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做了一个怪梦,醒来后就下了个命令,从此农民手中再无兵器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个深夜,在咸阳宫中做了一个怪梦。梦中,他看到成千上万的农夫扛着锄头化作了手持刀剑的士兵,这些士兵排成整齐的队伍,向咸阳宫逼近。惊醒后的秦始皇满头大汗,连忙召来方士询问梦的含义。方士支支吾吾,不敢明说。就在此时,一位来自临洮的农夫带来了一个奇特的消息,说当地流传着一首古怪的童谣。这首童谣和一个关于"十二金人"的传说让秦始皇眼前一亮。几日后,一道改变了历史的诏令从咸阳宫传遍了六国故地。究竟是什么样的童谣,让秦始皇下定决心颁布这道诏令?这道诏令又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变革?
一、秦始皇的噩梦与临洮童谣
世人皆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推行郡县制,却不知在这个变革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公元前221年九月,秦始皇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各地仍在欢庆之时,咸阳宫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秦始皇正在御案前批阅奏折。突然,一阵阴风吹灭了殿内的烛火。宫女们刚要重新点燃烛火,却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金戈铁马之声。秦始皇连忙让侍卫前去查看,可侍卫却说宫外一切如常。
就在这天夜里,秦始皇做了那个著名的怪梦。梦中,他看见六国故地的农夫们,竟将农具变成了兵器。这些农夫排成整齐的队伍,手持长矛利剑向咸阳宫进发。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农夫的装扮竟与当年六国的军队一模一样。
第二天一早,秦始皇召来了德高望重的方士卢生。卢生听完秦始皇的梦境后,面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可曾想过,六国虽灭,但民间尚有大量兵器未收?"这话令秦始皇陷入了沉思。
正当秦始皇为此事烦恼时,一位来自临洮的农夫求见,说要禀报一件怪事。这位农夫名叫王负刍,是临洮一个普通的耕种之人。他告诉秦始皇,最近临洮地区流传着一首奇怪的童谣:"金人十二立,六国兵刃消。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更令人震惊的是,王负刍还说,当地老人曾见到十二个身披金甲的巨人,在夜间于城外出现。这些巨人手持兵器,却不伤人,反而显得威严庄重。
这个消息传入秦始皇耳中,恰好与方士卢生之前提到的一个预言不谋而合。卢生曾说:"欲安天下,当立金人十二。"这个巧合让秦始皇眼前一亮。
几天后,秦始皇召集廷尉、御史等重臣商议。廷尉提出:"六国虽平,但民间兵器未收,实为大患。若借天意,令民交出兵器,铸成金人,既可收民间之兵,又可彰显天命。"
这个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很快,一道诏令传遍天下:"应天顺人,铸造金人。令天下民众,凡有兵器者,悉数送往咸阳,以铸金人十二。"
就这样,一个看似巧合的梦境,加上一首流传于民间的童谣,竟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销兵铸金人"之举。这不仅解决了秦始皇的心病,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二、一场声势浩大的"收缴行动"
公元前221年十月,随着诏令的颁布,一场史无前例的收缴行动在六国故地展开。秦始皇派出专门的官吏,分赴各地督促收缴民间兵器。为了确保行动的效率,秦朝廷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各郡县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收缴点,负责登记造册。收缴的兵器按照种类分类:长兵器如矛、戟、长枪单独存放;短兵器如刀、剑、匕首另设仓库;弓弩箭矢则由专人看管。每一件兵器都要登记原主人的姓名、籍贯,以及兵器的来源。
在齐地,一位名叫田戎的老人主动献出了一把传家宝剑。这把剑据说是当年齐威王赏赐给他祖父的,剑身上还铭刻着齐国的徽记。田戎说:"既然天下已定,这把剑也该完成它的使命了。"
在魏地,收缴行动遇到了一些阻力。魏国素以铸剑技艺闻名,不少工匠世代相传着独特的锻造技法。大梁城外的一个铸剑世家,藏有数十把珍贵的宝剑。起初,这家人不愿交出祖传的剑具。后来,秦朝廷允许他们保留部分锻造工具,这才说服了他们。
楚地的情况更为特殊。楚国军民习惯使用铜戈,这种兵器数量庞大。长沙附近的一个村落,仅一天就收缴到了三百余件铜戈。有的铜戈上还留有楚国时期的铭文,记载着当年的战事。
在燕地,官府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地下兵器库。这是当年燕国为抵抗秦军而设立的秘密军械所。库中不仅有大量兵器,还存放着制造兵器的图纸和工具。这些物品全部被运往咸阳。
秦朝廷还特别关注边境地区的收缴工作。在上郡、北地等地,由于常年遭受匈奴骚扰,百姓持有兵器的比例较高。为了不影响边境防御,官府允许边地居民保留部分防身武器,但必须登记造册。
