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上,你打开地图导航,音乐随车流节奏切换,空调调节到刚刚好的温度。
或许你用的正是苹果的CarPlay功能,一款曾经被无数人称为“车载神器”的产品。
如今它的升级版——CarPlay 2.0,却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假如你最近买了一辆新车,大概率不会再受到销售员热情推荐CarPlay的时刻。
或许你会问:苹果不是号称科技引领者吗?
它怎么会“掉队”?
CarPlay 1.0:从“车载神器”到巅峰的起点2015年,也就是智能化车机起步的一年,苹果推出了CarPlay 1.0。
彼时的汽车车机系统可以说“惨不忍睹”——反应迟钝、界面简陋,用起来像是上个时代残留下来的“古董”。
消费者买了一辆几十万的车,却要忍受连手机低配版都不如的多媒体体验。
CarPlay 1.0的出现简直是救命稻草。
它很简单,让你把iPhone的界面投屏到车机上。
音乐、地图、短信通知,一切都被重新定义。
手机成为“大脑”,车机只是“显示器”。
比如手机更新后,导航功能也会同步升级,而不需要像传统车机那样慢吞吞地等待厂家推送数据。
不仅如此,CarPlay还带来了开放的生态系统。
Spotify、QQ音乐、播客......你在手机上体验到的APP功能,都一键延展到了车载屏幕中。
不需要花时间学习,全都熟练自然。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度认为CarPlay是智能车机的未来方向。
CarPlay 2.0的“大跃进”:为何理想大于现实?
时间推移到了2022年,苹果信心满满地推出了CarPlay 2.0,誓言打造一个比1.0更先进的生态系统——甚至要接管汽车所有的屏幕,并控制车内的各项功能。
它似乎看起来,离帮用户实现“车载全智能”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现实却让人始料未及:这个新系统刚发布没多久,就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
究其原因,三方面问题让CarPlay 2.0的“雄心壮志”成为泡影。
首先是来自车企的抵触情绪。
与1.0不同,2.0希望车企开放车辆关键结构的数据,比如地图和操控系统。
对车企来说,这不仅是核心资源,更涉及到技术隐私。
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底牌”交给苹果。
其次是2.0的开发周期过长。
苹果建议车企给新车配备CarPlay 2.0需要十个月以上的开发时间,但在汽车行业的竞争中,特别是中国市场,“一年换三代”的新势力车企根本等不了这么久。
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市场定位的问题。
苹果本来想让CarPlay 2.0服务高端用户,但放眼全球,尤其是国内iOS市场份额并不高。
车企根本没必要为了少数用户,花大量资源做一套75%车主可能都用不上的系统。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新势力车机崛起:如何反超苹果?
市场的天平早已开始倾向另一个方向——新势力车企崛起带来的车机革命。
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不仅没有采用CarPlay,反而开始研发自己的专属车机系统。
为什么这些车企选择“自干”?
因为智能化的车内体验已经不仅仅是“手机投屏”。
蔚来的NIO OS、小鹏的Xmart OS不再满足基本的导航和播放音乐,它们将座椅加热、空调调节、语音助手甚至自动驾驶系统打包整合,让车机不仅仅是娱乐终端,而是汽车的“全能大脑”。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势力车机系统的更新速度极快——每个月都有新功能上线。
而与之相比,CarPlay 2.0漫长的开发周期和功能局限让它显得力不从心。
久而久之,车企和用户对它的兴趣,也就逐渐淡化了。
技术边缘化下的苹果:从CarPlay看智能车机的未来CarPlay 2.0的失败,几乎成了苹果汽车战略的一个缩影。
苹果尝试用自己的商业逻辑,构建一个跨越硬件和软件的生态,却未能真正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就像一位总向前奔跑的优秀学生,突然意识到,跑道上的规则,并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一套。
但这就意味着CarPlay乃至苹果在汽车领域没有明天了吗?
也许未必。
汽车智能化的大潮还在继续,用户端的需求随着时间会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变局中,苹果或许需要找到与车企对话的全新方式,甚至大胆颠覆既有的模式。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竞争从来就不是坏事。
CarPlay的边缘化给了车企更多创新的动力,而蔚来、小鹏等品牌的进步,也反过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演进。
对于消费者,只希望不论用什么品牌的车,都能享受到更加便捷、智能、好用的车机体验。
因为归根结底,用户真正在意的,只是如何让驾驶更自由、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