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拉拢宋希濂反蒋,为何失败?有一人坐镇华中,监视黄埔将领

程思雨柔 2024-12-04 15:32:42

1948年12月12日,我军攻占了双堆集东侧和北端的阵地,使得蒋军十二兵团的残存阵地破碎不堪,被压缩到几个村的弹丸之地,司令官黄维和副司令官胡琏向南京一天之内发了数封急电,要求突围。

蒋介石见十二兵团覆灭在即,可手头并无有力的援军,为了能多少保留点骨干军官,不得不无奈的接受黄维、胡琏的突围提议,时间暂定为三天后。

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自十二兵团被围后,就被老蒋召到南京。期间,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极力反对将华中的部队东调徐州战场,派司令部警卫部队把守轮船,不许宋希濂的部队装运上船,老蒋和白崇禧在电话中大吵大闹一番,也是无济于事。

12日这天,老蒋在放弃救援十四兵团,让其突围后,宋希濂也就没有留在南京的必要了,老蒋让他马上回去,监视白崇禧举动的同时,扩充部队,经营鄂西和湘西。

手握重兵的宋希濂

宋希濂是在1948年8月,被老蒋从西北调到华中任职的。到了9月中旬,宋希濂奉命组建的十四兵团,已经初具规模,和黄维的十二兵团、张淦的第三兵团,组成了华中“剿总”的三大兵团。

三个兵团中,宋希濂和黄维都是黄埔一期生,老蒋的嫡系。张淦兵团辖桂系基干部队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战斗力不错,但兵力是三个兵团中最少的。华中黄埔系掌握的部队,相比桂系,处于压倒性优势,所以这时的白崇禧,和老蒋还维系着表面的关系,毕竟实力不允许。

而随着淮海战役打响,黄维兵团十余万人被围双堆集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白崇禧极力拉拢鲁道源、张轸等杂牌将领,并大肆扩充桂系部队,使得华中实力对比的天平,倾斜到了桂系这一边。

归宋希濂指挥的十四兵团,名义上有四个军(二十军、二十八军、六十五军、七十九军),但他实际能掌握的只有二十军和二十八军。六十五军属于胡宗南集团,胡宗南向来只允许自己吞并别人的部队,怎么可能主动让出一个军,他授意军长李振,不必理会南京的通知,结果这个军挂在十四兵团建制之下许久,却从未正式归建。七十九军驻扎在川北的万源、城口一带,接到向荆门宜城间地区集结的命令后,行动迟缓,等到了荆门不久,就被我军歼灭,军长方靖被俘。

二十军、二十八军每军只有两个师且不满员,装备也不强。为了增强十四兵团的实力,在老蒋的默认下,宋希濂强行吞并了第二军。

第二军是当时蒋军仅存的几个主力军之一,宋希濂回忆称:“第二军辖第九、第七十六、第一六四等三个师,还有炮兵团、输送团等,全军有四万人;全系美械装备,部队历史悠久,战斗力颇强,为蒋介石集团骨干部队之一。”

第二军原属第十三绥靖区序列,该绥靖区辖第二军、第十五军等部,驻守南阳地区与我军对抗。1948年10月下旬,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见再待在南阳,有被我军全歼的危险,便率部南逃,撤到了襄阳。

淮海战役打响后,老蒋于12月1日,将王凌云、宋希濂召到南京,让王凌云部的第二军、第十五军,宋希濂部的二十军、二十八军,迅速集结,前往徐州参战,参与救援被围的黄维兵团。

据宋希濂回忆,见面时,老蒋态度和蔼,热情的和王凌云、宋希濂握手,嘘寒问暖。王凌云本不愿把所部调去徐州,但见宋希濂不假思索的就同意了,他也只能是点头。

这时,宋系濂趁机提出,让王凌云部的第二军尽快开到沙市(宋希濂司令部所在),王凌云露出了警惕的表情,宋希濂解释说第二军到沙市后,可以从水路上赶往浦口,增援徐州的速度就会更快。

宋希濂所说毫无破绽,老蒋又在一边,王凌云只得同意。第二天,老蒋单独召见王凌云,让他的十五军暂不用去徐州,留守襄阳,第二军立即开拨去沙市,到后暂由宋希濂指挥。王凌云不傻,所谓的“暂由”不过是借口,看来老蒋不放心将第二军这支主力部队交由杂牌出身王凌云,还是认为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可靠。

