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花结出恶之果:为什么争取权益的路最终会换来贫穷?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1-04 14:57:01

“全明星大型真人秀” 美国大选终于完结。此次大选中,共和党横扫了众议院、参议院、白宫以及普选票。特朗普也重新回到了政治娱乐舞台,稳坐宇宙顶流之位。

这次大选中,与共和党最共情的人群之一,当属美国铁锈带的劳动人民。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是美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就像特朗普选择的副总统 JD・万斯,他就出生在铁锈带的一个小地方,还写了一本名为《乡下人的悲歌》的书,并且被拍成了电影,我前几天刚看过,那里的民风确实十分彪悍。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铁锈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自身的原因,又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全球化。铁锈带这种重工业衰落的现象,是美国独有的,还是背后存在某种必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化在带来繁荣的同时,是否也造成了贫困?此外,本期我还会从经济角度,结合一些数据,把特朗普这种以美国为中心、主张低所得税、高关税,偏向孤立主义的思维考虑进去,对特朗普未来四年经济政策的可实现性做出评估。

铁锈带其实是个比较笼统的定义,在美国,铁锈带主要指五大湖周边的几个州,像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密歇根、俄亥俄、西弗吉尼亚、宾州以及纽约州。在二战彻底结束之前,这几个州是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制造业聚集地。

这个区域的生产力和对经济的支撑程度究竟如何呢?据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一篇研究报告数据显示,1950 年,铁锈带上这些产业雇佣的工人和员工,占全美国就业人口总量的 43%。如果再细分到钢铁、汽车和橡胶产业,铁锈带这几个州雇佣的员工和工人,占全美这几个产业的 75%。全美制造业生产总量上涨部分,有 56% 是铁锈带这几个州贡献的。看到这些数据时,我着实没想到,二战刚结束时,铁锈带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

从 1950 年到 2000 年,刚才提到的数据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雇佣工人和员工占就业总量的 43%,到 2000 年时只剩 27%。钢铁、汽车、橡胶业的员工和工人,占全美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下降到了 55%。对全美制造业生产总值的上涨贡献,也从原来的 56% 降到了 32%。这些数据表明,即便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仅从美国国内来看,铁锈带的生产能力和对就业的贡献比例也在下降。那么,我们就得探究铁锈带内部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其实在美国,北边有铁锈带,往南还有一个区域叫做阳光带。阳光带指的是从南加州开始,一直到东边北卡罗来纳南边的这片区域。因为这里整体气候较为暖和,所以称作阳光带。从铁锈带离开的工人、雇员以及产能,很多都南下到了阳光带。这里面有三个原因,其中两个比较正经,还有一个听起来不太靠谱,但现实感却很强。

先从第一个原因说起,就是工会的建立。大家普遍认为美国的工会对工人是个非常有利的组织,我承认确实有这样的效果。但别忘了,但凡由人建立且有政府保护的非营利组织,由于没有竞争压力,必然会产生官僚行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信大家都认同这一点。反正我还没听过有人夸赞美国车辆管理局是最有效率的机构。

在美国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有两大工会,一个是 United Steel Workers(USW 钢铁工人协会),另一个是 United Auto Workers(UAW 汽车工人协会)。80 年代时,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汽车制造业工人属于 UAW 工会,而现在这个比例只有 16%。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看看二战之后铁锈带地区出现了哪些变化,能否解释工人加入工会比例下降的问题。在铁锈带的 9 个州里,有 5 个是工会州。所谓工会州,就是在该州工作,工会可以要求雇主必须按照工会的要求雇佣员工,换句话说,公司得向工会交钱,而且很多时候由不得你,要么别干这活,想干就必须加入工会。关于这事儿我有个案例,等会儿再讲。非工会州,也叫 “right to work state”,在这种州的法律允许雇员不加入工会,而且不影响能否获得这份工作。

上世纪中期和后期,工会工人能享受的福利,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不错。随便说几个数字让大家感受一下,1959 年,工会的钢铁工人能拿到比其他制造业工人高 40% 的工资。1973 年,汽车工人协会的工人 48 岁就能退休,并且还能领到工会承诺的所有福利。但这看似造福工人的好事,其实也是导致后来铁锈带衰落的第二个原因 —— 竞争力下降。

