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有一些有声望的,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啊,他在说一件事,做一件事的时候,反而会有一个顾虑——就是他比一般人会更担心自己出错。比如说以前朱熹,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有声望的人,他有很多的想法,关于国家可以怎么做啊,关于治国的很多想法,但是他轻易不去跟皇帝说,他并不把自己的这些观点都说出来。
他说他就有一个顾虑,他顾虑说,万一自己说了,说了以后拿去用了,把他的想法,用完了以后发现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别人就会失去对他的信任。结果反而使得他的很多好的想法将来没有机会被别人、被国家拿来去用。这种顾虑就使得他少说了很多东西。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呢?你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他还是有一点道理。
但是我觉得这种想法和做法,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点弊大于利,因为这就使得很多好的想法,少了被拿去应用的机会。所以一个人如果真正的对自己,包括对别人有更多的信任的话,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更好。
你看孔子,他有很多关于治国的想法,他就直接跑到各国去说服各国的国王,去照自己说法去做。最后呢,他也不是太成功,因为那些国王都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并没有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这个其实对孔子的名望是有一点点损害的,对吧?
比如后世不喜欢孔子的人,就会嘲笑孔子说,“哎呀!你看你,你这一辈子东奔西跑的到处去推销你自己的理念,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没人看得上你啊,没人用你的理念,就算有人用,也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你不就是一个丧家犬吗?”但是哈,但是我们要看到另一面,虽然有些人会这样嘲讽孔子,但是更多的人,他是并没有因为这个减少对孔子的尊重、钦佩和接纳。
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多么成功,有很多失败,但是后边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却在别人的手里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所以客观上说,孔子的做法比朱熹更好,说明孔子对自己以及对世界的信心,这个所谓“世界”,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什么人,而是说世界大事,对这个东西的信心,孔子比朱熹要更大。
而且我们再说起来哈,没有被拿来考验、尝试的那些思想,虽然别人听起来觉得很好,也对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有很多的尊重,那种尊重佩服之内,其实可能会带有一些相对偏虚幻的成分,带有一些我们心理学叫做“理想化”的成分。就是大家对朱熹的尊重,其实多多少少有一点理想化。因为朱熹没有机会让大家看到他的不足的,弱的,偶尔会失败的那一面。
而孔子呢,就更全面的把自己展示了出来,自己的优秀的一面,自己的相对比较弱的一面,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失败,自己的理念,有时候可能会很好的发扬出来,自己的理念有的时候也会碰到挫折,他都拿来给大家看。这样的话大家对他的那种尊重和佩服,里边理想化的成分就会少,就不是那么虚幻,就会是更实在的,不带幻想成分的,其实也是对这个世界更有价值的。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声音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