王凌云不甘心丢掉第二军的控制权,离开南京后他马上去找白崇禧。白崇禧也不愿第二军被宋希濂控制,他以华中“剿总”司令部的名义,试图直接指挥第二军,不想宋希濂的手段也是了得,在第二军到沙市后,宋希濂宣布第二军划归十四兵团序列,强行进行吞并。

白崇禧大怒,电告南京“国防部”,要求处理宋希濂,老蒋一看,干脆授意南京正式发布了第二军归建十四兵团的命令,这样一来,白崇禧也无话可说,王凌云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

第二军军长陈克非,浙江天台人,黄埔五期生,属于老蒋嫡系将领,他自然不会反对吞并。后来,又以第二军为基干,组建了二十兵团,陈克非任司令官。宋希濂被委任为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指挥十四、二十两个兵团,成为华中蒋军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老蒋在华中制衡白崇禧的主要军事力量。

白崇禧拉拢宋希濂

在淮海战役前夕,白崇禧还一度接受何应钦、顾祝同的劝说,准备担任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徐州“剿总”、华中“剿总”的百万蒋军,但他很快变卦,拒绝上任。

对此,白崇禧的作家儿子白先勇是这样解释的:“1948年10月30日,蒋介石任命我父亲(白崇禧)为徐州作战的总指挥,父亲连夜把刘峙的战略部署图拿回来看。一看这个兵力部署,父亲就知道完了,回天乏术了。刘峙的部署完全错误,你怎么救呀?人家已经在津浦、陇海铁路两侧张开了大网,而刘峙这边却是摆出个一字长蛇阵硬往大网里面钻。在时间上,已经容不得父亲再把部队重新部署了,这个总指挥当不得,当了就成替罪羊了。”

白先勇认为白崇禧是不愿当战败的替罪羊,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非关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蒋桂之间无法调节的矛盾。

1927年8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趁着老蒋在徐州被孙传芳打得大败这一机会,逼迫老蒋第一次下野。二十一年后,随着蒋军在徐州的惨败不可避免,桂系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再次逼蒋下野的良机。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当第七兵团在碾庄覆灭,兵团司令黄百韬兵败身死后,白崇禧的反应还着重于震惊于蒋军的失败速度。可当黄维兵团被围双堆集,杜聿明集团撤逃徐州途中被围陈官庄后,白崇禧的态度就很快转向“倒蒋”了。

除了拉拢华中的地方派和杂牌将领之外,白崇禧还试图从黄埔将领中寻找突破口,他先是拉拢黄埔一期的陈明仁。陈明仁堪称虎将,但不被老蒋所喜,以他的战功,直到1947年,还只是71军的军长,四平之战后才被晋升为兵团司令官。可陈明仁兵团司令的位置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老蒋下令“撤职查办”,最后调离东北,来到南京给了一个毫无实权的中将参军。

白崇禧曾去东北视察过军务,对陈明仁的军事能力非常认可。1948年9月,白崇禧向老蒋推荐,让陈明仁到华中“剿总”任副总司令,老蒋认为陈明仁好歹是自己的学生,因此很痛快的同意了。

陈明仁到华中就任后,老蒋又让他重建第一兵团。陈明仁重握军权后,暗中和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绥靖公署主任程潜秘密联络,筹划起义。在表面上,陈明仁收敛性格,对白崇禧显得很是服从。于是,直到陈明仁在1949年8月起义之前,白崇禧都自作聪明的认为,已经将陈明仁拉到了自己这边。

接下来,白崇禧又将目光放在了宋希濂这里。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残部在突围时覆灭,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等主要将领被俘,副司令官胡琏负伤逃走。

黄维兵团覆灭的消息传到武汉后,白崇禧认为老蒋已经失去军事资本,马上给从南京回到沙市的宋希濂发去电报,说有要事相商。

当宋希濂来到白崇禧的官邸后,被副官带到了书房,白崇禧关上门后,开门见山的说:“形势已经非常坏了,黄维兵团十几万人被消灭了,杜聿明的部队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华北这边,傅作义也是自身难保。现在就算想决战,也没有足够的兵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谈,只要能有半年以上喘息的机会,就可以在江南编练一百万新军,这样才会有转机。”

