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曾六下江南,相传在某次出巡时,乾隆坐在路边吃瓜,连声夸赞瓜甜,可等他吃完西瓜,走出百米后,忽然下令说“处死瓜农”,这是什么原因呢?
乾隆南巡图局部
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乾隆六下江南也不尽然都是为了享受,他到江南是有正事的,比如“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阅兵祭陵”,这些都是乾隆希望通过的南巡实现的目标。而他本人在《御制南巡记》中也说:
“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可见对于乾隆而言,南巡是他生平功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乾隆南巡图局部
经由六次南巡,乾隆对江南地区的形势了解得异常透彻。这对于乾隆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在美国华裔学者张勉治所著的《马背上的朝廷》一书中,却提出乾隆数次下江南,有着更加复杂的考量。第一个考量是为了宣扬武力,因为在南巡扈从左右的官员中,基本上全部都是满人和蒙古人。
乾隆南巡图局部
且乾隆一路上也基本都是住行军帐篷,骑马前行、演练箭术等更是常规操作。这说明乾隆非常认可“创业之君无不以马上得之”这一观点,为了更好地治理整个国家,向江南精英和内亚归附者展示朝廷的武力非常很有必要。张勉治指出:
“他们(江南精英和内亚归附者)只是一个幅员更为辽阔、多民族帝国的一部分,这一帝国不是任一特定疆域所构成,而是由一个移动满洲朝廷的军事力量和美德所建立。”
乾隆南巡图局部
第二个考量是为了更好的拉拢汉人精英,加强清廷统治。乾隆在重视满蒙的同时,也不忘拉拢江南汉人精英。
从乾隆六下江南的所作所为来看,乾隆一直在试图通过“给两淮盐商发放荣衔、增发盐引”的手段,让商人更加信服自己,同时换取足够的经费将南巡继续下去。
此外乾隆还频繁资助书院、创作汉诗,给汉人营造一种乾隆非常重视他们的氛围,以让他们更加服从清廷的统治。
乾隆南巡图局部
南巡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乾隆为了遮掩自己的实际意图,以“观民察吏”等借口出巡,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实际做到体察民情,这从乾隆在南巡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上就足以看出。
当时乾隆装扮成一个富家公子,步行外出。走到半路时,炎热的天气让乾隆口渴难耐,于是他让人去找找附近有没有人家,讨点水来解渴。这人家没有发现,侍卫倒是发现了一块瓜田。乾隆跟随侍卫行至瓜田,准备买几个西瓜。
乾隆微服私访到瓜田处
不过他们来的不巧,瓜农在瓜田旁的棚子中睡着了。乾隆想着自己既然要“体察民情”,那肯定要站在百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瓜农白天睡觉肯定是因为疲惫,自己打扰人家睡觉很唐突,于是便带着侍卫在一旁休息,等待瓜农睡醒。等了很久,瓜农终于悠悠转醒,侍卫赶忙上前,表示想买几个西瓜吃。但得到的答案却是“这瓜不卖”。还不等乾隆生气,瓜农又说:
“我送给你们吃就是了。”
影视剧中的瓜农
瓜农显然是个种瓜的好手,他挑选的几个西瓜又大又甜,乾隆一边享用清甜的西瓜,一边和老瓜农聊天,连声夸赞瓜甜。但瓜农注意到乾隆吃西瓜时,总是从边上开始吃,于是他对乾隆说:
“你吃瓜的方式不对。”
乾隆笑了笑,反驳说:
“老先生,是你的方法不对,我这个吃法,每吃一口,剩下的可都是最好的西瓜。”
乾隆皇帝画像
瓜农听后摇了摇头:
“西瓜最好吃的确实是中间部分,两边虽然汁水多,但是不够甜。想要品尝最好吃的西瓜,一定要从中间吃,因为每咬一口,汁水都会向两边分散,于是每一口都是甜的。”
顿了顿,瓜农继续说:
“不但如此,这样吃的话,就算吃不下了,因为瓜皮附近不太甜,就算丢掉也不会浪费。”
古代瓜农有关的绘画作品
看乾隆若有所思,瓜农感慨不已:
“这吃瓜就像是老百姓过日子,既有甜又有苦,有些人是单纯地麻木地过苦日子,但也有人会想方设法的让日子‘甜’起来。”
乾隆和瓜农越来越高兴,两人从民间聊到官场,从历史聊到时局,老农的言语都很切中要害。这就让乾隆兴起了“爱才”之心。可惜老农都不为所动,言明自己不愿生活在尔虞我诈中,最后乾隆只能有些失望地离开。
乾隆皇帝晚年时的画像
但走出百米后,乾隆忽然停下脚步,让侍卫赶紧折回去,杀死老瓜农。只不过侍卫并未在瓜田及附近找到老瓜农的踪影,只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平淡是福”。侍卫确定已经无法找到老瓜农后,将纸条带了回去,也算是对乾隆有一个交代。
乾隆想法转变的原因乾隆在短时间内发生思想转变,如果从乾隆南巡的两点深层面考量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老瓜农无疑算是江南精英,并且是非常厉害、有出色才学的那种,否则他也做不到和乾隆侃侃而谈,得到乾隆的赏识。
影视剧中的老瓜农
乾隆南巡的考量二就是为了笼络江南精英,让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安定中,避免这里有人生出反抗朝廷的想法。
但在与瓜农聊天过程中,乾隆许诺了各种各样的好处,都没有让老瓜农心动,这让乾隆开始思考,自己南巡笼络江南精英真的成功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不然老瓜农何至于百般推辞,丝毫不愿意入朝为官。
所以乾隆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这样的人才精英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么他也不需要活着了,否则变成潜在的危险就不好了。
乾隆皇帝画像
再联想一下后来由江南士人徐述燮《一柱楼诗》引发的文字狱,很显然乾隆对江南士人无比警惕。且徐述燮一案还牵连到了乾隆一直很宠信的老臣沈德潜,沈德潜是汉族人,祖籍在江苏。
这就说明,乾隆认为汉人精英仍然对满洲统治很不满,于是写诗非议朝廷。最后沈德潜被罢祠夺官,而徐述燮等只要和《一柱楼诗》沾边的人,均被抄家或处以极刑。
由此及彼,乾隆之所以会对老瓜农起杀心,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臣服于自己和清廷。
沈德潜画像
张勉治表示,徐述燮一案结束后,
“乾隆为了进一步向江南士人灌输‘民族-王朝’观念,在1780年代,带着一众皇子,又两度亲临江南。”
不过南巡的开支和代价也非常大,故此乾隆晚年在谈及南巡时,又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