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4岁南大教授找到失联24年学霸儿子,儿子:我厌恶他们

墨色染尽春秋 2024-11-27 21:02:11

2017年,一档寻亲节目将一段尘封23年的父子恩怨摆在了公众面前,84岁的南京大学教授黄林森携妻子刘雅琴,颤巍巍地站在舞台中央,期盼着与失联多年的儿子黄小海重逢。

当节目组辗转找到黄小海时,得到的却是冰冷的拒绝:“我厌恶看到他们”这句话,如同尖刀般刺痛了老人的心,这对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骨肉至亲走到如此决绝的地步?

窒息的爱,我无法承受

童年的一次玩耍,成了黄小海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不小心弄坏了邻居家的瓦片,邻居的抱怨传到黄林森耳中,却变成了对儿子严厉的惩罚。

黄林森不顾儿子的年幼和自尊,强迫他在人来人往的走廊里罚跪,任由邻居们指指点点,仿佛要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教子有方”。

作业字迹潦草,换来的不是耐心的指导,而是劈头盖脸的耳光;吃饭不能自主,必须按照父亲定下的标准,即使吃到恶心反胃,也要强忍着咽下去。

黄小海的青春期,是在父亲无处不在的控制下度过的,高考填报志愿,他本有机会选择心仪的北大或清华,却被父亲强迫报考南京大学物理系,只因那是他任教的院系。

进入大学后,黄林森的控制变本加厉,他利用自己在学校的人脉,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干涉他的人际交往,甚至连儿子的恋爱也要插手,指定他去追求自己中意的女孩。

黄小海曾试图反抗,他给辅导员写信,控诉父亲对他的精神控制,却石沉大海,无人回应,大学四年,对他而言,不是自由的象牙塔,而是另一个牢笼。毕业分配工作时,他只写下一句话:“只要不在南京,去哪里都可以,”这句话,道尽了他对逃离家庭控制的渴望。

黄小海最终被分配到北京,他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南京,甚至提前一天,买站票也要逃离父母的掌控,这一走,就是23年。

他切断了与家庭的一切联系,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再回到那个令他窒息的家。

黄小海的逃离,是多年压抑的最终爆发。他渴望被尊重,渴望拥有自主权,渴望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一切在黄林森的“铁腕”教育下,都成了奢望,黄林森的教育理念,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在贫困的家庭长大,母亲是文盲,对他管教极其严格。

童年时,他曾因与小伙伴打雪仗,被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责罚,这让他感到委屈和愤怒,成年后的他,却将这种教育模式复制到了儿子身上,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和孩子的个体差异,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子,最终导致了父子关系的破裂。

黄母刘雅琴,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她并非不爱儿子,但她无力对抗丈夫的权威,只能默默忍受,甚至劝说儿子忍耐。

在黄小海的记忆里,母亲不是温柔的港湾,而是沉默的帮凶,多年来,她不断尝试联系儿子,却始终得不到回应。

她学会了拼音,给儿子发短信,却不知道儿子早已将她拉黑。她拍下全家福,想要分享给儿子,却发现信息发送失败,这些细节,展现了黄母的悔恨和无奈,也侧面反映出这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黄林森父子关系的悲剧,并非简单的代际冲突,而是源于父爱缺失、过度控制和原生家庭阴影的叠加。

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过度控制,干涉他们的学业、事业、婚姻,甚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认为这是为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感受,这种控制,往往以爱的名义进行,更让人难以反抗。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要么变得顺从、懦弱,失去自我;要么像黄小海一样,选择逃离,与家庭决裂。

黄林森的悲剧,也在于他未能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错误,他将儿子的叛逆归咎于儿子的不懂事,却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自己是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必须服从,这种家长制的思想,根深蒂固,也加剧了父子之间的隔阂。

即使在寻亲节目上,他也未能真正理解儿子的痛苦,只是简单地认为儿子应该原谅他,他无法理解,对于黄小海而言,父亲的道歉并非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而是对过去几十年精神控制的清算。

黄母的角色,同样值得深思,她并非没有意识到丈夫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她选择了沉默和妥协。

她或许是出于对丈夫的尊重,或许是出于对家庭的维护,但她最终成为了丈夫的帮凶,加剧了儿子内心的痛苦。

她的那句“每天打你两巴掌,能花你多长时间?”,看似轻描淡写,却深深地刺痛了儿子的心,这反映出许多中国母亲在家庭中的困境:她们被传统观念束缚,缺乏话语权,无法真正保护自己的孩子。

黄林森的童年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教育理念,也间接导致了儿子的人生悲剧,他将自己童年时遭受的痛苦,复制到了儿子身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寻亲路上并非圆满

2017年的寻亲节目,并没有带来大团圆的结局,黄小海的拒绝,让黄林森夫妇心碎,也让无数观众唏嘘不已。

这段故事,没有所谓的赢家,黄林森失去了儿子,黄母失去了完整的家庭,黄小海则失去了一个正常的童年和青春,他们都是这场家庭悲剧的受害者。

黄小海的23年离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也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普遍问题,过度控制、缺乏沟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些问题在许多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用爱和耐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黄小海的拒绝,或许是无奈之举,或许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他用23年的时间,试图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重建自己的人生。

爱,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和尊重,只有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社区、政府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氛围。

黄小海的故事,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发人值得思考的故事,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央视网 2017年07月09日 《等着我》

0 阅读:0
墨色染尽春秋

墨色染尽春秋

墨色染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