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吴良镛院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2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
吴建平院士(2015年当选)
吴建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10月4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东省菏泽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互联网工程设计建设、核心装备自主研制和体系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研制成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开拓和推动我国互联网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NGI-CERNET2/6IX,建成世界上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科技进步和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主持研制IPv6核心路由器,促进了我国互联网核心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国产化进程;提出并攻克真实源地址验证SAVA技术和4over6过渡技术,分别解决互联网地址溯源和IPv4向IPv6平稳过渡的难题,引领相关IETF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了我国在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重要突破。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完成IETF国际标准4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教材和专著8部;培养研究生100多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和何梁何利科技奖(2008)。获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最高奖:乔纳森•帕斯塔尔奖(2010)。
张尧学院士(2007年当选)
张尧学,汉族,1956年1月生,湖南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网络专家。
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主持研制成功国内首台网络路由器,并推动了产业化。率先开展主动服务和透明计算研究,提出了时空扩展冯诺依曼结构、把信息存储、运算和管理分开的透明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成功了基于该理论的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云化、并在指令层次通过分页式流(Block streaming)方式、从服务器上把云化的指令调度到异构终端上执行的网络计算新范式和产品,获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操作系统、大数据和端边云协同智能计算。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张亚勤院士(2021年当选)
张亚勤,汉族,1966年1月生,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9年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于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出任百度总裁前,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中国董事长、和微软全球副总裁。
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移动应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以及智能云计算领域的创新研发,领导了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Apollo全球理事会理事长,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协会会士(IEEE Fellow),IEEE历史上获得该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IEEE 行业先锋奖的华裔科学家,多次被评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100计算机科学家,在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
张建民院士(2017年当选)
张建民,1960年3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30余年,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地下结构、高层建筑基础、高土石坝、港航与近海结构等工程抗震实践,完成了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关系、非极限状态地震土压力、土动强度机理及破坏准则等系列成果,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及方法,研发了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两个技术平台,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参编设计标准7部。主要成果被国内外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用,应用到70余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标准化专委会主任、《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等。先后获首都劳动奖章、潘家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陈丙珍院士(2015年当选)
陈丙珍,女,1936年5月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化工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70年代后期即致力于化工系统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和工业应用, 围绕石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化工系统综合、在线数据校正及在线优化、人工智能应用、产业链优化、面向本质安全的化工过程设计等前沿领域中展开研究,不少创新性成果在工业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主要有:解决了大型石化装置在线优化的关键问题——异常数据识别和在线数据校正,实现了从离线优化到在线优化的技术跨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业裂解炉模拟优化工程化软件;将人工智能与数值计算相结合,发展了具有逻辑推理、定性决策和定量计算功能的化工智能系统;提出了考虑灵敏度要求的换热网络优化综合方法以及全厂能量系统集成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策略,在炼油厂节能改造中效益明显;提出了基于过程稳定性和可控性分析的全参数可行域的操作子区域的划分策略,使得所设计的过程在本质上具有维持稳定运行的系统特性,从源头上降低不稳定生产的概率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3项,出版专著2本,译著2本,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250余篇。
范维澄院士(2001年当选)
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名誉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现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住建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安全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组长、(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席。
曾在国务院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大会讲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专题讲座。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十周年与二十周年先进工作者金牛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首届终生成就奖。
罗毅院士(2021年当选)
罗毅,1960年2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四川资阳,半导体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3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87年、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起受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7-2012年连续三届担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现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器、LED、光调制器、光探测器,及其在光纤通信、宽带信息感知、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67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岳光溪院士(2009年当选)
岳光溪,1945年10月30日出生,北京市人,热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锅炉专业,1970年至1979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试验电厂、山西岚县普明中学、山西岚县电机厂工作;1979年至1981年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热力学与传热学进修班学习;1981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原热能工程系)。1987年至1990年及1992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做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
岳光溪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循环流化床燃烧专家和煤气化专家,是我国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新发展了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体系,建立了以流态设计为核心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理论框架并用于实践,开发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设计理论和设计技术出口海外,国产装备打入国际市场;他首倡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指导团队完成世界最大容量超临界600MW循环流化床研发,被国际能源组织认为是国际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他提出通过流态重构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降低厂用电的技术路线,并成功开发出系列产品;他大力支持循环流化床燃烧原始超低排放,通过流态优化实现炉内高效脱硫和低氮氧化物生成,并成功进行了实践探索;他借鉴燃烧理论和锅炉结构经验,进行煤气化技术创新,开发了工艺独特的分级送氧水煤浆气化技术;他采用锅炉成熟结构,开发了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性能优越;他指导开发炉内废锅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迅速实现了产业化。这些研究引领了本领域的国际发展,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0篇,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鉴于他在循环流化床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国际循环流化床终生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ASME最佳论文奖。
金涌院士(1997年当选)
金涌,满族,1935年7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同年入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进修班学习。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第3届至第6届),《化工冶金》、《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等杂志编委,德国《Chem. Eng. & Tech》杂志顾问。 长期从事的研究内容有湍动流化床、高速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技术及反应-反应、反应-分离耦合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年来重点研究方向为生态工业工程和循环经济,主持和指导多项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的工业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规划建设,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的学科基础建设。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技术专利37项。
曾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高校名师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多项、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二次、全国技术专利北京专利技术金奖1项。获2006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PSRI讲座奖(AIChE PSRI , Lectureship Award)。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6年获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奖,中国石化工业40年突出贡献人物奖,2016年中国石化《十二·五》十佳人物奖,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金国藩院士(1994年当选)
金国藩,男,汉族,1929年1月7日出生于沈阳,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我国光学信息处理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曾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报主编、亚太地区仪器与控制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电子仪器学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2002年、2005年连续两次当选为世界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
长期从事光信息处理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计算全息、光计算、二元光学(衍射光学)及体全息存储等课题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得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等系列奖项。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由于对光学仪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中美光电子学会选为资深会员。写有国内唯一一本《二元光学》、《计算机制全息图》专著。
周济院士(2017年当选)
周济,1962年2月10日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出了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介质材料,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国内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通过超材料与自然材料的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率先发展出了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等新型材料。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