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的温度——游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

京都闻道阁 2025-02-19 11:10:05

文丨倪玉

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应该是自己参观过规模最小的一个,没有比它还小的。别看它小,然而在这里你可以探寻农耕文明的时光印记,可以回味曾经的农村生活,可以展望未来的农村发展。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位于“神州第一水乡”甪角古镇的一条小河旁,与万盛米行为邻。这两个景点,虽然各自有大门,其实是互相连通的,只不过两个大门各用各的名字。

游览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我就是从万盛米行大门进入的,一路参观下来,居然是从博物馆大门走出,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颠倒了游览顺序。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在大堂中央的万盛米行的介绍,两盆鲜花与两串红色装让介绍更加突出。资料介绍: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房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到甪直执教五年,他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米行为背景的、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科书,万盛来行也随之名闻海内外。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增加江南农具博物馆,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味的新景观。《多收了三五斗》介绍位于进门右手边的白墙上,另一边则是一个机构复杂大型农具。万盛米行仿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粮食交易的繁荣,而《多收了三五斗》的呈现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时代农民们的生活百态。后屋,东犁堂成为展示主体,关于江东犁的介绍用灯箱安装在实物前面,远看广袤土地近观农民耕种,甪直在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背后更多的故事。

农具博物馆前言安装在木墙上,“春夏秋冬”四季在时令表盘上,十二个节气分别在表盘边,策展者良苦用心可谓一目了然。当我踏入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一条充满古朴韵味的回廊,浓郁的古老农耕文化气息如同轻柔的微风,带着岁月的沉淀,扑面而来。前言介绍到,农具博物馆巧妙地依据农业生产工序所需,将琳琅满目的农具进行了细致分类,分别设有耕地整地工具、播种移载工具、中耕除草工具、灌溉管理工具、收割运输工具、脱粒加工工具以及称量工具等展区,其中那颇具历史感的秤、升和斗,也在展示之列。在这里,共展出了100多件珍贵的展品,每一件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过去农耕岁月的大门。

露天天井里,一个巨大的水车实物静静地摆放水槽中,感觉有十米长,另一侧是头戴斗笠裤脚挽起的农民扶着犁具呵斥着前方的老牛辛勤耕种图。雕塑栩栩如生,逼真的再现记忆中的人民公社时代,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自己的父母亲每天下地忙农活的情形,虽然父母亲不辞辛苦没日没夜的劳作,但是到了年底一年累计的工分,往往换不回来生产队没多点粮食,甚至有的年份反而倒过来欠生产队的钱。

在众多展品中,犁地工具静静伫立在展台上,那锈迹斑驳的犁铧,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保留着曾经的坚韧与力量。遥想当年,在水乡肥沃的土地上,它被健壮的耕牛拉动着,破开那沉睡许久的土地,翻起层层黝黑的泥土,像是在唤醒一颗颗满怀希望的种子,孕育着丰收的梦想。

而龙骨水车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其造型古朴而精巧,凝聚着水乡人民的智慧。它凭借着独特的设计,巧妙地利用水流的力量,将河水从低处引向干涸的农田,为庄稼送去生命的滋养。看着它,仿佛能听到那咿呀转动的声音,以及农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的欢声笑语。

此外,馆内还陈列着那看似普通却无比重要的箩筐,它们曾无数次装满丰收的果实,承载着农人的喜悦;还有那锋利的镰刀,在金黄的麦浪中上下翻飞,收割着一年的辛勤与汗水。这些农具虽然都已蒙上了岁月的尘埃,但它们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处锈迹,都像是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往昔农忙时节那热火朝天的景象。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近万年的农耕史。其间,我们的先人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具,这些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具自身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制作材料上讲,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从使用功能上讲,从原始的挖掘、脱粒发展为整地、中耕、排灌、收获及加工等多种工具。从动力和结构上讲,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农具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深入了解到这些农具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切的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每一件农具,都是水乡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农人的辛勤劳作,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汗水,是农耕文化传承至今的生动见证。

当我走出博物馆,抬头发现“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木制牌匾横卧于大门的正上方,比大门还要略宽些,在黑瓦白墙的衬托下更加凸显。台阶下绿树成荫,眼前的甪角水乡依旧宁静祥和。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微风拂过,岸边的柳枝轻轻摇曳,不时还有单向游船从小河上驶过……这一切,仿佛都在向我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而生动的故事。此时,我的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敬意又多了几分,那是一种对传统农耕文化深深的眷恋与敬畏之情。这次甪角水乡农具博物馆之行,不仅让我见识了古老的农具,更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那无穷魅力。

我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当年为实现跳出农门的理想,从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经历了无数的的努力和打拼。如今自己离开土地已经超过四十年了,但是每次回到生活在农村母亲的身旁,自己对土地的那份情感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格外亲切。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昔日的家乡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回到农村生活如今已经成为今年就能办退休手续的自己新的梦想。

民以食为天,农村永远是我们可以信赖、可以依靠、可以向往的一片乐土!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评论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