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临床上,至少还有8大类降糖药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其中,就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不少老病友吃过的“磺脲类”、“格列奈类”;以及,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列汀类”、“列净类”和“肽类”降糖针等新型降糖药。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毫无疑问,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在作用机制、功效特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大家正在服用的降糖药是不是非常适合自己呢?
这篇文章,就教大家从5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评估。
一 【血糖控制】情况如何?既然是要衡量降糖药,那么,毫无疑问,血糖控制的情况是首先就要看的。假如连血糖都控制得不够理想,那肯定需要对药物做调整。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牵头发布的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目前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最为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之一!其中,有明确定义普通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主要指餐后各时间点的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7.0%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当前的降糖药方案是否合适,首先应该看:在服用了这些降糖药以后,血糖水平有没有稳定控制在上述这些程度。如果有,那意味着当前降糖药方案的总体疗效还是不错的。
当然了,医学指南也有特别强调: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目标的设定上有可能会不同。
比方说,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且没有并发症、合并症的患者,往往可以设定“更为严格一些”的降糖目标,例如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给降到<6.5%。
而反之,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预期寿命较短且存在并发症、合并症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设定“稍微宽松一些”的降糖目标,例如只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给降到7.5%甚至8.0%左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也就是说,假如您不太清楚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到底是多少,那么,最好是去找了解您病情的内分泌专科医生复诊,并找医生问询清楚。然后,依据血糖的实际控制情况,来评估当前的降糖药方案有没有让血糖水平“达标”。
二 是否匹配【体重管理】目标?如今,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当中,【体重管理】已经被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方说,相当比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超重/肥胖。在这些患者体内,肝脏与胰腺组织的脂肪化、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生理效应都是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减轻体重、尤其是降低内脏脂肪的比例,对于改善血糖控制是很有帮助的。
甚至,一部分满足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现了10%-15%的体重下降以后,能够换来数月到数年之久的完全停药,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之为“2型糖尿病缓解”。而2021版《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则是专门强调了:减重是缓解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体重改善的幅度是2型糖尿病缓解效果的标志!
由此可见,对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实现减重有多么的重要。
而另外一边,与“胖糖人”相对应的是“瘦糖人”,这部分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往往偏低,并且,其血糖控制难度较高、总体预后较差。
研究发现,“瘦糖人”之所以血糖比较难控制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肌肉减少”,而肌肉也是我们人体内非常关键的血糖代谢器官之一。
因此,对于“瘦糖人”而言,则是需要适当增加体重,尤其是要“增肌”!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胖糖人”与“瘦糖人”在【体重管理】上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降糖药的选择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为此,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专门对4种兼具减重作用的降糖药进行了汇总,它们包括:
二甲双胍“肽类”降糖针(GLP-1RA),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列净类”降糖药(SGLT2i),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α-糖苷酶抑制剂(AGI),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其中,减重效果相对更强且具有减少内脏脂肪功效的,主要是“肽类”降糖针与“列净类”降糖药这两种。
也就是说,对于减重幅度要求比较大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看看自己当前的用药方案当中是否包括这两类药物,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联用这两类药物以实现更大的减重效果。
当然了,对于没有减重需求甚至需要增重的“瘦糖人”而言,则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会进一步减轻体重的降糖药。
三 有没有针对【具体亚型】进行精准用药?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上的都是同一种疾病。
但其实,在医生的眼中,2型糖尿病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型】。而不同的2型糖尿病【亚型】,在用药上却有不太一样的讲究。
比方说,有一类2型糖尿病的亚型叫做【胰岛素分泌不足型】。顾名思义,就是体内的胰岛β细胞已经无法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因此,这类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往往单用口服的降糖药效果不会太好,而需要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与上面这种亚型不同,另一种名为【胰岛素抵抗型】的2型糖尿病亚型在临床上也很常见。而在这种亚型的患者体内,胰岛素不仅没有分泌不足,很多时候还可能是分泌过度的。
因此,这种【胰岛素抵抗型】患者的用药,则应该考虑“二甲双胍”这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降糖药;又或是“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再比如,还有一种名为【肠促胰素分泌不足型】的2型糖尿病亚型。在这类患者的身体当中,“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这两种葡萄糖依赖性的肠道激素存在分泌不足。因而,容易造成患者的餐后血糖难以控制。
而“列汀类”降糖药(DPP-4抑制剂)与“肽类”降糖针则在作用机制上正好对应了“肠促胰素”,因而,比较适合这种亚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
如今,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进入更为“精准”的模式。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找医生弄清楚,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亚型】。在弄清楚了这一点以后,可以再来根据这种【亚型】的特点,看看当前的降糖药到底用得是不是“恰到好处”!
四 有无【低血糖】风险?虽说,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在与【高血糖】这个问题“作斗争”,但很多时候,其实【低血糖】这个问题才更为致命!
因此,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使用降糖药的过程当中都必须十分警惕【低血糖】的风险。而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大量的临床经验显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与“磺脲类”、“格列奈类”等胰岛素促泌剂均有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对于偶尔出现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症状的患者来说,在出现症状以后应该及时自测手指血糖,一旦发现手指血糖<3.9mmol/L,就算是出现【低血糖】了。而这样的患者,就需要在降糖药方案当中尽量避免“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以及“格列奈类”。
但假如治疗不得不使用胰岛素的话,则应该对胰岛素的剂量和方案做调整,或者适当“放宽”当前的血糖控制目标。
当然了,除开这几种药物以外的其他降糖药,则一般在单独使用的时候不会额外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大家在使用其他降糖药的时候则不需要过度去担心【低血糖】这个问题。
五 是否出现无法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后,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可能是导致某一种药物被“一票否决”的关键因素。
举例来说,如今在降糖治疗领域,“肽类”降糖针与“列净类”药物是最为热门的两类新型降糖药。它们除了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以外,还具有非常明确的心血管与肾脏保护效应,与此同时,还兼具减重作用。
不过,一部分切身使用过这两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是反映:它们也有可能引起一些让大家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比方说,一些患者在使用“肽类”降糖针以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等消化道不适;而另一些患者则是在吃了“列净类”药物以后,反复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
不得不说,即便某些药物的效果再好、能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再多,但如果患者本身确实因为不良反应的问题而难以耐受的话,最终也可能还是无法长期从这些药物当中获益。那最后的办法,也只好更换其他能够耐受的降糖药。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治疗如今已经进入到更为精准的阶段。
除了要控制好【血糖相关指标】以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体重管理目标】、【2型糖尿病亚型】、【低血糖风险】以及【药物耐受性】等多种因素去共同审视当前的降糖药方案。
只有能够尽量兼顾上述所有因素的降糖用药方案,才算得上是非常适合自己病情的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3,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4,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