汽车业在铁锈带属于寡头市场,英文叫做 “oligopoly”。寡头指的是前三家最大的汽车企业,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这三家放在一起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 “big 3”。1958 年,美国销售的汽车里,有 90% 都是这三家企业生产的。到了 1980 年,这个比例下降到 75%,现在大概是 45%。能让工人享受这种福利,企业的开销其实非常大。就像刚才说的,企业要给工会交钱,工会发给员工的在职福利、退休福利等,都得企业来支付。工会只会花钱,不会赚钱。

在钢铁业,二战之后也有三家非常大的寡头企业,US Steel(美国钢铁)、Bethlehem Steel(伯利恒钢铁),伯利恒钢铁在 2003 年已经破产。还有一家是 National Steel(国家钢铁),同样在 2003 年被美国钢铁收购。在橡胶产业也有龙头企业,比如今天在美国大街上还能看到的轮胎公司 Firestone、Goodyear 以及 BF Good Rich,当年二战之后,它们也是橡胶业的寡头。也就是说,汽车业、钢铁业和橡胶业这三个铁锈带最大的产业,都存在寡头市场现象。

而且这些寡头企业为了稳固自己的寡头地位,还一起签署了定价合同,这就是标准的寡头垄断行为,这可不是阴谋论。1959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专门对橡胶产业里的寡头垄断定价行为进行了处罚,涉及 15 家橡胶公司,前面提到的几家最大的都在处罚名单上。钢铁企业和汽车三巨头也都有寡头企业一起定价的情况,并且都受到了处罚。

但寡头垄断为什么无法维系下去呢?企业都做得这么大了,难道不应该大到不能倒吗?这就和前面提到的工会有点关系了。工会给员工提供福利的同时,增加了企业成本。就像前面的数据,汽车工人 48 岁就退休,对个人看似挺好,但对整体经济来说,有太多劳动力没有被释放到产业中。铁锈带地区工会势力很大,大企业想雇佣工人,基本只能雇佣工会的工人,所以企业不仅要支付高工资,还得给工会交份子钱,这样一来,剩下用于提高生产的资金肯定就被压缩了。

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工会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不好的。这就得看从什么角度看了。工会没有给加入工会的成员提供从事业角度的发展空间,反而是把人死死按在同一个岗位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工会为了把更多人招到旗下,工会的督察在挑毛病时,可以说是非常苛刻,而且这种财务风险还得项目方承担。

前面说铁锈带上的产业在全美国的比例下降,是被阳光带上的企业取代了,那为什么更多企业会选择在南边的阳光带,而不是西边或东边呢?这里我就结合第三个听起来不太正经的原因一起解释。

第三个原因是二战之后的 50 年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小发明 —— 家用空调。50 年代,空调开始进入普通家庭,那时便携式的比较多,就是直接挂在窗户上,有个对外出气口的那种。70 年代以后,中央空调又开始进入普通人家。为什么这事儿特别重要呢?

因为很多工厂原来在北方,是因为冬天取暖可以靠烧煤,而且北部正好是煤矿开采地,夏天北方本来就不太热,所以在北方可以实现全年工作。而南方要是没有空调,冬天还行,夏天真的很热,所以在南方,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没法开工。听起来因为冷气这个原因有点搞笑,但它确实是解决实际工作环境的大问题。

现在南方可以全年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州不是工会州,所以企业不仅能给员工和北方类似的工资,还省下很多工会份子钱,赚来的钱在投资基础上,还能释放更多生产力。从投资角度看,同样的投资额投在铁锈带,实际产出会更少,也就是说铁锈带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从数据上看,铁锈带的生产效率年涨幅一直明显低于美国平均水平,有些时段和行业还出现了负增长。

从短期看,我说的短期大概 10 年,员工能体会到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铁锈带和阳光带这两个区域的生产方式,一定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变革。前面讲过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如果从工人角度出发,长期来看也是不利的。50 年代,铁锈带工人工资相比其他行业和地区大概高出 10%。到了 70 年代,除了制造业工人,其他工人工资高出的幅度就没那么明显了。

制造业工资水平在 80 年代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到 2000 年,铁锈带工人工资与美国平均水平相比,只高出 4% - 5%。这些数据证明,工会虽然短期内能让工人享受很好的福利,但长期来看,如果工会权力得不到限制,就会成为行业毒瘤,降低单位投资额产出的价值,降低投资方投资意愿,也降低整个企业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即便没有全球化影响,仅用简单经济学逻辑也能推断出来。

