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感动中国"真的把我整不会了。
张雨霏、牛犇这些大咖上榜就算了,连网红都能入选?这是要把"感动"玩成流量密码吗?
"十个人没一个感动我!" "这哪里是感动中国,简直是感动央视。" "现在的感动,都是明星效应?"
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而这一次的争议,恰恰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困境。
在这个全民娱乐至死的年代,连"感动"这个词都快变成了一个营销噱头。
真正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反而被流量明星的光环淹没了。
记得去年我在医院住院的时候,遇到一位护士长。她已经在急诊室工作了20年 ,每天面对的都是生离死别。
熬夜值班是家常便饭,节假日更是轮不上休息。但她从不抱怨,只说这份工作让她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才是真正的感动。不是吗?
但这样的故事,现在却越来越难被看见。
央视这次的评选标准着实让人看不懂。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发发正能量视频的网红也能入选,这不就等于变相鼓励了流量至上吗?
要知道,真正的感动从来不需要靠几百万的点赞量来证明。
看看历年的"感动中国"获奖者名单就知道,那些真正让人动容的故事,都来自最普通的岗位:
乡村教师,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社区医生,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健康。
环卫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为城市默默付出。
这些人的故事或许不够轰轰烈烈,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是真正的"感动中国"。
现在的评选结果,让人不禁怀疑:是我们对"感动"的标准变了,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悄然转向?
有网友说得对:**"感动不是用来制造流量的,而是用来传递价值的。"**
当"感动中国"开始追逐明星效应、迎合市场需求的时候,它就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轨道。
这种偏离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缩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情实感正在被娱乐至死的氛围吞噬。我们越来越容易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吸引,而忽视了那些真实存在的感动。
今年的"感动中国"评选结果引发争议,或许是一个警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感动的事。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值得歌颂,也不是所有的流量都代表价值。真正的感动,应该来自那些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普通人。
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它的选择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如果连"感动中国"这样的品牌都开始向流量低头,那些真正默默奉献的人,又该如何获得应有的认可?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来源:《央视感动中国出炉,惨遭网友集体不买账:十个人没一个感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