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期籽粒脱落,晨间带露采收,双季损失对比,孜然季节加工要点
在农村或者田园里生活过的人都懂,种地那可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乡亲们的心血。就拿孜然来说,这一农作物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孜然,一种有着独特香味的作物,常常出现在咱们的厨房里,给美食增添不少风味。
在北方的某个小村庄,张大哥种了好些孜然。孜然种下去之后,就得精心伺候着,盼着它茁壮成长。可是到了采收期,问题就来了。
籽粒脱落这事儿,可把张大哥愁坏了。就说平常采收吧,总有些籽粒早早地就掉了,地上星星点点都是。张大哥就琢磨啊,这到底咋整呢?其实啊,晨间带露采收是个不错的选择。早上起来,地里满是露水,这时候采收,籽粒和植株还连得紧实着呢,不容易掉。
说到这双季损失对比,这可就有不少说道了。就拿张大哥种孜然的地块来说吧。他有一块是春种秋收的孜然地,还有一块是秋种次年春收的双季孜然地。
在春种秋收这块地里啊,就拿8月中旬到9月中旬这一个月来说,因为天气慢慢转凉,昼夜温差变大,有些品种的孜然到了后期,籽粒开始变得干瘪,稍微碰一下就可能掉粒。张大哥发现,像这种冷凉的天气里,普通品种的孜然掉粒情况比较严重,大概每天每株可能会有3 - 5粒掉落。而有些稍微耐寒一点的冷门孜然品种,像伊犁孜然,掉粒情况就稍微好点,每天每株大概掉1 - 2粒。
秋种次年春收的双季孜然地呢,从冬末到3月初这一个月,天气还很冷,张大哥发现,如果是用那种早熟品种,比如北疆小粒孜然,它在低温环境下,籽粒也容易脱落,15天左右,每株掉粒能有4 - 6粒。但要是换成那种晚熟的暖地品种,像云南小粒孜然,掉粒情况稍好,在同样的15天里,每株大概掉2 - 3粒。
像这种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差异还真不少。比如说西南地区的二茬孜然,和咱们北方这双季孜然就有点不一样。西南那地方啊,地形复杂,有山有水的。有位西南的网友分享说,他那二茬孜然,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采收,当地有一块梯田种的是当地小众品种,叫紫杆孜然,他发现紫杆孜然在后期采收时,和旁边普通品种对比,因为梯田土壤肥力不太一样,紫杆孜然掉粒少很多。
再说说采收后的加工。刚采收完的孜然,不能立马就堆一起,得摊开了晾晒。像在华北地区,像张大哥所在的村子,大家都是找个空旷的农场空地,铺上塑料布来晾晒。要是遇到连续3 - 5天的阴天,那可麻烦了,孜然容易发潮,还容易发霉。有一次,隔壁村的李大哥就因为没看准天气,孜然发了霉,一年的辛苦基本白费。
而且不同的孜然品种在加工的时候对湿度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那种西北耐旱品种,在湿度30% - 40%的环境下加工比较合适;而南方一些湿润地区的孜然品种,在湿度50% - 60%左右加工,品质能更好些。有广东的种植户提到,他们那土壤肥沃,种出来的孜然品质好,可就是湿度大,在加工的时候就得更注意通风,不然容易出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采收经验。有个老农户说,他采收孜然有个小窍门,早上采收完,先找个阴凉的地方摊着,别直接暴晒,等水分稍微散去一点再摊开晒。这方法虽简单,可真的挺实用。
咱们再说说双季的差别。在南方某个丘陵地区的双季孜然种植中,早季的孜然因为生长周期短,植株相对矮小。有位种植户说,早季孜然在采收时的损失率大概比晚季的高10% - 15%。晚季孜然生长时间长,植株壮实,掉粒情况会好一些。
那这些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差异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这和土壤、气候啥的关系太大了。
北方的土壤相对比较疏松、干燥,昼夜温差大。就拿山西的一个农场来说,那里的孜然在白天阳光充足,植株生长迅速,到了晚上温度骤降。这种温度差对孜然的生长有影响。而南方的土壤比较黏重,水分足。比如说福建有些地方的孜然地,土壤湿软,对于孜然的扎根要求就高些。有些孜然品种在这样的土壤里扎根浅,到了采收的时候就更容易掉粒。
再比如说种植的季节。在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暖快,孜然生长初期生长迅速。但到了生长后期,天气变热变干,土壤水分减少,这对孜然的生长不利。而在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全年几乎都可以种植孜然,不过不同季节种出来的孜然品质和掉粒情况也各有不同。
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种孜然在不同情况的表现,可这也只是个开头。像一些比较冷门的孜然品种,它们身上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那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当地有没有种植孜然呢?有没有发现一些关于孜然种植或者采收的独特小窍门呀?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