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中泠泉,位于金山西侧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为万里长江独一无二的泉眼,泉脉喷涌如沸,其味甘洌醇厚,煮新茗甘香润吻,其状堪称一绝,遂成天下奇观。令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赏品泉,流连于泉池,留下无数名诗佳作。
唐代名士刘伯刍将全国各地宜煮茶水分为七等,镇江的中泠泉评为之首,故“天下第一泉”名满天下。宋苏轼《游金山》诗云:“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唐代名士张乔,渡船于金山江面,放眼观望中泠泉在江水之中沸腾之景,诗云:“板阁禅秋月,铜瓶汲夜潮。自惭昏醉客,来坐亦通宵。”宋代陆游,船渡金山水岸,为中泠泉的奇妙所惊叹,即兴吟诗:“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宋代名臣文天祥途经京口,深为江心之中的泉涌之势赞叹,诗云:“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自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我昔鼓棹游浮玉,中泠汲水烹新芽。山僧踏熟盘陀石,瓶罂制铜绠束麻。”便是元代雅士刘冀圣咏颂中泠泉的赞美诗句。
至清道光年间,长江两岸,南涨北坍,浮于江水之中的金山寺与中泠泉渐成陆地。据《续丹徒县志》记载:“中泠泉,光绪中叶,太守王可庄得中泠泉于芦中,垒石方池,泉喷薄如云珠……。”
“中泠,伯刍所谓第一泉也。昔人游金山,吸中泠,胸臆皆有仙气,其知味者乎。……舟中望金山,波中一峰突兀云表,飞阁流丹,夕阳映紫……。”此文,乃是清代名士潘齐在所撰《中泠泉记》中,对滔滔江水之中中泠泉奇妙景象的生动描绘。自唐代刘伯刍将中泠泉评为“天下第一泉”,唐、宋、明、清等历代皆有诸多官宦贤士纷纷来此,或渡船赏泉,或汲饮泉水品味,或取泉煮茗。明代文学家陈沂,为京口的江山景色所陶醉,泊船于江中,眼望江心泉水喷涌之壮观,作诗云:“一汲中泠水,尘襟顿洒然。江心通地脉,石窦得天泉。”
自清代末,江南水岸,为数百年江水冲刷,泥沙淤积,渐成滩涂,来往金山寺下的中泠泉愈为便捷。故而,清代慕名来此游历的达官先贤很多,留下诗文颇丰。清康熙帝巡游江南时,驻足江滩之中的中泠泉,挥毫题写《试中泠泉》,诗云:“缓酌中泠水,曾传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又有诗云:“静饮中冷水,清寒味日新。顿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曾经六下江南的乾隆帝,耳闻第一泉之神奇,来到金山水岸的中泠泉,果见名不虚传,即兴吟诗:“一江之水泠分三,古来志乘为斯谈。伯刍中泠称第一,又新第一又属南”。
清代苏州知府薛常书,于光绪年间寻游金山时,为千年古泉之壮观感叹不已,专为中泠泉续写了《中泠泉辩》纪文。“昔怪瀑布水,倒泻庐峰疾。今笑中泠泉,翻从江底起。”则是清代吕叔衡,见其泉水如此奇妙,感慨万分,撰写诗文。
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任镇江知府王仁堪,见江中河道变迁,江沙淤积,泉已难觅,遂亲临江滩,带人勘察,找到泉眼,并通过清淤、筑栏、建亭、植柳,拓地2.7公顷,开塘筑堤,种植荷菱,使中泠泉成为胜景,得以保存与扩展。并立碑一块,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留存至今。清代年间,还有名士高士奇、余京、鲍之钟及李渔、谢方连等数十位文人大家,先后流连于扬子江畔中泠泉,吟诗赋词,赏景抒情,写下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