大家经常把铁锈带的形成归咎于全球化,说实话,很多政客比如特朗普,也把它归为其他国家抢了美国的工作。“let's say China,China China China,China”。不过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全球化只是让美国内部问题更快、更彻底地暴露出来,核心还是低效的企业管理和生产能力。但我们普通人可以从铁锈带的发展变化中明白,在我们一生中,一些看似非常稳定的产业或工作,很可能经历巨变。

那些我们曾经觉得很不错的工作,尤其是在以效率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可能眨眼间就会被替代,或者整个产业瞬间衰落。我记得小时候,出租车司机是个挺牛的工作,可现在,短短 20 多年,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位眼看就要被完全取代了。时代更迭速度如此之快,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因为一个学历、一次工作失误、一次创业失败或一次考试失利就自我否定呢?时代翻篇速度这么快,其中必然充满新机会。为什么非要拿一些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来否定自己呢?

我看过一个博主做的美国最穷地区的纪录片,博主去铁锈带的一个小镇和当地人聊天,小镇非常破败,一看就是曾经繁荣过后来不行了。现在生活在那里的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辍学,染上毒瘾,靠政府救济度日。但也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与所处环境抗争,努力工作、学习,试图改变现状。

同样是年轻人,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那些努力工作、寻找机会的人,选择用行动掌握自己未来生活的主动权,而不是逃避责任,拿环境、政府、家庭或其他药物当挡箭牌,把自己塑造成命运的受害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能让我们生存下来的,是去更多了解我们不知道甚至恐惧的事情。因为任何超出我们原本认知的新鲜事物出现时,总会伴随一些恐惧感。但想不被时代车轮碾压,我们就必须锻炼出抵抗恐惧的本能,关注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满足感。

再说说加速铁锈带贫困现象发生的全球化进程。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得全球化建立了一个让全世界富裕起来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二战之后,全世界虽然经历了几次经济动荡,但整体来说,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快速的 80 年。

但同时,全球化似乎也让一些人群,比如铁锈带的居民快速陷入贫困。其实不光美国,其他国家也有铁锈带,只是美国的铁锈带范围较大,且因最近美国大雪事件炒得火热,比较有话题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和波兰都有铁锈带。

有人会问,中国哪有铁锈带?就在东北。1978 年,东北经济占全国 GDP 的 13%,到 2023 年只剩 5%。中国虽没有工会,但有国企和央企,同样是高福利。直到 90 年代,央企国企改革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明显衰落。2001 年,东北失业率已达 8.3%。我查资料时还找到一些论文,主要讨论全球化是否导致贫困,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因为特朗普显然不太认同全球化。

说他完全不在乎也不是,他并非搞闭关锁国的人,应该是二战后最在乎美国利益优先的人,不像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一直以世界重建者的角色自居。特朗普提出的一些政策,比如大幅度提升关税、削减政府开支和联邦雇员等,都属于逆全球化行为。

插播一个小知识,可能多数人不太清楚,高关税这种思路其实和美国刚独立时的想法一样。现在美国的所得税,是 1913 年才写进宪法的,即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在此之前,只有打仗等需要大笔花钱时,美国政府才允许向普通人征税。所以美国现在复杂的税务体系,历史也就 100 多年。

再说说我读的那些讨论全球化是否带来贫困的论文,我觉得它们挺有道理。毕竟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全球化推进,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铁锈带,而且越是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去工业化情况越普遍。关于全球化为何导致贫困,我自己总结出两套逻辑链条,相信还有更多原因,先分享这两个,大家有想法可以在留言里交流。

第一个逻辑链条是,全球化在人权和经济发展之间制造了一个悖论。一般来说,越发达的国家对公民的保障相对越高,这不可避免,大家吃饱后自然会想到精神和人权层面的东西。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高福利必然成为企业的高负担,劳动产出也会打折扣。在这方面,英国、法国和美国情况比较相像,都是高工资、高福利、低投资,从而形成地区性贫困现象。

