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婚姻中常常会有不安全感,认为自己要贤惠,才能得到认可。于是经常性谨小慎微,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而让伴侣有意见。
太在乎对方,不仅让女人在感情中患得患失,还会失去自信,从而变得焦虑和多疑,更加无法过好生活。
面对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女人会自责,会内疚,却从来没想过这根本不是你的错,而是你受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影响。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走出原生家庭》中认为:原生家庭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姿态。
一个人之所以总是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里被贬低和得不到认可所导致。
想要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纳一切后的富养自己。
察觉情绪太懂事的女人,不容易幸福,也更容易形成低价值感。
在普世规则之下,贤惠是对好女人的标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孝敬公婆,呵护孩子,似乎这才是完美妻子。
只不过贤惠的背后,其实是女人牺牲了自己的情绪,来喂养身边的人。换句话说,过于贤惠,从来不发脾气和任劳任怨的女人,潜在的心理是不够健康的。
具体来说,就是她压抑了自己的需求,让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了。
不是她们不愿意去发泄情绪,而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习惯性做一个“懂事”的人,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诉求。
追溯一下太“贤惠”的女人,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变成了“小大人”,表面特别懂事和独立,但内心却时常苦闷,甚至有了创伤。
而到了成年后,依然会带着讨好型的心理来照顾丈夫或家人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完全没了自我意识。
但是在婚姻中,她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时常陷入焦虑和内耗,时间久了就变成拉着一张脸或不耐烦的情绪,眉头紧锁,愁眉苦脸。
这时,陷入内耗的女人,根本无法去好好爱自己,更别提幸福婚姻了,只是一味沉溺在痛苦和无助中无法自拔。
胡慎之认为,这时不妨找一个储存情绪的容器。也就是找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
察觉自己的压抑,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性反应。
保持边界每个女人都渴望被照顾,而不是自己像个全能女人一样照顾别人。
当一个女人过度牺牲自己做一个贤惠的女人时,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被剥夺了,这时就会产生低价值感。
于是就有了恐惧和不稳定的情绪。
察觉自己的恐惧,察觉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是划定自我的边界感。
也就是说,即便你做不到别人眼里的贤惠妻子,即便你不喜欢整理房间,即便你不想答应家人的要求,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合理地拒绝。
这时女人就不会在付出一切,又得不到理解时咆哮: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为了家庭,我失去了很多;
为什么我累死累活地为了这个家,却没有一个人说我好。
害怕自己不够完美,害怕付出了得不到回应,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
这些都是因为依赖而产生的生存恐惧,都是因为过去有了错的认知,才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比如说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的肯定,就会延续到成年,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性格会变得时好时坏。
要知道:我们伤害的人往往都是最亲的人,而伤害我们的人,也来自于最亲的人。
这时,要保持着边界感。也就是即便是我们在乎的人,当你内心不认同,不情愿时,也要勇敢地说“不”。
不接受时的拒绝,就是一个人的边界感。无论是在婚姻里,还是在亲人的相处中,边界感只会让你拥有更加幸福和谐的关系。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糕的,恰恰是没有边界感而造成的。
做回自己心理学家胡特说:每个人一出生就有核心自恋,这个核心自恋就是他发展的原动力。
自恋和自卑,都不是坏事,但极度的自恋以及极度的自卑,却会影响人的三观。
极度自恋的人,要求自己事事完美,一旦有一点做不好,就会情绪崩溃,陷入“我太差”的自责与自我强迫。
而极度自卑的人,会陷入“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失控中,会产生内疚、不安、失眠等负面情绪。
心理学中认为:内疚是每个人的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构成的。
本我是一个人本能的渴求,包括生理需要,情感需要,以及成就感,它是一个人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而超我,则是由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内化而来,它的作用就是压制本我的冲动,强迫自己追求完美。
也就是说,本我主动逃避责任,而超我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这两种选择之下,都无法平和地做自己,要么是发脾气和吵架,要么是不断付出,不断听命于人,不断讨好别人,才能补偿心中的内疚。
女人在不幸福的婚姻中,把原因归结为“男人有钱就变坏”,但却忽略了自己在情绪和苦闷的生活中,已经渐渐迷失了自己,更忘了富养自己。
女人富养自己不是靠名牌衣服和包包,而是独立自主的自己,既不为了讨好家人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忽略自己。
真正的富养,其实是学会爱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身体,多做爱自己的事,多抱抱自己,告诉自己:我很好,不必去取悦任何人,我要全心全意爱自己。
当一个女人接纳原生家庭,察觉自己情绪的时候,真正学会爱自己的时候,就一点点学会了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