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一位20岁大学生来到派出所,准备更换二代身份证。
然而警方看到他名字的时候,却要求他改个名字才能办理新证件。
男子对此表示十分委屈,自己的名字用了二十年都没事,凭什么现在要强制更改!
一气之下,他将派出所告上了法庭。
事情最终是如何处理的?男子的名字有何奇特呢?
特别的名字
1986年7月18日,赵家喜添贵子,小家伙的啼哭声让全家人乐开了花。
孩子的爸爸赵志荣是个有故事的人。年轻时下乡当知青,虽然没能学好洋文,却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儿子比自己强,因此对于儿子的名字,他也有新想法。
咱们给娃儿起个洋气点的名儿怎么样?赵志荣提议道。
奶奶一听,眉头微皱:洋气?那得多不像话啊!
赵志荣连忙解释:您听我说完。我琢磨着,咱们国家不是叫China嘛,就用那个C当名字,多有意思!既洋气,又爱国。
奶奶听罢,眼睛一亮:哎呀,这个主意不错!C长得像半个圆,多吉利啊!
就这样,小赵C的名字定了下来。妈妈也觉得与众不同,美滋滋地给娃儿上了户口。
小赵C长大后,这个特别的名字成了他的标志。
上学时,老师总是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觉得新鲜,纷纷和他交朋友。
起初,赵C还有点不自在,觉得自己像个怪胎。可慢慢地,他发现这名字还真有点神奇。
英语课上,他总是格外专注,每次英语比赛,他都兴致勃勃地参加,还总能拿奖。
别人都夸赵C人如其名,为自己的名字做代言。赵C总是笑着回应:可能是我对得起这个名字吧。
随着年龄增长,赵C越发喜欢上了自己的名字。
从出生证到学生证,再到各种奖状,处处都有这个独一无二的赵C。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符号,记录着他的成长,也承载着父母的期望。
每当别人好奇他的名字时,赵C总是会这样解释。
身份证风波
时光飞逝,转眼间赵C已经二十岁了。
2006年的夏天,他兴冲冲地跑到派出所,准备换领新版身份证。
心里美滋滋地想着终于可以有个像模像样的证件了。
可谁知,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麻烦。工作人员皱着眉头告诉他,新系统不支持输入英文字母,他的名字无法录入,建议他改名。
赵C顿时傻眼了。改名?这可是他用了二十年的名字啊!
从小到大,这个独特的名字给他带来了多少快乐和自信,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不行,我不改!赵C态度坚决。
就这样,赵C开始了漫长的保卫战。他跑遍了派出所的每个窗口,试图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
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系统不支持,没办法。
不甘心的赵C开始翻阅各种法律法规。他发现,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名字不能用字母。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惜,这个建议还是被否决了。
眼看着同学们都换好了新证件,赵C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2007年夏天,他决定向市公安局提交申请,希望能得到更高层的支持。
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市局的意见和派出所一样,坚持要他改名。
2008年新年伊始,赵C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起诉公安局!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有人不解地问,不就是个名字吗,至于闹到法庭上去?
赵C坚定地回答,这不仅仅是个名字,这关乎他的权利。
6月6日,法院作出了判决——支持赵C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赵C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可好景不长,公安局很快提出上诉。
2009年2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双方再次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整整三个小时,赵C据理力争,誓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引发社会思考
赵C的故事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议。
有人支持赵C坚持自己的权利,也有人认为他小题大做。
这哪是小题大做啊!一位法律专家在电视节目中激动地说,这关乎每个公民的姓名权!
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南京有个叫周E的小伙子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湖北还有个周D也在为自己的名字奔波。
这些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公民姓名权与行政管理之间矛盾的思考。
就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2009年2月26日,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赵C和公安部门达成了和解!
原来,经过反复协商,赵C同意将名字改为规范汉字。
作为交换,公安部门承诺协助他办理相关手续,还给予了一定补偿。
法院也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人口信息系统,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
这个结果虽然不是完美的,但给了所有人一个深思的机会。
人们开始反思:起名字时到底该考虑哪些因素?行政管理和个人自由该如何平衡?我们的身份信息系统是否需要与时俱进?
一位社会学家感慨道:赵C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律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了每个人的权利有多么珍贵。
这场历时三年的名字保卫战,最终以和解告终。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结语
看完赵C的故事,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番感慨。这场关于一个字母的战役,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场风波暴露出我们的行政系统还有待完善。在信息化时代,系统应该更加灵活,以适应社会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