款安装防无人机顶棚的战车是ZBL-08型轮式步兵战车,在今年3月中旬东部战区官方的一则报道中亮相。不过报道中展示的这辆轮式步兵战车的防无人机顶棚比较简陋,仅遮盖了炮塔顶部,炮塔侧面和车体两侧等关键位置并未覆盖格栅装甲,也有可能是其它部位的没有安装而已。
第二款是解放军第76集团军的炮兵旅装备的05A型自行榴弹炮。这次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覆盖范围就非常全面了,除了炮塔顶部之外,像炮塔两侧和后部、车体两侧和后部,甚至是车体前部大灯位置都覆盖了,基本上能够覆盖的都覆盖了。
第三款则是西部战区的15式轻型坦克。相比前两款,15式轻坦的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要精致不少,不仅外观上十分贴合炮塔的线条,而且尽量控制了高度,不会对炮塔顶部的遥控武器站的使用构成阻碍。
乍一看还以为我军又服役了一款新坦克。不仅外观精致,15式轻坦的这款顶棚(格栅装甲)功能也更加齐全,比如顶部特意设计了供车长和炮长快速进出坦克的盖。后部延伸出了一块,对脆弱的发动机舱提供了额外保护,进一步提升了15式轻坦的生存能力。
不过15式轻坦的这款顶棚(格栅装甲)的防护范围仅覆盖了炮塔和发动机舱盖,并未像PLZ-05型自行榴弹炮那样对车体进行覆盖。
这次亮相的04A型步战车的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则仅覆盖了炮塔顶部和车体两侧,覆盖方式和俄军的BM-4M伞兵战车很像。可以看做是05A型自行榴弹炮的简款。
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04A步战车
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俄军BMD-4M伞兵战车
四款战车的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采用四种不同的设计,覆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显示目前我军为战车加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并非是全面铺开,暂时只是在多只部队中进行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款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的战车里并没有主战坦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此次与04A步战车一同参加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的99A型主战坦克便没有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很显然,我军目前的思路是优先为防护性能薄弱的战车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讲究一个循序渐进。
与04A一同参加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的99A坦克没有安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
这表明我们非常重视俄乌战争防御FPV自杀式无人机的经验,也正在快速应用到自己的装备上来。不过相比俄乌双方坦克和装甲车武装到牙齿的防自杀式无人机手段,我军的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还是非常简陋,不仅覆盖范围有限,也没有安装爆炸式反应装甲和覆盖迷彩伪装网,基本上也就是俄乌战争2022年刚开始时候的水平。
防无人机顶棚上安装爆炸式反应装甲的T-90M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是我们没有看到俄乌双方所采取的防自杀式无人机手段的优点,也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加工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有更好的防无人机(或者更准确叫反无人机)手段。
事实上,相比较俄乌双方“相对单一且被动”的防御自杀式无人机的手段,我们的反无人机手段要更加多样化,做到了硬杀伤、软杀伤和被动防御的有机结合,并且也更有效。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全部照搬俄乌双方的经验。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期的相关报道中窥见一二。
首先我们来看硬杀伤方面。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在21号和22号连续两天对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的报道中,就披露该旅下辖的装备了6管25毫米自行高射炮的单位探索如何对抗FPV自杀式无人机。
《正午国防军事》节目中,披露6管25毫米自行高射炮具备出色的防御“低慢小”目标的能力。
625近防炮的最大射速约5000发/分,最大射程4公里,携弹量推测不少于1000发。一般采用短促射击的方式来拦截无人机、直升机和低空固定翼飞机等,也可以用来拦截亚音速空对地导弹、滑翔弹药、各型身管火炮、迫击炮弹药等。
每次短促射击时间约1秒,发射约80发,算下来可以拦截约12个目标。算上两侧的四枚待发状态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可以最多拦截16个目标。
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防空营至少会装备9辆625近防炮,一次便可以对抗144个来袭的空中目标。
而且625近防炮可以发射可编程弹药,在对付大规模的FPV自杀式无人机群时有奇效,能够一片一片地击落FPV自杀式无人机。
事实上,除了625近防炮,我军装备的红旗-17/17A机动式近程防空导弹系统,35毫米牵引式和自行式高射炮等防空武器也都具备反FPV自杀式无人机能力。不过就效果和性价比而言,625近防炮无疑是最出色的,堪称是进行反FPV自杀式无人机作战的利器。
除了625近防炮,我军还大量装备了机动式激光武器。在官媒《中国军号》18号关于陆军第73集团军中型合成旅的报道中,出现了多辆外形非常奇特的猛士装甲车。
虽然关键部位被帆布盖住,但是从车体顶部的发射装置,以及车体两侧的两个疑似大尺寸散热窗判断,这其实就是一款机动性激光武器。
参考我国对外出口的同样采用猛士平台的激光武器,这是一款10KW级别的激光武器,虽然功率不高,但用来对付FPV自杀式无人机还是绰绰有余。而且正是由于功率不高,连续发射之间的时间间隔更短,因此可以有效对抗FPV自杀式无人机的饱和攻击。
除了上述提到的硬杀伤手段,央视16号播出的《军情时间到》节目还披露了我军的反无人机软杀伤手段。在演练中,假想敌派出无人机蜂群,通过多批次的方式,密集飞至我方防守阵地的上空。我无人机反制小组迅速前出,利用反无人机枪对无人机蜂群实施反制、迫降、返航,并根据无人机蜂群返航航迹追踪飞手位置。
而作为补充手段,附近还有高炮和防空导弹拦截漏网之鱼。
这里我军展示的软杀伤手段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对无人机的通信频率进行压制。不过原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俄乌战争中,双方使用的FPV自杀式无人机(无论是外购还是自行生产),抗干扰能力全都是民用级别,通信频率很少跳频,理论上应该很好干扰,但俄乌双方的干扰效果基本上是聊胜于无。
而我军演习对抗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可是具备了军用级别对抗能力,自然使用的电子干扰器也是妥妥的军用级别。所以你想想如果碰到俄乌战场上使用的那些民用级别FPV无人机,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当然,正所谓“百密一疏”,面对可能铺天盖地袭来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再密集、再有效的硬杀伤和软杀伤手段,也无法确保百分之百不会有“漏网之鱼出现”。而只要有一架“漏网之鱼”出现,就意味着我方可能会有一辆战车受到攻击。因此给战车尤其是像轻型坦克、自行榴弹炮、步兵战车等这类防护性能较弱的加装防无人机顶棚(格栅装甲)成为必然的选择。而这也是践行我军“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服务于实战”思想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