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兴化金东门老街

老刘评旅游 2024-07-09 05:00:34

金东门老街位于兴化市古城东侧,为兴化古城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金东门老街主要包括东城外大街、家舒巷形成的古建筑群。

金东门老街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清以来,由于商业发达、日进斗金,街区因此得名“金东门”。

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李春芳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2009年兴化市修复了状元坊。

兴化金东门主要指旧城内八字桥以东和东城外的全部街、巷、河、桥。历史上这一带市井繁荣,商业、手工业相对集中,历经明、清、民国各个历史阶段,形成具有六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街区。

手工业主要集中于近城门口一带的南、北巷道中,形成以竹制业为主的竹巷、以制靛染色业为主的染坊巷、以饰品制作业为主的珠蕊巷、以木制家具及棺木制作业为主的发财(吉祥谐音)巷等等,出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场作坊,如役牛36头的源隆油坊,雇工百人、产品远销英、德、法、荷、美等国的同茂协、同茂丰制蛋厂等。

这条长约一公里的城内外大街上曾经集中了200多家商业店铺,集丝绸、棉布、南北货、药材、茶叶、陶瓷、金银首饰、钱业、当铺、食品、烟草等各业于一街,都为金字老店。

大华饭店由一对90年代末下岗的夫妻创办,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早茶制作工艺被列入兴化市级“非遗”传承名录。

袅袅炊烟飘散在巷子里,百姓的生活由此开始。

我和老伴儿依然兴致勃勃一条条巷子在转,寻找那些渐行渐远的印记。

上池斋药店,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大街10号,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上池斋药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间),药店坐南朝北,西侧有弧形风火墙和龙脊雕花围墙,面北大门上镶有含灵芝神鹿雕塑,嵌“上池斋”砖雕门额。

药店上层为药库,底层店堂,店堂由前后两进,中间卷棚搭连组成,木结构硬山顶。店内设施齐全,中西合璧,其花饰瓷砖、德国镜面、八角琉璃灯、木雕挂落、书法匾额等。

店内东南侧有“上池神井”,水质优良,历史上专门以此水煎药。铺面以南为制药作坊,明建清修,制药工具齐全,其中一尊瓷质乳钵较罕见。上池斋药店建筑风格涵盖明清至民国的特征,是许多高校建筑学科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

上池斋药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城东门家舒巷内侧,建于清末,一处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因有此建筑,家舒巷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洋楼巷。

周边为明清时代古民居建筑群,青砖黛瓦,深宅小院,静幽窄巷,自然和谐,地理环境优越。整个故居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99平方米。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清末(1830—1904)江淮名医。兴化人,祖籍高邮,世代行医,望重一方。他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颇有造诣,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据《兴化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病,召天下名医会诊,两江总督刘坤一荐举赵海仙应会。赵海仙怕惹事端,称病未行。

二百多年来,赵海仙洋楼历经沧桑,从辉煌一时的标志性建筑,已变为满目疮痍、破旧不堪。直到今日,由兴化市政府投资整个修缮,“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造型、布置和艺术风格;保持其结构法式和特征;保持工艺手法,力求保持其构件原有质地,尽最大可能不采用现代材料代替原来材料。

在修复过程中,以历史记载和赵氏后裔及当地老人回忆,反复查勘和考证,经赵海仙后代签字同意认可后方始修缮。赵海仙第四代孙、89岁的赵一民老人,携家人参观了修缮后的赵海仙洋楼。

0 阅读:39

老刘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