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刚过,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尚未平息,“千禾酱油”又蹦出来搞事情了!

一则热搜横空出世——“千禾0酱油检出镉”。
检测报告显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出0.0110mg/kg的镉,尽管未超标,但“零添加”与“镉元素”的并存,彻底击穿了消费者的信任防线。
自从2022年海天酱油出现风波后,很多消费者都倾向于选择“千禾0”这款酱油。
一看名字还以为这是完全“零添加”的酱油,可万万没想到,这只是从小问题掉进了大问题。

真正把千禾推上风口浪尖的是,千禾味业连夜在声明中称:“‘千禾0’仅是注册商标,并非承诺零添加。”

这种“甩锅式”回应,瞬间点燃舆论怒火。千禾不仅割消费者韭菜,还拿韭菜当傻子耍了!
网友自嘲:“原来‘老婆饼里没老婆’,‘零添加酱油里也没有零添加’!”
短短5天市值蒸发10亿元,退货率飙升63%,差评如潮。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0”字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小心机”?

千禾味业的崛起,堪称调味品行业的“逆袭神话”。
1996年,伍超群与兄长伍学明在四川眉山创立千禾味业,最初以生产焦糖色(酱油着色剂)为主业。2001年,焦糖色业务占公司收入的90%,但伍超群敏锐察觉到,传统调味品市场正面临消费升级的机遇。
2007年,千禾味业首次提出“零添加”概念,次年推出首款零添加酱油,主打“不添加味精、防腐剂、增鲜剂”。这一策略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健康的焦虑。

2016年,千禾味业登陆A股,成为“酱油第一股”中的后起之秀。
然而,随着“零添加”概念的火爆,千禾开始通过商标注册强化这一标签。2018年起,公司多次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加”等商标,但均被驳回。直到2020年,千禾以“千禾0”商标成功突围,巧妙规避了《商标法》对“直接描述商品特性”的限制。

然而,在实际宣传中,千禾将“千禾0”与“零添加”捆绑使用。例如,产品包装上“0”字被放大至醒目位置,官网标注“0%添加防腐剂”,甚至线下广告频繁使用“零添加”话术。这种暗示性营销,让消费者误以为“0”代表“无添加”,实则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
然而,这场豪赌的背后,暗藏隐患。
千禾并非首个因添加剂争议翻车的企业。2022年的“海天双标事件”市值腰斩。当时,海天酱油因国内外添加剂差异陷入舆论漩涡,千禾味业借机猛推“零添加”产品逆势增长,营收从2021年的19.25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32.07亿元,净利润翻倍至5.3亿元,跻身行业前三。
然而,此次事件证明,缺乏标准支撑的营销概念终将反噬品牌。

这两款酱油都是“千禾0”系列,右边这款注明零添加。
记者同时咨询,被“消费者报道”点名的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瓶身有“千禾0”字样,它是不是零添加产品,客服人员也没有回应。“千禾0”仅是商标,是否零添加需看配料表。


在消费者看来,这样的回应十分敷衍,没有实质性解决疑问,品牌方有义务和责任对产品标识与实际属性的关系作出明确说明,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
我国尚未出台“零添加”的官方标准,企业各自为政。例如,千禾将“零添加”定义为“不含防腐剂”,而其他品牌可能扩大至“不含增味剂”。这种混乱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也为企业留下灰色操作空间。
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主任陈亮认为,该公司注册“千禾0”这个商标本身并不违法,但在实际使用时,因其同时宣传“零添加”产品,易让消费者产生概念混淆。

3月17日风波爆发后,千禾味业股价连续5日暴跌,累计跌幅超8%,市值蒸发超10亿。尽管3月24日,监管部门抽检结果证明产品合规,股价回升2.29%,但品牌形象已遭重创。
此次,千禾丢掉的可能不只是10亿,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你还会购买“零添加”酱油吗?如何看待企业的概念营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