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东部的大平原上,大家不难注意到流经乌克兰南北的第聂伯河。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这条全长2285公里的东欧母亲河,在乌克兰境内显得特别宽。
这是因为从基辅到赫尔松的800公里中下游河段上,分布着6座大型水库,平均每133公里就有一座巨型水坝。
通过基辅确定河流位置,可以看到一路很多湖泊
这些人工湖泊的总库容超过430亿立方米,好多河段比长江还宽。当您乘船顺流而下,会看到水面开阔如海,时而收束成河。
东欧的母亲河
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瓦尔代丘陵,穿越白俄罗斯后,在乌克兰国土上奔流981公里,最终注入黑海。它是欧洲第三长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更是乌克兰的"国家动脉"。
全国80%的内河货运依赖这条水道,沿岸居住着全国65%的人口。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从基辅到入海口的落差仅99米,平缓的地形为建造连续水库提供了天然条件。
河流水量充沛,但是季节差异很大。年均径流量530亿立方米,但是春季融雪期占全年水量的60%,夏季常出现枯水。使得大规模的人工调节成为必然选择,水库群就像一组巨型水阀,将水流稳定泄下。
人工湖泊串的诞生历程
第聂伯河中下游的水库建设始于苏联时期。
1932年建成的第聂伯水电站(扎波罗热水库)拉开了改造大河序幕,这座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56万千瓦,混凝土坝体长达760米。
第聂伯和开发是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工程
二战后的重建热潮推动更多工程上马。1954年卡霍夫卡水库完工,1964年克列缅丘格水库蓄水,到1975年基辅水库建成,6座梯级水库串联成总长800公里的"河道水库链"。
这些水库的规模令人惊叹。最大的卡霍夫卡水库全长129公里,最宽处25公里,平均深度8米(最深处53米)库容182亿立方米,面积2155平方公里,年平均发电14.1亿度。面积相当于3个新加坡。
卡霍夫卡水库就在赫尔松上游,之前俄乌在此激烈冲突
克列缅丘格水库库容135亿立方米,堤坝高度43米,据说可抵御万年一遇洪水。基辅水库虽库容最小,也能装37亿立方米的水,还是首都的水源保障,日供水就200万立方米。
水库群将天然河道变成了"阶梯式运河",船舶通过船闸逐级升降,如同乘坐水上电梯。从基辅到赫尔松的航程中,货轮需要穿越6道船闸,每次升降高度相当于3层楼。
基辅上面比较宽的水域就是基辅水库,主要给这座城市供水供电
修建这么多水库的考虑
一是供电。苏联工业化战略催生了第聂伯河的水电开发。1930年代,乌克兰东部顿巴斯煤矿区需要大量电力,但煤炭运输成本高昂。第聂伯水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34亿度,足够供应整个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工业区。
到1980年代,梯级电站总装机达560万千瓦,占乌克兰电力供应的25%。即便今天,这些水电站仍提供全国10%的电力。
二是通航。天然的第聂伯河存在30多处急流浅滩,货船通航能力不足500吨。水库群将航道水深从1.2米提升至3.6米,3000吨级货轮可直达黑海。
复杂的水道甚至能通过波兰到达波罗的海
六个水库提升了河流通航能力,
如今这条"水上高速公路"年货运量超1500万吨,乌方90%的粮食出口通过此河运输。
三是农业灌溉。乌克兰南部素有"欧洲粮仓"之称,但年降水量不高。卡霍夫卡水库建成后,通过北克里米亚运河和南乌克兰运河,每年输送70亿立方米水灌溉250万公顷农田。这片仅占国土面积4%的灌区,生产出全国35%的小麦和60%的向日葵。
绿色的是已种植的区域
四是防洪。1969年春季洪水期间,基辅水库拦蓄了120亿立方米洪水,使下游洪峰流量从2.3万立方米/秒降至安全值1.2万立方米/秒。水库群的调洪能力相当于在河道旁建造了20个西湖的临时蓄洪区。
这条河天生就适合建水库
第聂伯河中下游穿越乌克兰地盾时,河谷宽度达8-15公里,两岸是高出河面50-80米的台地,为建造水库提供了天然库盆。而且基底岩层为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能够承受百米高坝蓄水的压力。
河盆范围特别大
河流比降(每公里落差)仅0.12米,是莱茵河的1/20,这种平缓坡度使得水库蓄水后不会过度淹没上游。以卡霍夫卡水库为例,其回水长度230公里,但水位抬升仅15米,淹没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
这些水库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1956年克列缅丘格水库建设时,10万工人用扁担箩筐运送了1200万立方米土石,1975年基辅水库蓄水前,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150处古代遗址,包括9世纪的斯拉夫村落。
老一辈人至今记得,1961年第聂伯罗水电站首次输电时,方圆百里的村民聚集在电灯下欢呼的场景。
感谢观看!欢迎浏览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