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阴谋正在上演,华为腹背受敌;任正非:华为成为舆论中心

树科技 2020-11-22 22:57:40

上周,荣耀这个“亲儿子”被出售,从华为的声明上不难看出,其中的心酸与无奈。

原因简单,也没必要藏着掖着,华为储存的芯片已不足供应两个品牌的生产链,甚至华为自身供应都有点困难。这个不用藏,咱们有多少芯片,大洋彼岸比我们更清楚。

因为喜欢看华为新闻的原因,所以无论手机打开哪一个APP浏览器,推送的全是华为的消息,其中很多消息“让人振奋”。

“反击来了”;

“他们后悔了”;

“任正非出招了”。

而真正的走向却一直不明确且令人感到迷茫,华为内部员工也有不少人收到猎头的联系,有人在坚持,也有人在彷徨,甚至有人已经离开了......

这场“战役”全世界都在盯着,他们目的也很简单,能整死华为最好,不能也要把她压缩到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

不少自媒体的吹嘘,让不知情的我们,以为华为无敌。但是几轮下来,我们发现她也很脆弱,虽然还没有脆弱到倒下,但是也不得不做出“断臂自救”,那个老汉承受了太多。

虽然出售荣耀能在短期内让华为喘上一口气,但不得不承认,正面战场上华为开始采取迂回政策了,在非5G芯片业务上拓展。

有人说,他们害怕华为的5G。

这个我不否认,但是几轮下来以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他们的目的,以及打击策略。

他们最终的杀招,三板斧已出:

1、让谷歌把系统收了,华为手机海外市场全线崩溃。

2、渲染“安全”问题,“走亲访友”围剿华为海外5G业务。

3、第三招,也是我所看到最残酷的一招。彻底断供华为,让华为无芯可用,且在舆论上造势,让华为“腹背受敌”。

我为什么说腹背受敌,其实很简单。大家可以看看现在关于华为的文章底下的评论区,甚至一些专业的APP上的留言。

再给大家看一个,如果唾沫能搞死一个人、一家公司,估计不用海对面出手,华为估计已经败了。

这是一个在职的华为员工截图,他在9月15日后,曾经接到过猎头的邀请,但是选择留了下来。他说,华为海思现在还能开的起工资,自己心里也有点情怀在,不会离开华为。

但当他看到网上、自己经常登录的软件,看到上面的评论,只有一种感受:腹背受敌。

他无奈的说出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还是关于华为的。

2002年,华为进入北美市场,虽然成交量不大,但是发展的速度却让引起了美国本土企业思科的不满。

一次次交手,思科总是处于下风。

这让约翰·钱伯斯(思科总裁)有点不淡定,还专门在内部成立了“BEAT华为”(打击华为)工作小组,在内网上设立专门主页,供其全球员工讨论如何打击华为。

记住这个全球,很关键,一场精心策划、布局完美的专利+舆论战开始了。

2003年1月22日,思科向位于美国德州东部的马歇尔镇联邦法院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在长达77页的起诉书中,指控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诉讼的所有领域。

思科对外界宣称,这是思科成立17年来的首次主动诉讼。

2003年,有几人了解华为,有几人支持华为,又有几人懂华为!

那一年,在思科舆论攻势下,美国人认为华为没有核心技术,而在媒体的渲染下,咱们中国老百姓也开始质疑这次侵权事件。

市场上各类新闻满天飞,华为在媒体前的低调,让华为彻底被动。而如今华为再一次陷入舆论的漩涡。

任正非接受西方采访时说:

全世界都知道华为,现在全世界的舆论中心“华为、华为”。

受“断供”影响,荣耀整体出售,一些产品计划搁浅。员工、供应链、渠道商等作为利益共同体,所承受的压力将急剧增加。此刻,我们才认识到原来她真的并非无敌,那个老头再一次想要“活下去”。

听老教授说,互联网时代,中国确实出了不少厉害的企业家,他们有想法、有魄力,但却始终离不开“流量、利润、模式、赛道、玩法、上市”,已经很难看到我们所谓的理想、责任感,玩的是一种模式,讲的永远是故事,最终完成小部分人的财务自由。任正非则与之不同,他的胸怀、格局、智慧、眼光,之清醒、之朴实、之坚定,是我们所有企业家应该学习的。

而如今他很被动,这种被动不仅来自于海对面,还有“身边”。

如果你是任正非,你该怎么做?第一轮,就放弃的又有几人?

-End-

0 阅读:30
树科技

树科技

解析最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