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逝后,毛岸青和邵华给叶剑英写信:父亲对伯伯是很尊敬的

PuPu噗噗 2025-04-21 15:46:13

叶剑英大将军是我党非常出色的革命斗士、政治领袖和军事奇才。他是新中国的创立者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关键领导者。叶剑英威望极高,一辈子始终把党和人民的福祉看得最重,为此他倾尽心血,奋斗不息,赢得了无数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说起来叶剑英这一辈子,每次革命到了紧要关头,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用他那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坚决保护革命的利益,给党和人民的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曾这样赞扬他:“叶剑英就像古代的诸葛亮,一辈子都小心谨慎,碰到大事儿从不犯迷糊。”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记载,毛主席在1962年9月24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说了这么两句话。他是这么说的:“叶剑英同志写了篇文章,挺有深度的,关键时候头脑清醒。我给你两句话,‘诸葛亮一辈子小心谨慎,吕端处理大事不含糊’。诸葛亮嘛,大家都知道,就是三国时候的那个智者。吕端呢,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的是他在处理大事上从不犯迷糊。”

周总理借用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大风显英雄草,乱世辨真心臣”,来对叶剑英表示赞赏。不光是周总理,连毛主席也对叶剑英赞不绝口,这足以说明他在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个大诗人,一辈子都对诗词情有独钟。

叶剑英同样如此。还有呢,陈毅大将军也爱写诗,新中国成立后,他好几次把自己的诗拿给毛主席,请毛主席帮忙改改,这样一来二去,就留下了不少关于诗的有趣故事。1965年7月份,毛主席在给陈毅的回信里提到:

你让我改诗,但我真的不行,因为五言律诗我压根儿没学过,也没发表过一首。你的诗作,气势恢宏。就是字面上(格式上)感觉跟律诗不太对得上。律诗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那就不叫律诗了。我看咱俩在这方面,都还是门外汉。我虽然偶尔写过几首七律,但没有一首是自己觉得满意的。就像你擅长写自由诗一样,我稍微懂点儿词的长短句。剑英七律写得好,董老五律在行,你要想学律诗,可以找他们请教。我帮你改过一首,但挺不满意的,剩下的就不改了。

这封信透露出,毛主席对叶剑英写的诗相当看好。说真的,在十大元帅里头,叶剑英写诗的本事真的挺强,他这辈子创作了不少好诗。要说叶剑英最有名的两首诗,那就是《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有感》和《七律·远望》,特别是1965年10月写的那首《七律·远望》,毛主席特别喜欢。

《远看》全诗这样写:远望山川景不同,云飘雾绕似仙宫。天边霞光映红日,海上波涛荡心胸。飞鸟翱翔寻归路,渔舟唱晚伴渔翁。此情此景无限好,愿把美景留心中。

念及先贤心忧民,红旗远去天边隐。老鸦绕树昏头转,归雁疾飞寻旧路。

赤道上的弓箭能捕虎,椰树下的短刀能斩龙。景升和他儿子都像猪狗,变革还得靠革命的力量。

这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72岁的寿辰。毛岸青和邵华来给老爹庆生时,毛主席乐呵呵的,还亲笔把叶剑英的一首诗抄写下来,送给了他俩,并且当着他们的面,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在自己过生日这天,毛主席特地抄了叶剑英的诗送给儿子和儿媳,这事儿足以看出他对叶剑英是多么敬重。

而且,毛主席不仅准确无误地背写下了那首诗的全文以及发表的具体日期,还特别指出了他是在大连棒棰岛完成这次默写的。之后,毛岸青特地写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件事情。

1965年年底,快到毛主席72岁生日那会儿,我们几个一块儿去探望了敬爱的毛主席。为了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一课,鼓励大伙儿好好钻研马列主义,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那股子反修防修的精神头,毛主席高高兴兴地拿起笔,给我们题了一首七律《远望》。瞧着毛主席对这首诗的喜爱劲儿,他老人家不光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就连啥时候在哪家报纸上发表的,都记得门儿清。

1976年年初的1月8号,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到了7月份,6号那天,朱老总也走了。这两位一起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伙伴相继去世,对毛主席打击特别大,他原本身体就不好,这下更是雪上加霜。转眼到了9月8日,毛主席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医生赶紧告诉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让大家赶紧去见他最后一面。

