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刚登基的时候,就曾预言过乾隆十三年会是个不吉利的年份。
他觉得这一年可能会有意外灾祸。
后来乾隆也提到:“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
”这种预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雍正在位十三年就突然去世了。
这个巧合让乾隆对数字十三产生了深深的忌讳。
果然,乾隆十三年仅仅过了三个月,孝贤皇后就在陪同乾隆出巡的路上病逝了。
这对乾隆来说打击巨大,他性情大变,变得苛刻严酷,不再像以前那样宽仁。
大小金川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年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攻打革布什咱土司并侵犯大清边境,乾隆命令川陕总督张广泗出兵讨伐。
那时的乾隆虽然已经做了十二年的皇帝,但他的绝对权威还在树立中。
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立威,显示天朝的强大。
战事进展并不顺利,张广泗连连败退,这让乾隆非常恼火。
为了扭转局面,乾隆派出了首席军机大臣纳亲。
纳亲出身满洲镶黄旗,是钮祜禄氏,家族背景显赫。
他的曾祖额亦都是大清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祖父遏必隆也是康熙早期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遏必隆死后,他的佩刀被收入宫中,赐名“遏必隆刀”。
纳亲年轻时入宫做侍卫,得到雍正赏识,逐渐受到重用。
雍正十一年,纳亲进入军机处。
两年后,雍正驾崩,乾隆继位。
乾隆需要依赖雍正留下的几位军机重臣,同时又想培植自己的亲信,防止他们搞朋党。
纳亲正好符合这一需求,既有一定资历,又不属于鄂张圈子里的人。
因此,乾隆对他寄予厚望。
纳亲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直以清廉谨慎为上。
他在府邸门口养了一条巨獒,拒绝京城有人前来行贿;出巡江南时,对奢华接待一概回避。
这些做法得到了乾隆的认可,乾隆曾当面表扬纳亲:“伊素性谨慎,朕所深知。
”
乾隆十年,纳亲被授予内阁保和殿大学士,这是文官中的最高荣誉。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排名在三朝元老张廷玉之前。
尽管朝堂上有不少反对声音,乾隆还是坚持这一任命,并设计了一个折中方案:军机处奏事时,凡满文奏折,纳亲排名在前;汉文奏折,则张廷玉排名在前。
乾隆善于运用帝王之术,他提拔纳亲是为了制衡张廷玉,而当纳亲成为新的权力中心时,他又快速提拔了傅恒。
乾隆曾说过:“当大学士鄂尔泰在时,朕培养纳亲;纳亲在时,朕培养陶成傅恒。
皆几经教导,几经历练。
”
纳亲在朝堂上的表现一直不错,但在前线却犯了错误。
他急于抖擞首席军机的权威派头,加上刚愎自用,越不懂军事越想逞能,结果指挥失误,导致惨败。
参将买国良身亡,总兵任举遇伏身亡,副将唐开中身负重伤。
纳亲意识到失败后,建议采取缩头乌龟的战术,主张以碉攻碉,以卡逼卡。
这显然违背了乾隆速战速决的意图。
纳亲还听信巫师的妄言,草率用兵,最终导致三千兵卒被金川八千蛮兵赶得四处逃窜,死伤无数。
为了掩饰失败,纳亲夸大金川蛮兵的战力,不断请求多发援兵,甚至散播悲观言论,称即便援兵到来,两三年内也难以攻下大金川。
乾隆在纳亲身边安插了眼线富成,富成在密折中揭露了纳亲的种种不当行为。
其中一句话激起了乾隆的杀心:“番蛮之事,如此难办切不可轻举妄动,但此言,我如何敢上纸笔入奏。
”这句话暴露了纳亲对乾隆决策的质疑,损害了他的权威。
乾隆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给纳亲发了一份上谕,说将在来年春季调他回京。
纳亲以为这是解脱的机会,便上书表示身体扛不住,工作状态也不好。
殊不知,这是乾隆给他挖的一个坑。
见纳亲掉进陷阱,乾隆收起假仁慈,讽刺纳亲无能,并下令将其革职。
接下来,纳亲的兄弟纷纷站出来讨伐他。
哥哥策楞请交刑部严惩,弟弟阿里衮愿身先士卒弥补兄罪。
纳亲本应沉默忏悔认罪,但他却继续耍小聪明,上奏折归咎于张广泗,大谈善后事宜。
乾隆震怒,骂纳亲“顽钝无耻”。
更糟糕的是,纳亲还在发牢骚,说:“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
”这深深刺激了乾隆。
最终,乾隆亲自定性纳亲为“阴柔之小人”,并命令尚书舒赫德带着“遏必隆刀”去前线斩杀纳亲。
用爷爷的宝刀斩杀孙子,纳亲并非犯有十恶不赦之罪,只是犯了腹诽之罪。
乾隆为了立威,其手段极为阴毒险恶。
都说伴君如伴虎,纳亲十年受宠,一朝犯忌丧命,这是一面触目惊心的铜镜。
从纳亲的经历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的官场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谋较量。
纳亲的悲剧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生态的残酷和无情。
纳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高位,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自信或轻视对手。
纳亲在朝堂上表现出色,但在战场上却因急功近利和缺乏军事经验而犯下致命错误。
这警示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能忽视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纳亲的遭遇也反映了乾隆时期的政治环境。
乾隆通过一系列手段,确保自己掌握绝对权力,任何挑战或质疑都会遭到严厉惩罚。
这种高压政策虽然巩固了皇权,但也使得官员们不敢轻易表达真实想法,导致政治氛围紧张压抑。
纳亲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纳亲的死提醒我们,历史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的命运。
纳亲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乾隆的眼皮底下,任何疏忽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导火索。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尊重事实和规律,避免盲目自信和冲动行事。
纳亲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要冷静思考,审慎决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纳亲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
它让我们看到,权力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风险和挑战。
纳亲的经历告诫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谨言慎行,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立足。
纳亲的死也引发了人们对乾隆统治风格的思考。
乾隆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他也展现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特质。
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臣子的严格控制,使得朝廷内部充满了紧张和不安。
这种高压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削弱国家的活力和创造力。
纳亲的悲剧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它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却又无法掌控的无奈。
纳亲的遭遇让我们反思,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误判,就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纳亲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事件记录,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性。
纳亲从受宠到丧命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波动,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这种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
最后,纳亲的悲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纳亲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避免因一时冲动或轻率决策而铸成大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真正的价值。
纳亲的死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终结,更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权力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风险和挑战,而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卷入其中。
纳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误判,就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纳亲的悲剧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它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却又无法掌控的无奈。
纳亲的遭遇让我们反思,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误判,就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纳亲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事件记录,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性。
纳亲从受宠到丧命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波动,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这种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
最后,纳亲的悲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纳亲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避免因一时冲动或轻率决策而铸成大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真正的价值。
总之,纳亲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
它让我们看到,权力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风险和挑战。
纳亲的经历告诫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谨言慎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