收缴行动进行得十分彻底。甚至连农具都要接受检查,因为有些农具经过简单改装就能变成武器。官府规定,铁制农具必须备案,并定期检查。
为了鼓励民众主动上缴,秦朝廷采取了奖励政策。上缴精良兵器的,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铜钱补偿。有的地方还实行以粮食换兵器的办法。在关中地区,一把上等宝剑可以换取粟米五石。
各地收缴到的兵器,由专门的车队运往咸阳。为了确保运输安全,每支车队都配备了精锐士兵护送。运输路线避开人口密集区,昼夜兼程。据记载,仅楚地运往咸阳的兵器,就用了近千辆大车。
到公元前220年春,这场大规模的收缴行动基本完成。各地送往咸阳的兵器,堆积如山。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城外专门建造仓库,存放这些兵器,等待铸造金人。这些仓库由禁军严密看守,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靠近。
三、铸造金人的奇特工艺
公元前220年春,秦始皇亲临咸阳城外的铸造工地。在这里,来自六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齐聚一堂,准备开始这项前所未有的铸造工程。为了确保金人铸造的质量,秦始皇特别从齐国请来了著名的冶金大师公输班的后人公输纲。
铸造工地选在了咸阳城南十里处的一片开阔地带。这里临近渭水,取水方便,且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冶炼作业。工地分为三个区域:东面是熔炼区,存放收缴来的兵器;中间是铸造区,设有十二座巨大的熔炉;西面是制模区,由工匠们精心制作金人模具。
铸造过程首先从分类开始。工匠们将收缴来的兵器按照材质分类:青铜器、铁器、金银器分别堆放。每一类兵器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去除锈蚀严重的部分。光是这项工作,就耗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公输纲根据多年经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冶炼方法。他发现,如果将不同材质的金属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一种既坚固又有光泽的新型合金。这种合金不仅色泽如金,而且经久不衰。
制作模具是整个工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十二个金人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手持长剑,有的执矛而立,有的弯弓搭箭。模具分为内模和外模两部分,中间留出浇注的空隙。每个模具都要经过反复修整,确保无一处疏漏。
铸造时采用分段浇注法。金人的躯干、四肢、头部分别铸造,最后再组装在一起。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难度,还能确保每个部位的完整性。工匠们昼夜轮班,每天都要记录铸造过程中的细节。
在熔炼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不同地区的兵器熔在一起时,熔液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楚地的铜戈熔化后呈现出深邃的紫红色,这是因为楚国特有的冶炼工艺。而齐国的剑熔化后则呈现出明亮的金黄色。
组装金人时也颇费周折。为了使各个部件能够完美契合,工匠们采用了榫卯结构。这种传统的木工技艺被巧妙地运用到了金属制品上。每个关节处都设计了精密的咬合结构,既保证牢固,又便于维护。
铸造过程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表面处理技术。工匠们在金人表面刻上了精美的纹饰,有的是云纹、雷纹,有的是龙凤图案。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能防止金属表面氧化。据说,工匠们还在金人体内设置了特殊的机关,能够防止他人损坏或盗取。
整个铸造工程持续了将近一年。期间,秦始皇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每铸成一个金人,就要举行隆重的验收仪式。验收内容包括外形尺寸、重量、表面光洁度等多个方面。合格的金人会被暂时存放在专门的库房中,等待十二尊金人全部完工后再一同竖立。
工匠们在铸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创造了不少新的工艺技法。这些技术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金属器物的制作中。特别是那种新型合金的配方,更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
四、十二金人现世
公元前219年夏,十二金人终于全部铸造完成。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宫前广场举行盛大的竖立仪式。这一天,咸阳城内张灯结彩,远近百姓纷纷赶来观礼。
竖立金人的地点经过精心选择。宫前广场由青石铺就,方圆数百步。广场正中是一片专门建造的高台,高约三丈,四周环绕石阶。高台上预先挖好了十二个底座坑,每个坑深约五尺,内部填塞了夯实的黄土和碎石,以确保金人稳固。
