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天敌引入,草蛉释放密度表,全生育期监控,生物防治网络构建
在咱们身边,无论是华北平原还是华南的小山村,都有大片的葡萄园。想象一下,在一片田园风光里,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垂挂着,就像玛瑙似的,这画面多美啊。可是呢,对于种植葡萄的果农来说,这美景背后可藏着不少麻烦事儿。
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儿,昌平有个葡萄种植户王师傅,他的葡萄园那可是精心打理的。有一天,他发现葡萄叶子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洞,就像被什么东西咬过似的。刚开始没太在意,以为就是普通的虫咬。可是过了三天,那叶子上的洞越来越多,有些叶子都快被啃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脉。这可把王师傅急坏了,眼看着葡萄的生长受到影响,收成也可能会大打折扣。在咱农村或者自留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候,虫子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专门挑那些长得水灵灵的葡萄叶子下嘴。
咱都知道,传统的防治害虫的方法就是打农药。可是呢,农药打多了,一来会把害虫的天敌也一块儿杀死了,二来葡萄上可能会有农药残留,这可太不健康了。在华南的一些地区,有的果农就抱怨说,打了农药之后,虽然害虫少了点儿,可那些小鸟也不来了,葡萄园里的生态好像变差了。
其实啊,现在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引入害虫的天敌,搞生物防治。就像咱们这次说的引入草蛉。这草蛉可厉害啦,它就像葡萄园里的“小卫士”。不过呢,这草蛉的释放密度很讲究。比如说在华北的一些葡萄园,如果葡萄刚刚发芽,草蛉的释放密度大概是每亩地3000 - 5000头。为啥是这样呢?因为这个时候虫卵比较多,需要足够多的草蛉去消灭害虫卵。
如果到了葡萄的生长旺盛期,像在华南的葡萄园,这时候害虫也开始活跃起来了。7天的时间里,草蛉的释放密度就得调整到每亩地5000 - 8000头。为啥7天要调整一次呢?因为这7天里害虫的繁殖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调整天敌的数量,那些害虫可就不会被有效控制住。
在葡萄全生育期里,对草蛉放养密度的监控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新疆的一些葡萄园,那地形很开阔,光照充足,葡萄生长得特别快。在一个生长周期里,一个月左右就得全面检查一次草蛉的数量。如果发现草蛉的数量不足了,就得及时补充。要是不及时补充,那些害虫就会趁虚而入。
在葡萄园里做生物防治,可不像种草蛉这么简单。还得考虑和其他绿植的关系。咱比如说,苹果、梨和葡萄虽然都是果树,但它们的害虫情况可不一样。我有个云南的朋友,他说他们那边除了种葡萄,还有不少芒果树。芒果树容易得一种钻心虫,这种虫对葡萄可没什么危害。可是芒果树的果蝇却很喜欢往葡萄园里跑。如果把芒果树和葡萄园布局得不合理,就容易造成害虫的交叉传播,给生物防治带来麻烦。
还有啊,不同的绿植品种之间也有差异。像紫叶李和樱桃,这俩品种和葡萄就很不一样。紫叶李在华北地区的时候,到了冬天树叶就落光了,这时候它的害虫大多也进入了休眠期。可樱桃在华东地区,冬天的时候还有不少叶子挂在树上,那些害虫就有可能在樱桃树上过冬,到了春天又来危害葡萄。同样都是果树,这种微妙的差异在生物防治里可不能忽视。
从种植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地形和地貌对葡萄生长和害虫防治也有影响。在山区的丘陵地带,像江西的一些葡萄园,地形起伏大,灌溉就比较困难。害虫就喜欢在这种潮湿阴暗又不太好管理的环境里滋生。而在平原地区,比如东北的大片葡萄园,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温度也比较均匀,害虫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就和丘陵地区不太一样。
在这片田园风光里,要想让葡萄长得好,光靠打药可不行。得构建一个完整的生物防治网络。这个网络里,草蛉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比如说蜘蛛也是葡萄园里的天敌,它可以织网捕捉害虫。我见过一个浙江的葡萄园,园主就在园子里保留了一些小灌木丛,为蜘蛛提供栖息地。还有食蚜蝇,它对蚜虫有很大的杀伤力。在很多葡萄园里都能看到食蚜蝇忙碌的身影。
构建这个生物防治网络也挺不容易的。在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害虫特点来调整。在西藏的一些高原葡萄园,海拔比较高,气温比较低,那里的害虫种类和南方地区就有很大差异。所以生物防治的网络就得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制。
你看,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葡萄园里,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种植作物品种,都影响着生物防治的每一个环节。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啊,你觉得在这么复杂的因素影响下,要在一个新的地区构建一套完美的葡萄园生物防治网络,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是精准的天敌投放量,还是合理的生态环境布局呢?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方面?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