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视野中“消失”的过去一周时间里,小米创始人雷军于4月8日现身北京小米总部,被拍到亲自送别重要客人。
但与往日神采奕奕的形象相比,这次露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视频中的雷军显得有些消瘦,面容也有些憔悴,这一状态变化与近期小米SU7致命交通事故引发的网络舆论密切相关。
在致命事故与舆论风暴下,小米汽车遭受了成立以来的至暗时刻。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造成三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
据小米官方后续披露,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系统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工驾驶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最终车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碰撞前系统最后记录的时速约为97km/h,事故后车辆起火燃烧,造成三名年轻女性乘员不幸遇难。
事故车辆上三名花季少女的悲剧命运,触发了社会对新兴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集体质疑,将刚交付不久的小米SU7推至舆论漩涡中心。
这场事故,不仅将刚起步的小米汽车推向了风口浪尖,也让一向活跃于社交媒体的雷军陷入长达十余天的沉默。
值得一提的是,在事故前一周,雷军还保持着异常忙碌的行程。
3月22日会见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和高通公司总裁安蒙;24日"闪现"母校武汉大学出席雷军班主题班会;25日又现身博鳌亚洲论坛。
事故前这种高强度工作节奏,与事故后雷军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凸显了突发事件对企业领导者造成的巨大冲击。
雷军选择沉默与发声,是企业家在舆论风暴下的两难抉择。
在3月31日之后,雷军仅发布了两条微博,一条是对事故的承诺,另一条是对未来的期许。
他写道: 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
雷军还强调:“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这一表态,展现了雷军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担当,也揭示了科技企业家面临事故危机时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需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调查程序、避免干扰司法公正。
但在这次发声后,雷军再次进入静默期。
直到4月6日恰逢小米成立15周年,雷军仅发布了一条简短微博:“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这条看似平常的周年庆文案,在事故阴影下显得格外克制,与往年雷军热情洋溢的周年感言形成反差,小米众高管虽齐发微博庆贺,但都避谈汽车业务,整体氛围谨慎而低调。
现在雷军终于在事故舆论风暴发生后首次现身了,但雷军和小米都尚未就事故调查进展发表进一步评论,事故调查结果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从长远看,这次危机可能是小米汽车业务走向成熟的必经考验。
很显然,只要有汽车在路上跑,事故就必然会发生,因为汽车事故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但事故生还率却是一家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上,可以进行优化改善的地方。
相信在此次事故后,小米一定会进一步加大在主动安全技术、电池防护系统和紧急救援机制上的投入。
我认为,小米汽车这次所遭遇的事件,并非小米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根本问题其实就在于智能技术大规模普及下的合理使用与风险规避。
当智能技术日益深入消费者的出行生活,企业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冗余?如何在满足资本市场期待的同时坚守产品伦理?又该如何构建透明、负责的危机响应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被行业重视。
相信接下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小米SU7事故的技术细节将逐渐明朗,但无论如何,三位年轻生命的逝去已经为整个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对雷军和小米而言,能否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产品升级和体系完善的契机,将决定小米在“人车家生态”战略上的最终高度。
在这层意义上,雷军略显憔悴面容背后,或许是过去一周的思考与行动所致,这种反思要比任何光鲜的发布会都更能定义小米的未来!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靓青娜美
什么破车啊,连个萝卜快跑都不如!快该去哪里去哪吧
小鱼儿
电车绝不能买,无沦什么品牌
曰妮佬慕 回复 04-10 20:24
我的感觉是:还是不开车为妙
靓青娜美
感觉小米现在越来越不亲民了,做的东西越来越离谱了!
勤学好忘2 回复 04-10 23:59
这就是没事给自已找事,制小米手机不香吗,非要造车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