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人物 | 童慧明:好的设计要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觉得还不错,分享给大家。
“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你不适合这件事,还拼命要去做。这是方向没找对。”
——童慧明设计师介绍
INTRODUCTION DESIGNER
童慧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日本G-Mark奖评审委员。近40年从事工业设计实践,2017年提出设计驱动型品牌(BDD)理念,全力推动设计驱动式公司发展。
采访内容INTERVIEW CONTENT日常故事011975年,童慧明还是山东淄博瓷厂的一个陶瓷工人。同年,美国电影《飞跃疯人院》获得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有着美国电影基调,讲究自由的电影,并没有在内地的电影院放映。
1977年,童慧明被调到厂研究中心做日用陶瓷设计。那时他的梦想,是做个画家。因为对于当时诺大的中国来说,艺术家是甜蜜的。
1979年,万物逐渐复苏。恢复高考后,童慧明顺利考入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身份转换,怀揣对知识的渴望,他来到当时文艺气息浓厚的北京,正式接受专业的陶瓷设计知识。缘分就这么奇妙,一线牵后,就怎么也剪不断了。从小城淄博踏入首都北京,青年童慧明的眼界变宽。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在他大三那年渐渐萌生。
1983年,全国只有两所学校招童慧明所学的专业——陶瓷美术设计。工业设计还是个遥远的名词。一个四川美院,一个广州美院。一个山里,一个海边。北方小城青年童慧明自然而然选择了海边。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时代跌宕起伏,童慧明扎根了广美。从山东淄博到广东广州,抱着换换水土的想法,一换就是三十五年。
021982年末,一位武汉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专业毕业的硕士生王受之来到广美。一个午后,时任广美副院长、工艺美术学科带头人的高永坚教授约见了王受之,明确地要求这位年轻人做一件事:弄清什么是工业设计?已于两年前启动的广美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就此向 “新专业创建” 升华。高永坚教授胸有成竹。耗时七个月,王受之梳理出了《世界工业设计史》初稿,1983 年10月,他开始为工艺美术系的全体教师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史系列讲座。20年后,国内众多备考工业设计的考生几乎人手一本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拼命背诵这本经典著作。
《世界工业设计史》珍藏本,已赠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博物馆时读研一的童慧明如沐春风。他恍悟,原来之前确定的研究方向——“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研究”其实就属于工业设计范围。童慧明当即与导师高永坚教授协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高老师非常赞同,并邀请王受之成为童慧明的副导师。1986年,童慧明以一篇18000字的硕士论文《中国必须发展工业设计》高分毕业。此文后在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并在1988年《设计》杂志的创刊号上全文刊发。彼时,童慧明刚刚毕业,风华正茂,留教广美。
硕士论文《中国必须发展工业设计》手稿
03好的工业设计如同一道菜,缺少了实践则毫无营养且索然无味,颜值再好也会被丢进历史垃圾桶。在广美教学的同时,童慧明深知工业设计必须与市场相联系,相继参与了三次工业设计公司的创业:88年以兼职方式与友人合作设立了南中国第一家民营的工业设计公司——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91年在广美设计系领衔创办了雷鸟产品设计中心,并于93-94年因打响康宝设计专利保卫战而蜚声设计界;再到96年,童慧明创办了个人的设计工作室——广州造型坊有限公司。进入新世纪,因为被学校推上设计学院副院长岗位,童慧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身于教学管理与改革,并在05年关闭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童慧明与广美学子
时间转到2015年,出世,童慧明离任广美设计学院的院长。甩开了繁杂的行政事务,重新找回设计师的感觉,再次创业。但这第四次发起创业,童慧明已有了更多前瞻的思考。
影片《飞越疯人院》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MIKE的一句“至少试过了”。因为在疯人院里,大多数病人都是自愿呆在里面。
对话Q1 企业调研与工业设计是什么关系?关于调研,我认为有两种方式。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调研,我认为方向和路径是错的。过去基于市场已有的东西去做调研,一个公司派出调研团队去看市场上有什么新的东西,什么最好卖,挖掘的是已有的东西。那么基于已有的信息调研的成果,将它转换成研发目标的时候,整个研发就是一个Following。99%的企业所谓开发产品的思维都是Following,整个调研方式就是个跟随的方式,自然调研不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过去是拿来别人的东西直接抄,后来由于专利保护不能直接抄了,就拿别人的产品改一改,是这样的经历。但是前瞻性的研发,是那种方式调研不出来的。所谓前瞻性的研发有一种是苹果的方式,苹果的设计团队和研发人员非常有经验。他们本身就是消费者,自身就在感受生活变化的趋势,感受产品,感受科技。他们会比普通消费者更敏感。所以由这些研发团队提出来的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自身就带有前瞻性。乔布斯在世的时候,曾有媒体记者问他,苹果做不做市场调研?乔布斯回答,苹果从不做市场调研。苹果不做市场调研,不代表苹果不做用户研究。用户调研是什么?是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做调研。比如说手机将拍照、播放音乐附加进来,这些部分不是消费者提出的,而是基于设计研发人员的调研。
所以想真正做原创,做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时,你就必须对用户做深度研究。
