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个荒诞场景:十常侍的干儿子出任盐铁使,穿着蜀锦官服巡视盐场,而煮盐的灶户却因买不起自家产的盐,只能舔石壁上的盐霜。
当我们翻开《后汉书》,会发现比电视剧更残酷的真相:十常侍控制盐铁专卖的十年间,盐价暴涨二十倍,铁器质量却劣化到"三日锄头五日镰"。台湾学者邢义田统计,当时百姓购买盐铁的开支竟占家庭收入的六成,远超现代人的房贷压力。
十常侍集团通过制度套利,把国家专营变成私人提款机:
第一重:人事控制宦官安插亲属担任盐官铁官,完全架空专业官员。《续汉书》记载,青州盐监张泛本是张让家奴,上任后竟把盐场改造成私人别墅群。北京大学张金龙教授指出:"这种外行管理导致生产效率暴跌,莱州盐场年产量从30万石骤降至5万石。"
第二重:价格操控官方盐价从每石30钱飙升至600钱,而成本仅10钱。居延汉简记载,戍边士卒为买盐不得不典卖兵器,形成"卖刀买盐,卖盐赎刀"的循环。
第三重:以次充好南阳冶铁遗址出土的东汉晚期铁器,含碳量超标导致脆裂。学者王振铎研究发现,十常侍指使商人掺入碎铁渣,每百斤铁料多赚300钱。这种劣质农具迫使农民"春耕十具九修补"。
三、财政危机:从"钱粮满仓"到"库鼠饿死"盐铁专卖的异化引发连锁反应,分三步摧毁东汉经济:
第一步(170-180年代):现金流断裂本该入国库的盐铁利润,90%流入宦官私囊。《后汉书》记载,汉灵帝为筹军费竟公开卖官,连九卿官职都明码标价。
第二步(184年黄巾起义):应急失灵国库空虚导致无力赈灾,冀州大疫时朝廷仅拨发陈年霉米。北京师范大学黎虎教授测算,当时官仓存粮仅够维持三个月,而正常年份应有两年储备。
第三步(190年后):货币体系危机董卓熔毁洛阳铜人铸小钱,引发恶性通胀。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董卓小钱,重量不足汉五铢钱的四分之一,却要当百钱使用,堪比现代某国万亿面额纸币。
盐铁垄断催生两大反抗群体:
群体一:破产生产者沿海灶户为逃盐税遁入海岛,后来演变为东吴水军基础;宛城铁匠集体加入黄巾军,为其打造出制式兵器。考古发现黄巾军墓葬中的环首刀,与官军装备出自相同作坊。
群体二:地方豪强河北甄氏、徐州糜氏等大族通过走私盐铁积累财富,成为军阀割据的经济支柱。《三国志》记载,袁绍军粮多来自私盐贸易,曹操起兵时得到卫兹"盐利千万"的资助。
华东师范大学牟发松指出:"十常侍在盐铁领域杀鸡取卵,却意外孵化了地方割据的恐龙蛋。"
这场东汉末年的经济问题,给今人三大警示:
垄断必然催生黑市当官盐价格超过私盐二十倍时,百姓自然选择"脚投票"。
质量监管关乎国运劣质铁具使农业减产,迫使农民加入流民大军。
中间商赚差价危害十常侍作为"权力中间商",蚕食了70%以上的盐铁利润。现代政府采购中的层层转包,同样需要警惕。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邢义田《治国安邦:秦汉户籍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
张金龙《东汉经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振铎《汉代冶铁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
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