毛主席此刻正躺在床铺上,周身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医疗设备管线,说话已经相当费劲。除了叶剑英,其他人来看望他时,他都是闭着眼的。但一听说来的是叶剑英,毛主席猛地轻轻睁开了眼帘,用尽力气抬了抬手。

真遗憾,那会儿叶剑英心里头太难过,光顾着抹眼泪了,压根儿没留意到毛主席的小动作。就在叶剑英迈开步子要走的时候,旁边站着的护士眼尖,一下就看出来了,赶紧追上去跟叶剑英说:“领导,刚才主席是想跟您打招呼的,可您没瞧见。”

叶剑英赶忙回到毛主席的病床边,低下头,凑近他耳边轻声询问:“主席,有啥指示不?”毛主席的病实在太重了,只见他嘴唇轻轻蠕动,就是出不了声,一脸焦急全写在了脸上。叶剑英心里头也是万分焦急,他紧紧攥着毛主席的手,眼里满是忧心,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毛主席吐出一个字来。

见继续等下去恐怕会打扰到毛主席休息,叶剑英便放开了手,打算先走。可就在这时,毛主席的手指在叶剑英手背上轻轻弹了几下,好像要给他传递啥信息。回到住处后,叶剑英一直在想这事儿,心里反复琢磨:

为啥主席会单独叫我过去呢?他是不是有啥特别的事儿要说?他最后在我手背上轻拍了几下,这是啥意思?莫非主席这是在给我传递啥没说出口的遗愿?

叶剑英没法再找到答案了,因为毛主席很快就去世了。1976年9月9日早上10点,这位伟大人物的心脏不再跳动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彻底离开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叶剑英心里头特别难过,回想起跟毛主席从认识到一起工作的那些日子,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毛岸青心里明白,老爸和叶剑英那份深厚的交情,啥都不用多说,彼此都懂。到了那年12月28号,毛岸青和邵华一块儿给叶剑英写了封信。信里头,他们俩这样写道:

我们心里都清楚,爸爸特别敬重大伯,也很喜欢大伯写的诗。1965年新年还没到的时候,我们去探望爸爸,他当时就拿起笔,抄了大伯的《远望》这首诗,想激励我们也去投身革命。爸爸对大伯这首诗的喜爱,简直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连这首诗啥时候发表的,登在哪个报纸上,他都记得一清二楚。现在,我们把爸爸抄的这首诗的复印件,给大伯送过去。

信末尾,毛岸青和邵华还提出了一个小愿望:“伯伯您是位大诗人,我们?”

叶剑英爽快地答应了,没多久就见到了毛岸青和邵华,还按他们的心愿给办了。他看到毛主席亲笔写的《远望》时,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连着念了好几遍,接着就给这首诗做了解释:“《远望》这首诗,是为了讽刺那个‘北极熊’变质堕落写的,写于1965年的秋天。”

叶剑英压根儿没想过,自己随手写的一首小诗,竟然能引得毛主席那么大,还亲笔抄写下来送给了他的儿子和儿媳。这事儿让叶剑英心里头暖洋洋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回了当年他们一块儿共事的日子,那些记忆又鲜活了起来。

1931年秋天的时候,叶剑英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没过多久就赶到了中央苏区。在那儿,他碰到了一个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人物——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大当家毛泽东。虽说他们之前从未谋面,但两个人一见如故,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

那时候,第一次反“围剿”战斗才刚刚打赢,叶剑英亲自见证了毛主席、朱德他们高超的打仗本事。到了那年的11月7号,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大会在江西瑞金的叶坪村召开了。大会上,大家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还定下了中国工农红军作为咱国家的军队。

在红军长征开始之前,叶剑英一直担任着多个要职。他先是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同时还兼任总参谋长。后来,他又成了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并且还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除此之外,他还做过西北军委会的参谋长,也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同时还管理着工农红军学校,当上了校长。在瑞金,他担任过卫戍区的司令,后来又在闽赣和福建地区,做了军区的司令员。

在新中国还没正式成立的时候,眼瞅着北平就要解放了,中共碰到了个大麻烦。北平不光是中共要管的第一个大城市,还是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都,以后还得当新中国的首都呢。怎么把这个城市管好,可真是个既头疼又复杂的事儿。

谁来当北平的市长呢?毛主席琢磨了好久,最后他决定,让叶剑英来当北平的第一任市长,还让他兼着军管会主任的职务。那时候的北平,情况挺复杂的,国民党在这里搞了好多年,叶剑英到底是怎么完成中央交给他的这个重要任务的呢?