联系前面提到的美国国内制造业从北边移到南边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就像是放大版的美国铁锈带故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会从企业负担高的地方向企业负担低的地方转移,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因为人权和福利往宽松方向发展容易,往回收就非常困难。所以特朗普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想法虽好,但美国已是福利不低的国家,如果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或项目还可以,劳动过于密集型的产品制造想回到美国,我个人不太看好,估计还得墨西哥帮忙,但可能也不一定奏效,这和北美之间的一个法案有关,后面再提。

另一套逻辑是从金融和货币主导权角度考虑。一般提到全球化,大家首先想到贸易全球化,但贸易中人为制造壁垒的情况很多。我个人观点是,全球化能让全世界紧密相连,贸易是其次,主要靠金融。因为即便贸易有 关税、补贴、壁垒等,但交易使用的货币障碍没那么高。像中国有外汇管制,更多是对个人层面管得严,企业层面大多时候相对宽松。所以劳动力丰富、市场较大、经济相对发达或金融市场比较自由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因为对投资人来说,试错成本较小。从世界银行给出的外国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总量排行榜来看,第一名是美国,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名是香港,后面大多是市场小、经济不发达、本国货币不太好使、金融市场更差的国家,它们就像铁锈带上的一些人,成了被世界遗忘的群体。

总结前面两点,全球化确实带动了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人口密集地区,发达国家也提前发展出蓬勃的劳动稀疏型产业,比如金融市场和科技领域。但这让劳动既不密集、金融行业又不发达的国家更难翻身,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全球化制造了贫困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说得通,至少让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相比,穷得太明显。

说到这,我可以简单分析一下特朗普版的美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形态。他更希望美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布局的分散度降低,一部分回到美国,一部分尽量靠近美国。比如 2020 年,特朗普签署了 USMC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贸易合约),该合约规定,如果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汽车要进口免关税,那么汽车必须有 75% 的材料来自这三个国家,与原来的北美贸易协定(NAFTA)相比,提高了 12.5%,原来是 62.5%。而且制造这辆车的工人中,有 40% - 45% 每小时工资必须达到 16 美元,这对墨西哥来说有点难。

美国希望从能源到生产尽量实现自给自足。按照美国目前的福利政策和普遍薪资来看,想要让美国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只有通过更高程度的生产自动化来降低成本,但这必然会减少人力需求。这些回流到市场的劳动力,需要几年的过渡期才能进入新领域。这个过渡过程对普通人来说非常艰难,对整个社会压力也很大,而且过渡时间越短压力越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全球供应链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下,特朗普这种经济上的孤立主义,如果想保证就业水平,又想把产业链往国内拉,一定会给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带来向上的压力。

当然,削减政府开支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行为,但想把 400 多个政府部门削减到 99 个,这不仅对长期依赖政府开支的美国经济是个考验,对以大量美元债务作为抵押品的欧洲美元系统来说,更是一次考验。至于欧洲美元的逻辑,我就不在这多说了。关于特朗普孤立主义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我希望他这四年不要完全兑现所有承诺,因为对实体经济来说,变化的缓冲期实在太短。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两个任期,我觉得还有戏,但如果他真的 100% 实现诺言,那这四年会非常不平静。

总结一下。今天从铁锈带形成的思考角度入手,借助数据,看到工会给工人带来的短期福利,也看到工会对整个行业长期造成的负担。由于只有行业巨头才能匹配工会的高工资、高福利,使得铁锈带形成了寡头市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再加上空调的发明,让没有工会限制的南方阳光带,成为美国国内替代北方工业和制造业的主要地区。在此基础上,全球化快速发展,让世界成为金融和贸易的共融体,加速铁锈带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能降低企业负担的国家转移,最终形成像底特律这种经济悲剧。不光美国,其他国家也因类似原因出现铁锈带。

大家讨论全球化如何让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逐渐富裕起来时,也有一些国家因为没有丰富劳动力、较大市场,没得到特别扶持,再加上地理等其他原因,金融和货币系统不太稳定,更没有外来资金进入。

未来四年,如果特朗普想快速 100% 实现经济上的孤立主义政策,也就是把美国相关产业链往本土聚拢,这种有点逆全球化的行为,可能会让美国经历一次短痛。毕竟实体经济不像金融市场,对政策反应本来就慢,想在四年内完成这种转变,挑战非常大。

0 阅读:0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