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两国在关税问题上持续交锋,中美之间的贸易几乎陷入了停滞。截止2025年4月初,中国已连续60天未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这是五年来最长的"断供期"。对此,俄罗斯方面敏锐的捕捉到了中俄在能源领域扩大合作的机遇。首先是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在4月15日对外表示,俄罗斯准备提供足够多的石油以满足中国的需求,“中国需要多少石油,我们就准备尽可能供应多少”。
同样是在4月1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的宴会厅内,各国能源巨头与政要云集,俄罗斯提出了西线方案,即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境内输送天然气。不过,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表态否决了俄方这一提议并给出理由:"通过哈萨克斯坦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方案不可行,现有管道已满负荷,新建管道成本过高。"我们都知道,自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10%关税后,中国迅速反制,对美LNG加征15%关税,对美石油加征20%关税。

这一连串组合拳直接击中美国能源企业的命脉——2024年美国对华LNG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5.4%,如今这些订单如潮水般退去。当美国LNG在中国市场遇冷时,俄罗斯嗅到了填补空缺的机会。俄方提出通过哈萨克斯坦管道输送天然气的方案,试图利用现有中亚管道网络降低成本。然而,张汉晖大使对这方案进行了否定:"哈萨克斯坦的管道已超负荷运转,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中国西部自产气都在这条线上输送,新建管道的成本将使气价失去竞争力。"
中方的否决背后是精密的成本核算。哈萨克斯坦现有管道年输气量已达600亿立方米,远超设计容量。若要新增俄罗斯天然气,需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新建1420毫米管径的管道,每公里成本超过2000万美元。更关键的是,这条线路需绕行中国西部,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形成竞争。中国工程院院士戴金星指出:"中俄东线管道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价格仅为美国LNG的60%,性价比远超绕道哈萨克斯坦的方案。"

在这场能源博弈中,欧盟的动向成为关键变量。4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欧盟正研究终止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同,计划在2027年前完全停止进口俄气。这一消息让俄罗斯倍感压力——欧盟仍占其天然气出口量的19%。为弥补损失,俄罗斯加速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试图将年输气量提升至500亿立方米。然而,中俄在价格和路线上的分歧仍未解决。
中国的策略则展现出大国智慧。一方面,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15年LNG供应协议,每年进口60万吨;另一方面,国内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2025年1-3月同比增长4.3%。这种"内升外扩"的策略,让中国在能源博弈中占据主动。美国试图以LNG为筹码制衡中国,却反被中国的多元化战略化解;俄罗斯在欧洲市场萎缩后,更加依赖中国,但在管道谈判中仍试图保留议价权。

欧盟在能源转型中陷入"去俄化"与价格暴涨的两难。当美国LNG船在太平洋上寻找新买家时,中俄东线管道的天然气正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当欧盟为能源价格争吵不休时,中国已构建起涵盖管道气、LNG、可再生能源的多元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