运送金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尊金人重达千斤,需要特制的木车运输。工匠们在木车上设计了独特的滑轮装置,可以缓慢调节金人的倾斜角度。运输队伍从库房到广场,走走停停,用了整整三天时间。
竖立仪式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首先是祭祀仪式,太祝官率领群臣向天地祷告。然后,由专门的工匠队伍开始竖立工作。他们使用粗大的麻绳和木杠杆,将金人一尊接一尊地吊起,缓缓移向预定位置。
十二金人的排列极具匠心。最中央的四尊金人面向正南,分别手持长剑、铜戟、长矛和铜钺,象征着统一天下的武力。左右各四尊金人呈扇形展开,有的弯弓搭箭,有的持盾执戈,形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阵型。
每尊金人的底座都刻有铭文,记载着这些兵器的来源。其中一个铭文写道:"此乃六国兵器所铸,永为天下太平之象。"底座四周还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和龙纹,与金人遥相呼应。
为了保护金人不受风雨侵蚀,工匠们在金人表面涂抹了一层特制的防护漆。这种漆料采用桐油调制,不仅能防锈,还能使金人在阳光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每逢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十二金人便会闪耀出不同的金色光芒。
金人竖立完成后,秦始皇下令在广场四周建造围墙和廊庭。围墙高约两丈,用青砖砌就,上面覆盖琉璃瓦。廊庭四角各立一座望楼,由士兵昼夜值守。夜间还要点燃火把,使金人在夜色中也能清晰可见。
为了彰显金人的威严,秦朝廷规定,所有出入咸阳宫的官员必须从金人前经过,以示对统一天下的敬意。每逢朝会大典,文武百官要在金人前列队,然后才能进入宫门。
金人在民间引起了极大轰动。据说有西域商人专程来到咸阳,想要一睹金人风采。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异域珍宝,希望能换取一块金人上的碎片,但都被严词拒绝。
十二金人的竖立,不仅改变了咸阳宫的景观,还成为了秦朝威严的重要象征。每逢外国使节来访,都要在金人前举行欢迎仪式。使节们无不对这些巨大的金属雕像惊叹不已,纷纷将这一奇观的描述带回本国。
五、金人的命运转折
自十二金人竖立于咸阳宫前,它们见证了秦王朝的兴衰。然而,随着时局动荡,这些威严的金属巨人也未能逃脱被毁坏的命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在朝廷内部权力更迭的过程中,十二金人仍然庄严地矗立在广场上。每天依旧有卫士守卫,工匠定期维护。据当时在咸阳做工的匠人张负载记载,他曾参与过金人的修缮工作。一次暴雨过后,有一尊金人的表面出现了锈迹,他们花了整整七天时间才将其修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随着各地叛乱此起彼伏,秦朝的统治开始动摇。咸阳城内局势紧张,守卫金人的士兵也逐渐减少。一些居住在城郊的百姓发现,夜晚的火把越来越少,金人的轮廓在黑暗中若隐若现。
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率领楚军攻入咸阳。混乱中,一尊执戟的金人被楚军战车撞倒,发出震天的响声。项羽下令将这些金人熔化,打造兵器。楚军在金人旁支起了巨大的熔炉。那些曾经负责维护金人的工匠,此时不得不参与拆解自己曾经精心制作的作品。
拆解金人的过程极为困难。由于金人采用了特殊的榫卯结构,很多部件紧密咬合。楚军不得不使用大锤抡击,才能将其砸开。据当时在场的楚军士兵回忆,金人被砸开时,内部竟然是空心的,这让他们感到十分诧异。
最先被熔化的是位于中央的四尊金人。熔炉日夜不熄,金属熔化时发出刺鼻的气味。有的部分因为合金成分特殊,熔化后呈现出奇异的色彩。楚军士兵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制成了大量的箭头和剑刃。
然而,并非所有金人都被熔化。当时正值秋末,天气突然转冷,加上军情紧急,项羽决定将剩余的金人推倒填入壕沟,作为防御工事的材料。于是,剩下的几尊金人被推倒在地,压入泥土之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入主咸阳。他在整修宫殿时,意外发现了被填埋的金人残块。这些残块大多已经损毁,但仍能辨认出些许图案。刘邦下令将这些残块收集起来,送往各地铸造钱币。
据长安城中的老人相传,在渭水泛滥时,有渔民在河床中发现过金人的残块。这些残块上依稀可见当年的雕刻纹样。还有人说,在咸阳宫前广场的地下,至今仍埋藏着未被发现的金人碎片。
到了汉代,朝廷在修建建章宫时,工匠们又挖出了一些金属块。经过辨认,这些金属的成分与当年的金人相似。后来,这些金属被用来铸造宫殿的装饰品。
十二金人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们的残迹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出现。有的成为了新的兵器,有的化作了钱币,有的深埋地下,有的隐于水中。它们经历了从辉煌到毁坏的过程,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