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潮新闻——女子患红斑狼疮赴瑞士安乐死,用视频记录和父亲最后的时光:“你在我也爱你,不在我也爱你,永远爱你”
文 | 迭里迷史
编辑 | 迭里迷史
前言
“我选择在此刻结束,不是因为厌倦了生命,而是因为我太爱它了。”
这句话,来自一位选择安乐死的上海女子——沙白。
她的故事就像平静湖面上的一颗石子,落在网上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有人质疑,有人惋惜,也有人试图理解她决绝背后的故事。
那么沙白究竟是谁?
她经历了什么,让她在40多岁,人生的黄金阶段,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世界?
一切,要从20年前说起——
命运的玩笑:红斑狼疮与旅行的救赎
20岁的沙白,如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活力和希望。
她家境优渥,精通多国语言,还能弹奏一手优雅的钢琴。
但命运却对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她被查出患有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这个名字听起来浪漫,却像极了一朵带刺的红白玫瑰,美丽却危险。
它是一种无法根治的免疫性疾病,意味着漫长的治疗和不可预知的未来。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病,很可能遗传。
“这个病,是你给我的。”
当沙白拿着红斑狼疮的基因检测结果,回到家,近乎决绝地将这句话甩给母亲的时候。
网络上关于她“瑞士安乐死”的讨论还未曾掀起滔天巨浪。
彼时,这位上海姑娘,正深陷于命运给她开出的残忍玩笑中,苦苦挣扎。
沙白试图从母亲那里寻求一丝慰藉,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道歉。
可等待她的却是母亲冷漠的推脱和毫无悔意的辩解。
那一刻,她崩溃了。
一直以来,她努力扮演着“人生赢家”的角色,美丽、优雅、多才多艺,用坚强乐观的外壳,对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来自至亲的打击,彻底击碎了她最后的防线。
她原本灿烂的人生,被红斑狼疮的阴影笼罩了。
红斑狼疮就像一只无形的吸血鬼,日复一日地蚕食着沙白白的健康和生命。
从确诊那天起,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将永远地被改变。
那些光鲜亮丽的标签,精通多国语言、钢琴十级、经济独立,在疾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更残酷的是,随着病情的恶化,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成了她生活中不可逃避的折磨。
透过社交网络的滤镜,我们看到的沙白,依然是那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姑娘。
可这些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
一次,她躺在ICU的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动弹不得,只有嘴巴还能勉强说话。
三十多天里,无人照料,只有年迈的父亲,尽力在她身边守护。
而她的母亲,却以“不会打车”为借口,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沙白对死亡的恐惧,逐渐被一种近乎决绝的坦然所取代。
她选择用旅行来对抗疾病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她特别热爱生活,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文化,还爱尝鲜,哪里有好吃的都想去试试。
旅行,成为了她与病魔抗争的方式,也成为了她记录生命的方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句简单的话,在沙白这里,却有着千钧之力。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即使生病很重,也能活得很精彩,活出自己的样子。
她用镜头记录下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仿佛在和这个世界,进行着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
生命的抉择:当希望的火焰逐渐熄灭
到了2024年,沙白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红斑狼疮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肾功能变得非常差。
持续的治疗,无尽的痛苦,让沙白身心俱疲。
她开始琢磨生活的意义,还有该怎么面对死亡。
经过深思熟虑,沙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
瑞士是少数几个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之一。
在那里,人们可以有尊严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沙白的决定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风波。
有人无法理解,认为她是在逃避,是在放弃生命。
也有人表示支持,认为她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死亡的方式。
面对质疑和不解,沙白选择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她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实在受不了病痛了,也不想拖累家里人。”
我希望可以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病床上痛苦地等待生命的终点。
沙白的文字,真实而坦诚,让人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释然。
她没有避开死亡,而是选择面对,并用自己的方式与它和平相处。
最后的旅程:在瑞士,拥抱生命的落幕
2024年秋天,沙白出发去瑞士旅行。
这一次,她不是去旅行,而是去赴一场与生命的告别。
在瑞士的日子里,沙白没有选择悲伤,而是像往常一样,认真地生活,感受着每一天的阳光和雨露。
她精心打扮自己,穿上最喜欢的衣服,化上精致的妆容,漫步在苏黎世的街头,欣赏着这座城市的美丽景色。
她还去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用味蕾去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沙白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陪沙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是她的爸爸。
这位老人用爱和陪伴,支持着女儿的决定。
在中国的医院里,沙白和他爸爸拍了最后一张合照。
照片里的沙白,面带微笑,眼神平静,仿佛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
生命的回响:关于选择和尊严的思考
沙白的故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尊严以及选择权的思考。
有人认为,沙白的选择是勇敢的,她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生命的尊严,也为我们展现了面对死亡的另一种可能。
也有人认为,沙白的选择过于决绝,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惜和尊重,不应该轻易放弃。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沙白的选择,都无法否认,她的故事,触碰到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该如何面对?
在过去,人们总觉得谈论死亡很忌讳,能不提就不提。
不过,死亡是每个人最终都免不了的结局。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让生命在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尊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沙白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选择安乐死,并不意味着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基于对自身情况的理性思考,以及对生命质量的尊重。
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
不必过分追求别人的认可,关键是要做自己。
真正的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勇敢地去追求,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不要害怕外界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沙白的故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宝贵的。
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选择活着的宽度和深度。
沙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活出真实的自我,不辜负每一个当下。
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生命走向终点时,也不要恐惧和逃避,而是要坦然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活出精彩,活出自我。
结语
沙白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该如何抉择?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
我们无权去评判他人的选择,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当一个人,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而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时,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尊重他们选择“安乐死”的权利?
这并非是在宣扬“死亡至上”的理念,而是在呼吁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尊重个体选择的社会观念。
我们应该正视“死亡”这个人生的必经阶段,给予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能够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
沙白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希望她的故事,能够引发更多人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关注,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尊重和理解中,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无论终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