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明:从“杞县叶婷事件”论如何应对社会热点

徽记大兴 2022-12-12 15:28:21

近日,河南开封杞县女子叶婷实名举报父亲叶某青被打死一年多,主凶逍遥法外,举报人叶婷失联,出来后精神失常,有图有像有视频,看着确实很真实,并且有很强的的连贯性,舆论倒向“弱势者叶婷”,指向当地司法腐败,要求司法部门严惩凶手,铲除当地“黑恶势力”,经过互联网的持续发酵以后,不仅引起国内网友关注,甚至境外媒体也广泛报道,掀起巨大的舆论浪潮。

这给当地有关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虽然当地政府也进行及时的补救,但是效果不佳,杞县有关部门对此“百口难辩”,一筹莫展。

恰好,我的一位好友就是当地人,他给我传递的信息与此前媒体报道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暗指有人策划这起舆论风波。随着舆论继续发酵,案件的真实情况也陆续出现,进一步证实了这场舆论是断章取义,杞县有关部门为此事背了黑锅!

据了解,事情大致情况如下:杞县板木乡前营村村民许某力雇佣了同村的3个农民刘某艺、刘某彦、刘某帮他收割麦子。之后欠了1800元报酬没给。2021年6月28日,三人找到许某力要钱。当晚19点左右,许某力在“农家宴饭店”请这三人吃晚饭,并邀请好友叶某青(叶婷父亲)当做陪客来撑场面。叶某青在当地是“响当当人物”,对自己的老父亲都敢下手的人,一般人都很害怕。在酒桌上叶某青帮助许某力说话,但是这三个人没有给叶某青面子,坚持要这1800元,于是叶某青觉得面子挂不住就威胁这三个要款人,双方都动了手。

钱没要到,还挨了打,讨薪三人愤怒之下报了警的,看到自己也惹了硬茬,叶某青自己跑了。

本来,故事就此结束,但,没想到仅仅就是开始。

2021年6月28日23时许,叶某青回家后,家人将其送医。2021年6月29日2时36分,杞县公安局接到叶某青家属报警,于当日立案侦查,先后将犯罪嫌疑人刘某艺、刘某见刑拘,羁押于杞县看守所。当时由于另一位刘某没有动手,没有被抓。2021年7月7日,叶某青入住医院8天后医治无效死亡。

叶某青死亡,是本案的转折点,但是,案件并未太大的进展,其原因法院在等待叶某青家属在与刘某沟通关于赔偿的问题,以便于两位刘某家属“认罪认罚”,更能精准判决,法院的想法并未错,但是叶某青家属要了400万才能和解,这400万对于坚持要1800元的农民来说是天文数字,双方未谈拢。

于是,法院根据双方的意见开始判决,在判决之前,就出现“叶婷事件”,其实就是变着花的给法院施加压力,以推动本案向着有利于叶某青家属的方向判决。

至于叶某青的女儿叶婷的实名举报以及出了派出所之后的精神病,这些都是方法和策略。

以上就是本案相对完整的过程,逻辑清晰,既有原因,也有结果。

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看到,事情的起因是许某力拖欠劳务费,叶某青的角色是许某力邀请过来威慑讨薪的刘某三人,叶某青回去之后住院,8天后死亡,属于意外死亡,由于叶某青有8个孩子,叶某青的去世对整个家庭来说确实“天塌下来了”,所以家属索要400万和法院开庭之前采取的手段可以理解。

当然,关于这件事双方的责任、判刑、罚款等这是司法判决的问题,不是本文要谈的核心内容,我们要谈的是通过“杞县叶婷事件”讨论政府如何应对和处置社会热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件事当地政府确实及时采取了措施,拘留了刘某二人,并且法院为了更为精准判决流出更多的时间让双方进行沟通,公检法并未明显性错误。

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个局面?

不少自媒体人认为这是叶某青家人精心策划的,属于意外事件,难以应对。

不错,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政府在应对这个问题上也出现很大问题。

首先、作为政府部门面对社会热点反应迟钝和笨拙:所谓的反映迟钝是指对新闻的敏感度不高,例如叶某青的女儿叶婷在举报的时候紧紧抓住三个点:一、父亲被打死;二、主凶逍遥法外;三、举报人失联后出来精神失常。这三者联合起比较完整,合情合理,符合逻辑,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闭环,因此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在自媒体发达今天,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种带有社会性、“以大欺小”践踏人性底线的热点。但是,目前来看,杞县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处处被动,简单回应,束手无策。其次方法过于简单,每次说方法简单,就认为是删稿,其实错了,删稿是最大的错误,因为这样的事情很容易点燃社会的舆论,您越是掩盖,越是容易被点燃。删稿对不仅不能降低热度,反而让热度得到反弹。

其次、通报的内容严重失误:2022年12月8日,在舆论已经发酵之后,杞县叶某青案联合调查组发出通报,概括起来内容有三条:一、案件基本情况及其进展——强调事实的真实性;二、关于死者家属反映问题的调查情况——强调死者家属反映问题不实;三、关于网传死者女儿叶某婷失联的情况——强调带走叶某婷是公开合法的。

就通报的内容来看,这三个部分没错,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将事情的完整经过说清楚,因果关系不明,逻辑关系不清,表述不够准确,在大家都在怀疑“司法腐败”的时候,这种生硬的、断章取义的、逻辑关系不明确的通报对整个事件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更让人看到司法的腐败。

例如,本案的核心问题是这场饭局和饭局中的每个人的角色,这是发生矛盾的根源,例如在通报里没有提到本案最关键的人物许某力,起因是他欠别1800元,他是这场饭局主导者,是本案的开端;另外,也没有介绍叶某青在这场饭局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在饭局中为什么打架,而通报中只是说片面的描述“在本乡“农家宴”饭店饮酒期间发生口角,引起厮打,后被他人劝开”,正是由于没有介绍这场饭局的背景和大家的动因,更进一步证实了叶婷的举报是真实的。表面上看,这种表述是可观真实的,但是,恰恰缺失最严重的逻辑关系,进而导致这个局面的不可收拾的状态。

