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有一位名叫陆羽的茶学家和诗人,他因其对茶道的卓越贡献而被尊称为“茶圣”。
陆羽耗时二十六年完成了一部巨著——《茶经》。
而在陆羽的身上,还有三个谜团没有解开。
生卒年之谜
由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户籍制度,所以很多古代名人,我们今天都不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生于哪年。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称霸一时的大诸侯,但均未留下生年记载。
您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春秋时期人,茶圣陆羽是唐代人,中间隔着一千多年呢。
那咱们就拿唐代历史名人举例,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秦琼、程咬金、侯君集,均不知生年。
而这些年热播荧屏的“神探”狄仁杰,其在《辞海》上记载的生年竟也是公元607年或公元603年。
很明显,狄大人的生年也无法确定。
这样再想想看,茶圣陆羽的生年不详,也就不算新鲜事了。
翻遍史料,关于陆羽生年的唯一记载是《全唐文·陆文学自传》中的“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一句。
按干支纪年合算,“上元辛丑岁”,那他就应该出生于公元733年。
但学界对于《陆文学自传》的记载,历来讨论较多,这里不过多陈述。总而言之,如今谈及陆羽生年时,一般还是写作“约733年”或“733?”。
假设陆羽就是生于公元733年,那么茶圣陆羽比诗圣杜甫小二十二岁,比诗仙李白小三十三岁。换言之,茶圣与诗圣、诗仙,是差了一辈人的关系。
李白、杜甫恐怕不知道陆羽,而茶圣却一定读过李杜的诗篇。
假设陆羽就是生于733年,那么他比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大整整四十岁,比写出《七碗茶歌》的卢仝大六十二岁。
陆羽是否知道这些晚辈,我们无从考证,但这几位诗人想必都读到了陆羽《茶经》并深受此书之影响。
白居易一生写涉茶之诗六十四首,居唐人之首,开后世诗人写作咏茶诗之风气。
至于卢仝更是靠着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被后世尊为茶仙。
自陆羽《茶经》问世之后,中国茶开始受到知识阶层的密切关注与广泛青睐。
至于陆羽的卒年,却有着明确的记载,即唐贞元二十年(804)。
这一年,年过古稀的陆羽卒于湖州。也是这一年,日本高僧最澄来到浙江天台寺学佛求法。
他回国时除去经书,还带回了若干茶籽,后试种在近江。
现如今当地的池上茶园,相传就是最澄种茶的旧址。茶圣陆羽离世之时,中国茶文化却又在海外异国发扬光大。
冥冥之中,似有安排。
身世之谜
关于陆羽的身世之谜,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弃婴说。
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陆羽)不知所生,或言有僧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蓄之。这段话中明确指出,陆羽“不知所生”,也就是不知道父母是谁。
但这人也不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话说有一天,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智积大和尚,早晨起来在湖边遛弯,忽然听见一群大雁聚集在一起,叫声挺响。
智积师傅往那边瞥了一眼,只见这些大雁都张开翅膀,好像在守护着什么东西。
老和尚走近了再仔细一看,嘿,在群雁的翅膀下面,竟然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智积师傅想:恐怕是哪个狠心的父母把孩子扔了,天上的大雁都看不下去,这才下来保护孩子。
可这么小的孩子,暴露在这荒郊野外也不是个长久之计。
于是,智积禅师就把孩子抱回寺中抚养。这个江边弃婴,就是日后的茶圣陆羽。
这个说法流传很广,后来清代人修《天门县志》时,也基本采用了这则文献记录。
所以现如今您若到湖北天门去游玩,听到的陆羽传说基本都是这个版本。
但是近些年也有学者指出,群雁翼覆弃婴的故事听着太玄了,似乎杜撰成分较大。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成就不凡的人出生时往往伴有灵异事件。
例如隋文帝杨坚,传说出生时产房内紫气萦绕,一生下更是头上有角,身长龙鳞,眼睛金光四射,简直就是真龙转世。
至于武则天,那就更邪乎了。传说其母杨氏游船时,天上突然出现一条龙,结果不久就怀了武则天。
要是和这两位比较,那茶圣陆羽的出生事迹简直就可以用“真实可信”四字来形容了。
其实像茶圣陆羽这样名垂青史的人物,出场方式有点儿神秘色彩也无可厚非,更不必过分较真。
我们大可以透过传说看本质,陆羽无父无母这事恐怕不会有假。