见宋希濂若有所思,白崇禧接着说:“如果和谈,那么就要蒋先生(蒋介石)下去,只有他退下去,才会有和谈的可能。华中的部队,属于黄埔军校系统的,大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我希望你能和陈明仁、李默庵、霍揆彰他们商量一下,由你领衔给蒋先生发给电报,让他暂时休息一下,你们是他的学生,我想他会重视的。”

说完后,白崇禧死死的盯着宋希濂,宋希濂思考了一会后,说:“白总司令对战局的分析很多,优势的时候我们都没能取胜,现在更是不可能了,稍微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我们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决战了,利用和谈争取时间确实是上策。”

白崇禧大喜,期待的等着接下来的话,不想宋希濂话锋一转:“白总司令让我和陈明仁、李默庵、霍揆彰他们劝蒋先生下野,我们和他有二十多年的师生关系,也是他的部署,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军纪上,都是说不过去的。此事关系重大,还是让我回去考虑一下。”

白崇禧不死心,又花了几个多钟头,从各方面讲述老蒋是如何不得人心,但宋希濂明显不为所动。最后,口干舌燥的白崇禧,不得不放宋希濂离开。

华中黄埔将领的幕后统领者

宋希濂离开白崇禧的官邸后,已经是深夜,但他并未回临时住所休息,而是径直去了华中“剿总”秘书长袁守谦的家中。

袁守谦从宋希濂口中了解当晚的谈话情况后,马上用电报告知了老蒋。发完电报后,袁守谦向宋希濂分析,认为白崇禧拉拢失败后,难免不会采取过激手段,不可不防。

宋希濂问袁守谦如何应对,袁守谦说:“你火速回鄂西去,今后没有我的电报,不要再来见白崇禧。”

第二天,白崇禧派人去找宋希濂,得知人已走了,急得跺脚。

从职务上来看,袁守谦似乎是白崇禧的“文官长”,但实际上他是老蒋嵌在白崇禧身边的一颗钉子,是连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都颇为忌惮的人。

袁守谦是黄埔一期生,极得老蒋信任,他是复兴社的骨干之一,也是三青团的元老,和蒋经国、陈诚的私人关系很好。华中“剿总”成立后,老蒋担心白崇禧拥兵自重,特派袁守谦前往以作制衡。由于袁守谦自黄埔军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的都是政工类工作,没有当过一线的军事主官,连一场小规模的战斗都未指挥过,所以老蒋无法给他“剿总”副总司令、兵团司令官的职务,便让他以秘书长的身份,监视白崇禧。

只看职务的话,袁守谦在华中算不上举足轻重,但他有和老蒋单独联系的电台,老蒋也曾嘱咐过华中的黄埔将领,重大事情要告知袁守谦,因此,袁守谦才是华中蒋军黄埔将领的幕后统领者。袁守谦的任务不光是制衡白崇禧,还有监视华中黄埔将领的任务,有袁守谦在,华中的黄埔将领,是无人敢参与到白崇禧的“反蒋”活动中去。

有人或许会说,袁守谦在黄埔生中的地位有这么高吗?这还真不是胡说,蒋军的黄埔将领中,在1950年之前,无一人获授上级军衔,即便是“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其所谓的上将军衔,其实是“中将加上将衔”,铨叙军衔是中将。

1950年2月,袁守谦被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成为蒋军黄埔生中,第一个正式晋升上将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老蒋心目中的地位。

袁守谦此人,城府极深,到华中后,在公开场合对白崇禧极为恭敬,尊称其为“健公”,凡事表现出一切以白崇禧的指示为重,让白崇禧挑不出毛病。但在背后,袁守谦通过和华中黄埔将领的频繁联系,时刻掌握白崇禧的活动,第一时间密电告诉老蒋。

当白崇禧发现老蒋对华中的情况非常熟悉后,知道这是袁守谦搞得鬼,但却没有切实可行的反制手段,恼恨的骂袁守谦为“毒刺”。

可以看出,白崇禧在华中“剿总”任上,最头疼的就是两人,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宋希濂,另一个就是暗中使绊子的袁守谦。

1949年1月,随着杜聿明集团的覆灭,老蒋的仅存主力部队已无多少,桂系联络各方势力反蒋,到了1月21日,老蒋不得不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

老蒋下野后,桂系顿感扬眉吐气,华中的白崇禧志得意满。然而,下野的老蒋依旧在溪口遥控局势,他和桂系的争斗,反而更为激烈,不死不休。

0 阅读:1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