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2024年10月23日版面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大棚内环境监测设备。
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抢抓智慧农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推动农业种植从“凭感觉、用经验”向“看数据、严把控”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对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数字+”推动农业生产更高效
十几栋温室大棚,一个人便可轻松管理。轻点鼠标,即可实时查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在大场镇数字农业平台上,数字化技术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不同的区域,我们部署了温湿度检测、pH值检测等物联设备,可以实时收集土壤的关键信息,为各类果蔬种植精准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大场镇智慧果蔬驾驶舱,大场镇工作人员马立铭向记者展示平台上的一个个“小图标”。
据了解,大场镇还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持续捕捉气温、湿度、风速的变化以及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这些设备就像是人体的“眼睛”和“耳朵”,将这些数据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幅详细的“云上大棚农情图谱”。
通过“青西三农”小程序,农户可以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平台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大幅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双赢局面。
“物联+”赋能果蔬生长更智能
初秋时节,步入西海岸草莓公社的温室大棚,仍旧是一片生机勃勃、翠绿葱郁,一株株无土栽培草莓苗正在茁壮成长。
这座温室大棚不仅是一座孕育甜蜜的摇篮,更是一座融合了数字科技的智慧结晶。通过综合运用智能温室、通风设备、遮阳网等技术,在保证草莓最佳生长条件的同时,提高草莓产量和质量。其中,智能滴灌模式既确保了草莓苗得到均匀而适度的水分供应,还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进一步整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大场镇数字农业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种植方案,并通过智能设备的推广,让更多种植园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农户通过小程序远程控制放风时长、设定温度上下限、自动调节灌溉等,极大地简化了管理工作。”马立铭告诉记者。
“科技+”注入农业发展新活力
通过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等技术,配合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智能化控制系统,结合大数据把最适合蔬菜生长的环境参数设置好,打破传统种植方式的季节性约束,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如今,不需要阳光也不用土壤的“数字菜园”,在大场镇盛客隆基地变为了现实。
走进大场镇盛客隆基地的温室玻璃大棚,一排排先进实用的栽种装置、一套套环环相扣的智能设施分外醒目。
“这是我们实施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试点。”青岛盛客隆集团总经理助理王磊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在大棚内部署灯光系统、滴灌系统,智慧水肥系统、水泵净化回流系统和环境监测站等160余套先进系统设备,实现了作物用水、施肥、补光等农事流程的智能化、远程化,还可以实时监测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关键指标。”
“数字农业平台已成为连接农户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它不仅转变了农户的传统种植观念,也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大场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张坤表示。
一个平台,轻松驾驭上千亩果蔬大棚;“一键操作”,即可完成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依托数字农业平台,种植户跨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查看农作物长势、土壤墒情……如今,在大场镇,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每一个角落。物联网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人工智能的智慧照亮了农业的未来之路,而大数据的洪流则汇聚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互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栾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