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曹操只拥有鄄城(现在山东省菏泽市下辖的鄄城县)和东郡的范(现在山东范县东南)、东阿(现在山东阳谷东北)等三个地方,是汉末的一个小军阀。到公元208年,曹操已平定中国北方,成为东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怎样一枝独秀,快速发展起来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的政治方向明,挟天子以令诸侯,各个击破,先统一北方,再统一全国。
公元195年,因李傕、郭汜两军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曹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赶紧迎接汉献帝,汉献帝先后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司空,曹操手握大权,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是逐鹿中原。他讨伐李傕,夷其三族;东征徐州,处死吕布;攻打河内,击破眭固;截击袁术,致其身亡。
二是官渡之战。解白马之围,关羽斩首颜良;用假败之计,乱军斩杀文丑;偷袭乌巢,烧了袁绍粮草,斩杀大将淳于琼。从而赢得了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后袁绍病死,曹操又攻灭袁谭,破乌桓斩蹋顿,用计迫使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
三是赤壁之战。南征刘表,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后,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战赤壁,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到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这次曹操大败,元气大伤,撤回北方后,全国渐渐形成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主的三大鼎足势力。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的军事素养高,能准确分析敌情,知己知彼,先攻破劲敌,再消灭其它。
一是在确定先打袁绍还是先打刘备上,曹操敏锐地分析了刘备和袁绍二人的不同,并果断地决定先打刘备,后攻袁绍。如果当时曹操先打袁绍,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刘备当时也在快速地发展,当曹操和袁绍打消耗战的时候,刘备就会强大起来,与袁绍形成对曹操的夹击之势,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了。
二是在偷袭乌巢的用兵上,对于袁绍的谋士许攸献计偷袭乌巢袁绍粮草的问题,其实曹操也是没有办法而为之的,毕竟许攸是袁绍老部下,能不能听,曹操果断地决定偷袭。那么派多少兵呢?曹操自幼学兵书,谋略自然在袁绍之上,自己带少量的兵马偷袭,随机应变。精锐人马留守大营以防不测。不出曹操所料,袁绍派兵攻打大营,曹操既烧了袁绍的粮草,又确保了大营的平安无事。
三是在攻打公孙康的问题上,大家都觉得袁尚、袁熙逃到了公孙康处,公孙康明知道二袁是曹操要缉拿的人,他还公然窝藏,曹操一定会攻打公孙康,可曹操偏偏不去攻打,结果公孙康将二袁斩首送于曹操,原因是什么?用曹操自己的话说,攻打公孙康,他们就会联手抗击,取得胜利就不是短期的事情。不攻打公孙康,时间长了,公孙康为自保,就会偏向曹操一方。如此看来,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军事能力。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的能知人善任,招纳了一批能人,胸襟博大,自己有谋略,还善于纳谏。
一是曹操能广揽人才,他本来就有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众多文臣武将;攻打吕布时,又收降了魏续、宋宪、张辽、臧霸、孙观;官渡之战时,又收降了许攸、张郃、高览;期间,黑山军首领张燕又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了曹操。
二是曹操善于纳谏,对部下的谏言,在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时,他就会言听计从。曹操曾经吃了败仗,手下地盘和兵马都非常有限,这时候袁绍想把他招揽为自己的手下,曹操本打算投靠曹操,但谋士程昱极力劝阻,曹操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三是曹操为人胸襟博大,他与张绣曾经打过好几次仗,张绣还投降过曹操,后张绣又反叛了曹操,反叛时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均战死。当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时,曹操没有报复,反而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如此的度量,曹操怎能不成大器?
就这样,曹操从一个地方军阀逐步发展成为大汉丞相,统一北方,成为全国三大军事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为三国的鼎立、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