要是人家父母双全,家族繁盛,也没人敢编这路故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说完了第一种弃婴说,我们再说第二种孤儿说。
据《陆文学自传》记载,“(陆羽)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惸,音同琼,是没有兄弟的意思。
按这个故事的说法,陆羽三岁那年成了无父无母无兄弟的孤儿。竟陵龙盖寺的智积大和尚慈悲为怀,将其收养入寺中。
这个版本与上个版本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没有那么玄幻,相同之处在于陆羽的身世都够凄惨。
如果陆羽真是三岁才被收养入寺院,那他很有可能对于原生家庭已有一些片段的记忆了。
但是终其一生,却也在未在其诗文中提及此事。对于自己的身世,陆羽在自传中只写了“不知何许人也”六个字。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或许就隐藏着茶圣不愿示人的童年创伤吧。
不管怎么说,陆羽的人生都是一段极其励志的故事。要知道,唐代是典型的门阀社会。
诗仙李白才气大不大?可就因为他是商人之子,终其一生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更是与封侯拜相无缘。在陆羽生活的年代,血统决定未来,家族决定命运。
他无依无靠,最终竟能遍访中国各大茶区。他无父无母,最终却能写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他无亲无故,最终却能被后世尊奉为茶圣。
仔细想想,这真是极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复盘了茶圣低开高走的人生,对陆羽的崇敬之情也又多了三分。
职业之谜
陆羽确实擅长茶事,却从未以茶事谋生;论起陆羽当时的“职业”,并非茶人,而是文人。
长期以来,陆羽依靠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充当官员的幕僚与智库。
话说在唐大历元年(766),三十四岁的陆羽应常州刺史李栖筠之邀,到当地做客考察。
陆羽作为不在体制内的知名文人,帮助刺史李栖筠出谋划策,为其指了一条靠贡茶取悦皇帝的明路。
又如唐大历八年(773),四十一岁的陆羽加入湖州刺史颜真卿帐下,多次参与到探讨学术与作诗联句等文化活动之中。
现存世的颜真卿、陆羽、皇甫曾、李萼、皎然、陆士修《三言喜铺曾侍卿见过南楼玩月联句》,颜真卿、皇甫曾、李萼、陆羽、皎然《七言重联句》等诗,就是陆羽这段生活的佐证与印记。
唐大历九年(774),颜真卿主持大型文化工程《韵海镜源》的编修。
该书共三百六十卷,体量庞大,需要一个专业的写作班子。陆羽作为颜氏帐下的文人,也参与了该书的编纂工作。
在此期间,陆羽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官府藏书,收集到了许多稀见史料,顺手对《茶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改与补充。
现如今我们读到的《茶经·七之事》,共收文献四十八条之多,内容涉及医药、史料、诗歌、神异、注释、地理等多个方面。
这样丰富的资料汇总,与陆羽参与编修《韵海镜源》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颜真卿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第一部茶书的形成与完善。
唐贞元二年(786),五十四岁的陆羽应洪州御史肖瑜之邀,赴洪州的玉之观生活了数年。
唐贞元五年(789),应岭南节度使李复(陆羽恩师李齐物之子)之邀,赴广州小住,又后返回洪州的玉之观。
陆羽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幕僚生活,使其有机会品尝不同产区的名茶。
《茶经·八之出》能够详细记录唐代各大茶区的具体情况,也与陆羽广泛的宦游经历密不可分。
陆羽一生未参加科举,也从未出仕为官。
但他与多位封疆大吏交往甚密,以文人身份或明或暗地充当了官员们的幕僚。
应该说,文人才是陆羽的定位,智库才是陆羽的职业。作为一位文人,陆羽相当称职。
首先,他在诗歌上确有造诣。他曾写有《会稽小东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文风清新隽永,犹如佳茗般令人回味。除去创作诗歌之外,陆羽也擅长书法。
据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记载:“陆鸿渐善书,尝书永定寺额,著《怀素别传》。”
由此可见,陆羽曾为寺院题写匾额,并为大书法家怀素撰写别传,阐发自己的书法文艺理论。
陆羽一生著述颇丰,而绝不是只写了一本《茶经》而已。
据他自己在自传中的罗列,曾写作《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丰厚的学养,广博的见识,都使得陆羽在茶学研究上,有高屋建瓴的表述与总结。
现如今的爱茶人,既要多喝茶也不妨多读书。
知识、见识、常识的综合积累,会有助于我们更好体会一杯茶汤背后的味外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