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玻璃温室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但单产仅为荷兰的15%,这一差距主要源于技术、管理及产业链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差异。

1.环境控制技术的精细化差距
♦光照与透光率管理
虽然荷兰的冬季光照资源较弱,但是荷兰针对本国光照资源弱点,特别重视设施内光环境调控技术研究,温室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并每年清洁玻璃8-10次,确保光照最大化,还通过无外遮阳设计和智能补光系统弥补冬季光照不足;而中国部分温室因材料老化、清洁频率低,透光率普遍不足,而中国北方依赖风机水帘降温,夏季能耗高且影响光照条件。
♦温湿度与通风系统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室通过天窗开闭、循环风机和遮阳幕布实现精准温湿度调控,且采用热水管道加热(兼作轨道),能源利用率高。中国温室因气候冬冷夏热,需额外加温或降温设备,能耗成本增加,且设备集成度低,环境稳定性不足。
♦CO₂浓度管理
荷兰通过热电联产系统补充CO₂至900μmol/mol,增产30%以上;中国温室CO₂常处于亏缺状态,且缺乏规模化补充系统,仅少数高端温室应用该技术。

2.栽培模式与品种选择的差异
♦长季节栽培技术
荷兰番茄采用全年生产模式(年周期48周),定植后采收40-42穗果;中国因气候限制,北方年周期仅6-8个月,采收25-27穗果,生产时间缩短近3个月,直接影响产量。
♦品种与育苗专业化
荷兰选用无限生长型番茄品种,由专业育苗公司提供岩棉/椰糠基质培育的优质种苗,确保植株持续生长;中国多采用短季节品种,且育苗标准化程度低,导致植株生长潜力受限。

3.无土栽培与资源利用效率
♦基质与水肥管理
荷兰全面采用岩棉或椰糠无土栽培,结合封闭式水肥循环系统,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中国部分温室仍依赖土壤种植,易受病虫害和土壤污染影响,水肥浪费严重。
♦能耗与环保措施
荷兰通过热电联产回收能源,并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碳排放降低50%-60%);中国温室能耗成本占比高,且环保技术普及率低,如2024年荷兰节能补贴政策覆盖40%的温室改造,而中国类似的尚处试点阶段。

4.产业链与规模化生产的不足
♦产业集群效应
荷兰韦斯特兰等地区形成集中化温室集群(单区超2000公顷),配套冷链物流和科研机构,实现全产业链协同;中国温室分布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如山东、河北等主产区仍以中小型温室为主。
♦技术装备与人才短板
荷兰温室设备国产化率高,且拥有成熟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国高端温室设备依赖进口,智能环控设备普及率不足50%,同时缺乏高技能农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