叶剑英首先考虑的是北平和平解放这个大局,他想了个新招,就是派军管代表,还设了个“联合办事处”,用和平手段来接管。在要去北平之前,毛主席特意找叶剑英聊了聊:“这次北平接管,国内外都盯着呢,你们得拿出沈阳、济南那样的接收管理水平,不能比它们差。记住,千万别再犯接收石家庄刚开始时的那些错了。”

按照中央的整体规划,从各地挑选来接管北平的干部们都被召集到了河北保定。叶剑英比其他人早到保定,他连天加夜地忙碌着,为接管北平做足了各种前期工作。到了1948年12月17日那天,中共北平市委的首次会议就在保定顺利召开了。

叶剑英在会议上发表了关键发言,他着重阐述了接管北平的重要性,并讲道:“接管北平,这事儿意义重大。北平是个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文化名城,接管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形象,还关乎其他未解放城市的接管。大家得明白,咱们每个人肩上的担子都不轻。”

随后,叶剑英对北平接管任务做了细致安排,主要围绕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平稳交接,稳住政权”,二是“平稳转型,保障经济,让发展稳步前行”,三是“平稳建设,守护文化”,四是“平稳推进,保证中央安全抵达北京”。

新中国选了北平做首都,那北平的物资供应就得跟上。所以,叶剑英把让北平经济恢复和发展当成了头等大事。他严格按照中央说的“要照顾到公家和私人,让老板和员工都有好处,城里城外互相帮助,国内国外也得多交流”,想了好多办法来提振经济。

要处理北平市民心里慌张、东西价格猛涨的问题,叶剑英主要着手稳定金融市场。他是怎么操作的呢?1949年2月2号,叶剑英发了第一份公告,告诉整个北平:以后北平主要用钱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出的人民币,冀南银行和东北银行发的钞票就当辅助的钱来用。

对于假金圆券,采取了兑换措施,没多久就禁止了银元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易。经过这些实在的办法,北平的物价稳住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回归了正常。1949年1月31日,是北平迎来新生的日子,这一天,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

北平城和平迎来了解放,中央决定从西柏坡搬到北平去。要保证党中央的安全,叶剑英觉得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他们几个人,包括叶剑英和李克农,好好琢磨了一番,最后选中了香山,想让党中央和毛主席他们先在那里落脚,作为进北平的头一个住处。这个主意后来也被大家点头同意了。

1949年3月23日一早,毛主席带着中共中央的队伍,从西柏坡出发,坐车直奔北平香山。这可是个大日子,毛主席把这事比作去北京考试,他特别有信心地说:“咱可不能像李自成那样,咱得努力考出个好成绩!”

历史早已记载,叶剑英顺利完成了接管北平的重任,赢得了毛主席的大力赞扬。在毛主席离世后,叶剑英时常怀念他。到了1982年4月28日,这天是叶剑英85岁的寿辰,负责为他写传记的同事特意到家里来为他庆祝生日。

那天,叶剑英心情特别激动,讲了好一阵子话,大意是这样的:“说实话,我挺不好意思的,感觉自己没干啥大事,就是打个下手。要不是跟着毛主席,我可能就很普通了,在南洋做点小买卖,或者在家教教书啥的。所以说啊,历史这东西挺碰运气的。一想到毛主席这一辈子,我心里就难受得很……”

聊到心里头那事儿,叶剑英眼泪哗哗直流。都85岁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毛主席,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啊?到了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走了,那时候他89岁。中央给叶剑英致的悼词里,讲了他一辈子为咱中国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干的那些大事儿,特别是革命紧要关头,他立下的那些大功。

这篇文章专门献给叶剑英元帅,表示敬意!叶剑英元帅,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国家付出了巨大贡献。您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深感敬佩。在革命战争年代,您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新中国成立后,您又为国家的发展稳定献计献策,鞠躬尽瘁。您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后人会铭记您的教导,传承您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叶剑英元帅,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