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骨与血,代表着华夏文明的躯壳和脉络,蕴含着我们先辈无数的信仰和寄托。在我们的传统民俗中,山水总是相互依存,自古以来的居住环境就有靠山依水的说法,而用山海或者江山就能代表整个天下。
所以我们的民族崇拜高山,也敬仰大海,认为山水皆有灵性,坚信一切都是善意和美好,所以我国古代对于名山大川,大江大河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定位,并让其与神明相辅相成,正因为此,我国有很多的名山很多,名水也很多。最典型的自然就是五湖四海和三山五岳了。
五湖四海
首先,来说水,水代表着柔,代表着宽度,也代表着边界。古代中国的“五湖四海”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理概念,常常用来形容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五湖通常指的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而四海则指的是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五湖四海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们以其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景色,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五湖四海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国情怀、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等美好寓意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看看“五湖”在现代的地理位置。洞庭湖位于中国中部,横跨湖南和湖北两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太湖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水产资源而闻名。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和丰富的水产资源而著称。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
古代四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四海”在现代的地理位置。东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与黄海相连,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南海位于中国最南部,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也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黄海、东海,南接爪哇海、苏拉威西海,西临中南半岛,东临太平洋。西海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地理概念,但在古代文献中,它通常指的是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北海则是指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北部,是中国最北方的海域,与黄海相连,也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但是历史上我国是一个从中原的黄河两岸向四面不断扩张的这么一个文明的开拓路线,随着面积的增加,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更新,从杞人忧天,到如今的探索宇宙,也不过不到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也许再过三千年之后,我们已经可以实现星际穿越,再回首来看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或许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山村罢了。历史就是以一个发展的目光去看待的过去的产物。所以关于五湖四海的定义,其实也是随之而变化的。
首先来说,五湖,即国内面积最大的几个湖泊,以当前的眼光来看,五湖肯定就是前文所说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洪泽湖这几个江淮流域的大型淡水湖,可是在上古时期,洪泽湖还没有形成,巢湖还只是彭蠡泽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甚至更早的时候洞庭湖和鄱阳湖都没有完全形成,只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沼泽地。
三国时期的虞翻曰:“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具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意思就是,古代太湖分为五个部分,滆湖,洮湖,射湖,贵湖都是位于太湖周边的几个面积很大子湖泊,五湖就是指太湖。
古代太湖五湖
而晋代《水经注·沔水》记载:“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长荡湖,长荡湖,又名洮湖,系古太湖分化湖之一,古时水面较大,北至金坛建昌,南至溧阳南河,南北逾50公里。太湖就是今天的太湖区域,当然面积肯定比现在的太湖大很多。射湖和贵湖,位于太湖以北,在今天的无锡到江阴一带,也是太湖的分化湖之一。滆湖,位于太湖以西,也是太湖的分化湖之一。水经注的观点和三国东吴时期基本一致,在很长时间里,五湖应该就是指太湖和其几个分化湖的合称。
但是水经注的论点被唐代的司马贞推翻,当时又认为五湖指的是: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这范围就广了很多,除了延续以往的太湖和洮滆之外,彭蠡泽晋位为五湖之一,这个位于江西和安徽之间的沼泽和湖泊群,终于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而洞庭湖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向来是这一时期,浩瀚的云梦泽已经淤塞成平原,而洞庭湖则延续了云梦泽的风骨。青草湖,也叫巴丘湖,在岳阳市西南方向,与洞庭湖以沙洲相隔,因青草山而得名。
再往后,五湖又发生了变化,南宋王应麟所著的《通鉴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提到五湖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可见到了南宋时期,彭蠡泽已经淤塞了,巢湖和鄱阳湖也已经分开,可见历史之沧海桑田。而这时候的五湖中多了一个鉴湖,那时候的鉴湖可不是现在绍兴城边的一个大池塘,巅峰时期有鉴湖八百里的美誉,在当年大概是30个西湖那么大。后来随着鉴湖的淤塞,而黄河夺淮入海,在江淮一带形成了洪泽湖,而洪泽湖也取代了鉴湖加入了五湖的行列。
彭蠡泽
说完了五湖,接下来说说四海,如今的四海指的是我国的东海,南海,渤海,黄海四大领海,但是古代的四海,是指的东南西北海。山海经对四海有一些描述,北海是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按照推理应该是北冰洋;西海则是: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根据后世推理,应该是地中海,东海和南海自不必多说。
到了春秋战国时,四海更多的是指华夏四方的四个蛮族。“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简单来说,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这个四个地域基本代表四海。秦汉时期,因为版图比较小,北海为渤海,东海和南海位置没变,西海指的是青海湖或者罗布泊。
到了唐朝时期,因为版图的扩大,四海指的是唐朝边疆的四片大水域,北海指的是北方的贝加尔湖,西海指的是中亚的咸海,南海和东海基本没有太多变化。直到发展到现在,四海就是我国的四大领海。
三山五岳
五湖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深度和宽度,而三山五岳,则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刚,象征着一个民族的高度,三山指的是,黄山、庐山和雁荡山。五岳指的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是我国道教的神仙洞府,代表着四极天帝分别住的地方。
然而三山,自古以来的说法就不一样,上三代时期,根据神话故事,三山指的是三条龙脉,分别是喜马拉雅山,也就是传说中的不周山。还有天山,也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另外就是昆仑山山脉,乃是玉帝居住的地方,被尊为万山之祖。
道教兴起之后,三山成为了道教的三座圣山,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所谓的仙山,要么是在天山,要么是在海里,所以基本算是杜撰出来的神仙洞府,早已无法寻觅。
五岳
五岳历史上代表着我国的五个极,历代帝王但凡有些成就,一般都喜欢封禅,而封禅一般都会选择五岳,尤其是泰山封禅,基本上是伟大帝王的象征。而为人所不熟知的是,五岳的地理位置也是有所变化的,随着中原王朝所控制的面积变化而发生变化。
早在西周建国之时,就有了五岳的设定,曾以华山为中岳,吴山(陕西陇县)为西岳,泰山为东岳,恒山为北岳,原河北曲阳县西北恒山,南岳已经不可考,但是位置应该不会超出中原范围太远。
周平王迁都中原之后,对五岳有了重新的议定,因为嵩山位居中原,嵩位中央,左岱右华,所以嵩山成为了中岳,华山成为了西岳。自此,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定型。
天柱山
汉宣帝确定以嵩山、泰山、天柱山(又名霍山)、华山、恒山(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首先来说,南岳并不是在现在的衡山,而是在安徽的天柱山,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历史印迹。而北岳恒山,一直都在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有南方山林的秀姿,有北方草原的野趣,有黄山云海,有南岳云雾,气势非凡。
五岳中南岳定型是在隋朝时期,因为疆域面积的扩大,整个南方也大面积开发,隋文帝改衡山为南岳,取代了天柱山。而北岳的定型,则是在明朝时期,明朝廷以山西浑源县恒山为北岳,自此之后五岳就此确定。
五湖是指昭余祁、大野泽、云梦泽、震泽、大陆泽;四海是北海(贝加尔湖)、西海(里海)、东海(渤黄东海)、南海(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