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大家都读过吧?
是不是每次读完都会感叹,琵琶女那凄凉的命运,总让人心痛。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先听我讲个故事,然后你再来思考一下。
琵琶女的真实身份琵琶女,明明只是一个唐代的歌女,怎么就被和妓女画上等号了呢?
这首先要从唐代的社会习俗说起。
那个时候,歌女并不意味着就和妓女一样,卖身谋生。
她们其实是一群凭借自己的才艺谋生的女性,但因古人对职业的偏见,往往被认为是品行不端。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只是个四处演出的艺人,与妓女的卖身生涯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看琵琶女的生活细节,她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凄惨。
她年轻时朋友众多,生活可能一度很潇洒自如。
即使后来她因年老色衰,而不得不退隐,她依然被一位富商相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地位低下,年华再减,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生活已经算是上岸的成功了。
琵琶女,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她那过往的经历和才华,让她在晚年有了一个富裕安静的家。
琵琶女的幸运际遇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女人要想有个好归宿,除了家庭的庇荫,很大程度上也靠运气。
琵琶女的运气就不错,她在困境中遇到了愿意娶她的富商。
别看商人在唐代地位不高,但毕竟经济能力帮他维持着富足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她没有这个富商丈夫,或许早已露宿街头。
她的丈夫经营茶叶生意,要四处奔波,为家庭打拼出一份稳定的生活。
虽然他不能时常在家陪伴妻子,但他辛苦的一切都为了家庭的更好生活。
而琵琶女,享受着富足的生活,还不满足,为什么会这样?
古代社会对女人的苛刻要求古代社会对女人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婚姻中的妻子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就有可能遭遇丧夫后家产被剥夺,甚至被家族赶出家门的困境。
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赵氏就是一个典例,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在面对同族人的压榨时,无力反抗,即便手握巨额财产,也毫无作为。
同样,琵琶女如果当初没有嫁给商人,她的人生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那个时代的女人要独自生存,没有依靠是不可能的。
看似有些被动的安排,其实是她最好的归宿。
在饱足的生活中,她并没有被迫走上卖身的悲惨道路,反而在丈夫的照顾下,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琵琶行》的另一种解读我们再回到《琵琶行》。
白居易写道:“我从去年辞帝都,辞帝都兮归故乡。”他也不过是一个被贬官的文人,在离乡的孤独中,遇到同样心有戚戚的琵琶女,两个人惺惺相惜。
他听了她的抱怨,觉得痛彻心扉,但他们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相互安慰,而非真的有多惨绝人寰。
琵琶女的诉苦,更多是心灵上的孤独,她夫妻关系本有理解上的差距。
那个时代夫妻不多日常相守,丈夫为了家庭在外拼搏,妻子觉得被冷落,这种情况现代也常有。
其实,她的命运在古代女性中已经算是很幸福了。
只是,孤单寂寞难免让人发出苦叹,才有了那段如梦一般的琵琶行。
读罢这些,再回想那段传世佳作,你会发现,琵琶女的故事该从另一个角度看。
她年轻时以才艺立足,有所依赖的生活;晚年被人珍视,过上安稳日子。
她的泪眼朦胧也许只是女人小小的矫情,而非真正的凄惨。
她的经历,在古代女子的命运里,能算得上是一个幸运且奢侈的版本了。
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去读《琵琶行》,或许会发现,白居易的文字间,透出的不仅是一个乐师的幽怨,而是一个幸运的故事。
琵琶女的经历并非纯粹的悲剧,更多的是一段有些矫情的自我诉说。
生活再怎么艰难,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身在福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