通报发出后,境外媒体依据叶婷的实名举报内容和政府通报的漏洞向对应起来,进一步分析出政府在“包庇”凶手!这个逻辑是对的,如果不是朋友的介绍和案件真相陆续报道,我也会认为叶婷的举报是真实的。

最后、应对的方法不对:在全国一浪高于一浪的舆论声中,当地政府部门除了上述的通报外,就在不停的找关系删稿,在全国都在关注的条件下,删稿是最愚蠢的办法,因为,删稿证明您确实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删稿?这种欲盖弥彰的方式恰恰激起全社会的呐喊,为“弱者呐喊”成为社会良知重要的体现。这也是让舆论更加高涨的一个原因。

严格意义上来说,叶婷的实名举报和在马路上的“表演”只是这件事火起来的重要原因,而关键原因是政府的因对不力。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舆情浪潮,政府应该做的是让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不要害怕真相,更不要害怕公布真相,因为“谣言止于真相”,能够戳破谣言不是掩盖和模糊化处理,而是准确、及时、客观、全面的事实,因为本案已经一年半了,公检法部门对本案一定调查的很清楚,公布起来并不费劲。

怎么公布?两种方式:一、以政府的口吻客观全面的公布真相,其中核心是公布事情前因后果,让大家明白到底怎么回事,让社会评判“谁对谁错”;二、邀请知名媒体记者深入调查本案,还原事情的全貌,并及时公布。

目前来看,当地政府在应对本次社会热点问题上很失败,错误的行为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政府长期的高高在上,导致与社会的交流的能力减弱。中国一直是“大政府小社会”,因此,政府一直是高高在上,发布号令,当政府具有高强度的执行能力,这种方式不论对错,很有效果。例如关于防疫政策,只要政府发布政策,后面由街道、公安、城管、保安、大白和医疗等部门通力合作,执行政策,此时,政府说啥就是啥,谁也没有办法。但是,当政府不具有高强度的执行的能力的时候,这种高高在上的发号司令就成为与社会沟通的障碍。例如,这次杞县政府发布的通报,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成为激化舆论的催化剂。

二、语言简单到没有逻辑,讲故事能力变弱:正是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存在,导致其在回答社会热点问题上“言简意不赅”,过于应付,缺少对整个事件的描述。任何事情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但是逻辑关系一旦错乱,那么必然引起更多非议——“违背常理必有妖”。例如调查小组在通报本案中把饭局的背景和内幕这样的“小事”遗漏了,缺少了事情的因,而直接说“发生口角,引起厮打,后被他人劝开”这个果——让这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尤其是再加上“女儿为被打死的父亲”伸冤和出了派出所精神失常,这更让社会相信“果然司法腐败啊!”。

政府的通报往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不论您信不信,反正我就这么说了!”,这种生硬的语言和只言片语的表述方式在政府很多文件里十分普遍,这种生硬的回应给人的感觉是在以权压人,而不是以德服人,让人感觉很不爽!

三、没有充分的发挥好媒体的作用: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高度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但是,这种重视往往只是“说好话”,对监督性的报道往往是压制的,时间一长,好像媒体只是“说好话”,对媒体报道的真相的功能忘记了!

其实,媒体最核心的问题是客观、公证、及时的报道,这才是媒体的本质特征,当遇到这种社会热点问题,政府要敢于快速发声,要敢于借用媒体发声,让“官媒”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全面的报道,这很简单。例如,此时如果杞县人民政府邀请《大河报》、河南电视台、开封日报等地方媒体及时介入,深入调查,客观报道,那么风向很快就会扭转。这场舆论风波绝不会闹得这么大!

其实,这类事情很多,例如2003年阜阳市出现因为食用毒奶粉导致100多名大头娃娃,在媒体的跟踪报道下,阜阳市政府刻意掩盖事实,发布的信息只言片语,最终掀起舆论狂潮,事实上阜阳是这次大头娃娃事件的受害之地,正是由于没有妥善应对媒体报道,导致将问题聚焦在阜阳到底有多少“大头婴儿”问题上,于是“大头婴儿”成为阜阳的标签。

如果,当时阜阳市有关部门积极应对,积极配合媒体调查大头婴儿数量,如实公开数据,以受害者的身份将舆论引导在追究毒奶粉制造之地,追究造假售假违法责任,那么阜阳就不会成为“大头娃娃事件”舆论的众矢之的,也就不会成为这件事的责任方。再如,年初发生的“徐州铁链女事件”,将事件推向舆论高潮不仅仅是“铁链女”悲惨的命运,更多还是政府反反复复出具相互抵触的六份“答复意见”挑逗起全国人民对“铁链女”真相的追求。这种挤牙膏式,相互否定的“答复意见”是应对社会热点为最愚蠢的方式,还不如不回答,装聋作哑其实也是降低社会热点比较笨的办法之一,但是起码比反反复复打脸强的多。

拿政府的权力挑战整个社会力量,最终不仅失败而且还严重透支的是社会的公信力。

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很容易激化矛盾,如何面对社会热点问题,考验着地方政府应变能力和执政能力。

该如何面对这问题?很简单,一是弯下腰来——学会与社会交流;二是让事实说话,谣言止于真相;三是敢于和善于借用媒体,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相信“杞县叶婷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确实考验着各级政府应对社会热点的能力。

作者:王法明,安徽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院毕业,知名媒体人,擅长社会时评,中国青少年作家会员。

1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