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这场PBL研学的孩子,都想要改变世界!

成都儿童团 2024-05-24 19:10:31

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除了呼吁大家采用公共交通出行,还有别的办法吗?

如果机器人可以完成房子的建造,那人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由于想象力、操作性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设计受限,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人工设计的极限吗?

作为创新者,我们如何去确定我们应该创造什么东西呢?

上周,天府新区华中附小、香山中学、华阳中学的学生们开启了春季学期的研学。他们此次研学的目的地之一是上海。与传统的研学开营不同,在此次PBL之旅的开营仪式上,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串一个的知名景点,也不是欢快的热身活动,而是同济导师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不断突破他们思维边界的新颖问题。

这些问题听上去似乎远超他们的年龄认知,但这群横跨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个个都极为专注地聆听着。“中小学生也可以改变世界啊!”开营导师的话让学生们跃跃欲试。

事实上,这样的开营,既轻松又紧张。

上午9点,学生们抵达了研学工坊。桌上摆放着各种糕点、饮料,供学生们自由享用。

人手一杯饮料,学生们可以在工坊内自由参观,也可以跟着导师的指引对实验空间和设备进行了解。“这边是切割机。常见的实验室切割需要,这里基本都能满足。那边是媒体实验室,我们会在那里进行作品展示和路演。”

紧接着,学生们聚集到了媒体实验室,开营仪式正式开始。开营的第一个讲座是关于“创新方法论”,从交通拥堵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向同学们抛出一个又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我们是需要增加更多的停车位还是提高停车的效能?机动车一味的减少就能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提高机动车的使用效率?那么人对于交通的使用需求是否可以减少呢?

从交通问题再延展到我们的都市生活其它方面,都市农场未来有存在的必要吗?未来5G技术还可以给我们的社区带来哪些改变?未来社区中还有什么是可以“共享”的?

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现场没有一丝杂音。

随后,三个课题导师依次登台,以生动地演示和丰富的案例向学生们进行三个课题的开题,并发布了任务。学生们按照兴趣意愿进入到了三位导师的项目组,智慧织物、参数化家具、智能建造三大课题任务正式启动。

◇ 选择智能建造课题的学生们年龄相对大一些,他们需要为一座村庄设计一个亭子。

◇ 智慧织物课题组的学生们则会去尝试设计自己人生中第一款智慧衣物。

◇ 参数化家具课题组的学生们大多为小学生,他们的任务是以参数化设计一款台灯和一张凳子。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课题任务?

实验室创新转化负责人表示,PBL中,“P”不仅代表项目,还应该有Problem问题导入的意思。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问题的设置,设计的思维,都应该从生活中建立。

因此在课题选择上,有意让同学们分别从“三个尺度”主动去观察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第一个尺度是10厘米,学生们可以关注一些贴身的物件,比如衣物;第二个尺度是1米,比如桌子、凳子就是1米左右的物件;第三个尺度是10米,一些小的房屋搭建、装置属于这个范畴。这“三个小尺度”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共情。

进入三个课题组的学生们迅速寻找着适合的状态。

没有传统课堂的热烈氛围,也没有传统课堂老师们不断通过发积分、发小红花去激励学生,在这里,课题组的老师们不断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设计工作只有两步,你们知道是哪两步吗?”

“虽然三角形更具稳定性,但加入四边形的好处是什么呢?”

“如果要为残障人士做设计,你们会用‘同情’的眼光还是‘共情’的眼光去做设计呢?这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不强求每个学生马上作答,也不强求回应的学生的答案都是对的,没有刻以放慢的语速,也没有刻意将语言表达低龄化,老师们按照平等、沟通、自然的口吻进行内容推进,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带入其中,主动思考并享受思考后的碰撞过程。与传统课堂相比,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更佳。

在这样的PBL学习中,如果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无法实施,这怎么办?

实验室创新转化负责人表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试错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们的方案能够落地,那固然很好,但如果行不通,这也是一种收获,至少它帮助我们看到了一条走不通的路径,我们下次可以避开它。

实验室创新转化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创新的核心不是“必须成功”,而恰恰是让人有“试错的勇气和习惯”以及“从暂时的不成功中快速总结经验的能力”,“对于成功率的过分追求反而会扼杀创新精神,因为人们会为了成功率而开始追求保守”,相反,我们追求的不应是“成功率”,而应是“迭代速率和纠错效率”。

基于真实的问题去设计解决路径,最后的解决方案应该能够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在此次研学之旅几天的日程中,学生们完成的作品将有机会被转化并接受市场的检验。

例如在参数化家具的课题小组中,学生们完成了一盏台灯的设计和制作,将会通过实验室后续的创新转化机制进行优化、小批量量产、面市。换句话说,这次PBL研学并不是以学生们完成了研学作品而结束,这不过是又一次学习和探索的新起点。

在此次研学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评价体系,课程的每个阶段,从项目启动、观点产生直到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都会为学生打分,有个别环节是学生互评。其中,有一项评价指标为“经商素养”。

对此,实验室创新转化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评价指标,但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我们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意识,即直面“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而不是“考试或者大赛”,要让你的用户满意,而不仅仅是让你的老师或评委满意。我们鼓励富有创意的想法,并且鼓励学生们将它变为产品。

但是,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市场的供需是否有调研和思考,做出来的东西能否影响或改变日常生活,是否有合理的推广计划等等,这些都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最终取得成功。

搜索“PBL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你会得到这样的定义:

PBL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通过PBL学生们主动的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因为这样的特性,在现实场景中,PBL(项目式学习)往往跟青少年研学活动结合在一起。

不过,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PBL研学”:学生们跟着艺术家逛美术馆,逛完之后,孩子们被要求创作一幅画或是做一份手工。

学生们带着任务参加活动,但任务完成的过程完全是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模仿,最后出来一份作品。

又或者是学生们的确在研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份作品,但最后作品带回了家或是仅仅被摆在了一个展示架上。

此次PBL研学是FILE未来教育创新实验室的一次创新实践,是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同济大学Jarmo 教授“SaaS”理论(School as a Service,作为服务的学校,一种未来教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延展探索。

Jarmo教授凭借“SaaS”这一概念从350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欧洲质量创新奖”。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验室团队基于设计思维和创新理论提出了PBL3.0的框架,即“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商业化思维”。

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年龄的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分工协作。

他们从自我认知、团队需要的角度,进行了人员职责的划分,以发挥每个人的所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去优化和修正自己的想法,去找到设计、研发的意义,去真正服务身边的人,去服务真实的生活需求。

智慧织物课题组的刘同学告诉我,过去他感兴趣的是中医药方向,这一次加入了智慧织物组,他发现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领域,未来他也有意愿进一步去了解和研究可穿戴设备。

事实上,不管是PBL项目式学习或是其他教学方式,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从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发,这个根基不变,那么好奇心、探索欲、协作精神、思辨力等等都是这个根基上将会长出的花朵。

文丨团长 排版丨阿乔

[END]

0 阅读:5

成都儿童团

简介:成都商报出品,集结教育、旅游资源,打造亲子游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