Q2 工业设计和商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一个传承的、并约定俗成的观念,那就是把“商人”描绘成丑陋的“奸商”,商业是低贱的。但是在今天,我所看到的,商界最讲信用。一个企业如果不讲信用,无法生存下去。设计教育是从美术、艺术教育延伸过来,我们会认为艺术家是高大上的,长期以来,在高校里教设计的老师尽可能地避免谈商业。可是到了工业设计范畴,免不了要和商业发生关系的时候,但设计院校课程中还是尽可能回避市场学的资本和利润等问题。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后,思维方式也是只考虑“专业设计”的执行问题,而对于产品销售、利润获取、市场业绩等问题完全不care。这已是整个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缺陷。
Q3 国外是否有可借鉴的工业设计学科教学经验?我推崇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里的科技研发成果,由教授带着学生把它转换落地。有很多教授,是公司的董事长和创始人。由他们培养出的很多学生去创业,去和商业产生关系,跟市场产生关系。让工业设计成为一个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产业。斯坦福大学D-SCHOOL是研究生教学层次。它由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与心理学系4个院系的教授课程支撑建成。在公众号BDDWATCH研究的案例中,不少设计师刚从大学毕业出来进入企业时,都报怨过老板不懂自己的设计,一肚子牢骚。可当他们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落地,如何得到消费者喜爱,需要接触的东西很多。慢慢的,他们就理解了,商业没有他们想象那么简单。
公众号BDDWATCH采访拿火LAVA吉他
Q4 跟我们聊一下您提出的设计驱动型品牌(BDD)理念吧?先讲几个案例吧,因为我见证了80年代初期工业设计传播到今天,设计驱动型品牌在我这里已经很明确的形成。对中国制造来讲,单纯靠服务型设计是不大可能转变成中国“智”造的。所有好设计,最终只有落在自主品牌上,才能让设计的价值被充分释放出来。过去,我们好多的设计公司为出口订单企业做设计服务。海外品牌在下订单时看中了他们的设计,但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就是必须用别人的品牌去销售。我的一个2013届研究生,有很多产品获得过红点设计奖。她长期与番禺的一家做出口的小家电企业做设计。当时,很多产品的设计都是他们公司的,但是没有品牌。产品生产后,就委托一个西班牙的品牌,在欧洲做整个欧洲的代理和销售。他们拿到的利益是25%,而西班牙的公司占75%。所以说,没有品牌,设计做得再好,也无法根本改变问题。
好设计落在自主的品牌商,才是真正让设计的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Q5 要做设计驱动型品牌的话,从企业方面如何着手?只有从企业的顶层,也就是说CEO、老板有队设计高度的认知,才能让设计充分的发挥。那么老板应该是个什么类型的人?应该是乔布斯。在我的公众号BDDWATCH中的创业公司,基本都是2010年以后建立的。创始团队如果有三到四个人,肯定会有至少一个设计师。由于有了设计师的参与,顶层决策对设计的重视就提高了。
我有一个观点,20年后,中国的产业格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都有可能会消失。今天的初创公司,会崭露头角。
Q6 工业设计师要怎么做设计驱动型品牌?今天来看,我们的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工业设计师只是范围还是太狭窄。对现在和未来的设计师而言,需要有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我们的设计师过去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现在需要站在消费者、企业家、销售人员的角度想问题。第二个的话,需要设计师有讲故事的能力,还要会写作,要去打动消费者。说到根,这些知识和能力,高中的时候都教过,只是没有去运用。所以,当你去做自己的品牌时,就会把你整个视野放大,就会用到上面所说的同理心,讲故事的能力,写作的能力。
Q7 您怎样认为材料之于工业设计?材料是设计师产生创新思维一个重要的源泉。当一个设计师深刻了解材料的材性、构性、视性,会激发设计师在设计时产生一些构想。而且有些造型完全没有特点,但是变了材料后,立刻就有了不同。但是对于材料,往往是遇到具体的设计时,去了解可以用什么材料。同时落地还要考虑材料成本。
Q8 在探索工业设计的发展之路,您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曾经在每一个阶段,我都会感觉遇到了一些瓶颈。面对瓶颈时,会觉得是客观的问题,也就是说会认为是企业做的不好、社会的不好。但今天我换了看法,我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是对自己的认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就设计师而言,不是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去做设计驱动型品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学习能力也不同,甚至接触知识的敏感度,掌握知识的感知能力强弱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做工业设计的人都要充分认识自己,你的强项是什么,你的弱项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最大的瓶颈就是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找到这件事,你就不会感觉到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你不适合这件事,还拼命要去做,这是方向没找对。你到底是谁?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认识自己。
后记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了童老师一个问题,您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他回答,对于他这个年纪,不应该说痛苦,而是说最大的瓶颈是什么。他认为最大的瓶颈,就是重新找到自我的认知:如何高质量地活好今后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