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20岁的张志远站在村口,太阳照在他的背上,斑驳的树影落在他的脸上。
村里人对他议论纷纷,“这么年轻的小伙儿,怎么就这么甘心留在农村,娶了个31岁的寡妇呢?”在这个小山村里,这样的事情总是会引起猜测和讨论。
张志远的农村生活开端1972年,张志远响应国家号召,到四川南江县的一个小村落当知青。
这个重庆城里的年轻人初来乍到,带着书本和理想,站在山村的泥泞小路上,显得格外突出。
村子里的人几乎都是文盲,从没见过这么干净的城里小伙。
大家纷纷围上来,想看看这个新来的知青有什么特别之处。
住在山梁上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张志远每天都要面对生活的巨大落差。
无论是简单的农活还是与村民的交流,都是他从未经历过的。
他的邻居,是叫佘林海的一家人。
佘林海比张志远大十二岁,他和妻子胡庭秀都是老实的农村人。
见张志远总是孤单一人,佘林海夫妇对他格外照顾,慢慢地,他们成了张志远在村里最亲近的人。
第二年,正当张志远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时,佘林海突然生了一场重病。
那个时候,胡庭秀既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又要为全家辛苦挣工分,哪里抽得出时间去医院照看丈夫?
张志远看在眼里,主动提出替他们分担。
他守在佘林海的床前几天几夜,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佘林海的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他拉着张志远的手,含泪道:“兄弟,我欠你太多,来世再报答你。”张志远拍着他的胸膛说:“大哥,只要有我在,嫂子和孩子们就不会挨饿受冻。”佘林海听后,才闭上了双眼。
佘林海去世后,张志远对他的承诺从未忘记。
他时常来到胡庭秀家,帮忙挑水、砍柴,做些男人该做的重活儿。
村里一些人看不惯,开始对着他们指指点点,造起了诽谤之词,说什么“寡妇勾引城里小伙子”之类的闲话。
婚后生活的艰辛与坚持面对这些流言蜚语,胡庭秀痛苦地对张志远说:“你以后不要再来了,我家的事情你也别管了。”张志远一开始很生气,但渐渐地,他明白了胡庭秀的难处。
为了兑现对佘林海的承诺,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要和胡庭秀结婚。
张志远抱着铺盖来到胡庭秀家,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去办结婚手续,今天就结婚。”胡庭秀感动得热泪盈眶,点头答应了这门婚事。
就这样,二十岁的知青小伙和三十一岁的寡妇结合了。
婚后,张志远像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天不亮就起床,耕田、砍柴、干农活,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
为了家里的孩子,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把自己变成了干瘪的小老头。
胡庭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尽自己所能去照顾他。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村里人也开始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知青返城机会与张志远的选择几年后,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了,张志远的父母急切地催他回城。
即便胡庭秀心里早已有了预感,但她还是忍不住暗自落泪。
“你是城里的,应该回去。”胡庭秀对张志远说。
张志远一句话顶回去:“人得讲良心,我说过要对这个家负责到底。”
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也来劝他:“现在不走,以后就没机会回城了!”
张志远坚定地说:“我走了,这个家就毁了。我愿意为这个家牺牲。”工作人员被感动了,给他留了1200元安家费。
就这样,张志远成了村里唯一一个没有返城的知青。
在之后的46年里,张志远一直留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做一个农民。
他和胡庭秀艰难地把6个孩子拉扯大,还让他们接受了教育。
为了给孩子们盖新房,张志远劳累成了一个干瘦的老人,但他从未有过怨言。
现如今,张志远已经66岁了,和胡庭秀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他们恩爱如初,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孩子们成家立业,都非常孝顺,老两口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开心得不得了。
张志远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当年的承诺。
这份坚守,不仅是对佘林海的承诺,更是对胡庭秀和这个家庭的责任与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和承诺,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表白和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守护和付出。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面对艰难的选择,张志远的坚定和执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责任和承诺从不应轻易许下,但一旦许下,就要用一生去践行。
这样的人生,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是平凡日子里的不平凡。
他的故事不是为了让人感叹他的伟大,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平凡的日子里,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选择。
真正的爱,终究会在岁月中开花结果,而那份沉甸甸的承诺,永远都会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