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经典中的红色记忆——百年党史与舞蹈艺术的交响

山东省文联 2024-11-21 09:29:2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史。在这段历史中,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的基石,以大无畏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娘子军》到新时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舞蹈经典不仅再现了历史瞬间,更传递了革命的精神,成为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梳理建党百年伟大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舞蹈作品,分析其在反映社会现实、弘扬革命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进而揭示舞蹈艺术在党史教育、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在历史长河中,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舞蹈,作为最古老、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展现了人类身体的韵律美和力量感,更是社会风貌、文化变迁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映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舞蹈艺术以舞为笔参与了历史的书写,留下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舞蹈经典。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壮阔征程,共跨越了四大历史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之烽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奠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飞跃,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辉煌。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熠熠生辉。舞蹈艺术以灵动之姿和刚正之态,勾勒出党的百年光辉足迹,每一幕经典舞作,皆是党魂之颂歌、精神之传承,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生命和信仰谱写的舞蹈赞歌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巍然诞生,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篇章。从党初创时期的艰辛探索,到其力量的逐步壮大,最终铸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壮丽史诗。舞蹈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战斗士气的重要工具。“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迎着抗日烽火毅然回国,创作了一系列经典舞蹈作品,如有表现中国人民奋勇抗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有揭露汉奸卖国求荣丑恶嘴脸的《丑表功》等,其作品将民族情感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用舞蹈艺术投入民族救亡的战场。这一时期的舞蹈作品往往以革命斗争为主题,通过聚焦革命先烈,用悲壮而激昂的舞蹈语言,展现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书写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壮丽篇章,传达他们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一部部舞蹈经典,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颂扬着英雄人物的崇高和革命事迹的壮烈,每一帧都洋溢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每一幕都跃动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颂扬,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辉煌。

(一)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在当时社会各种思潮蜂拥而至时,他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作品《望道》以陈望道先生为原型,用极其生动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他翻译著作、追求真理的事迹,展现了他用毕生精力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与执着,彰显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追求。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李大钊和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在民族危难之际,用自己的生命和誓言探索建立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忠诚担当。舞蹈《铁肩道义》由陈伟科编导,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杜佳润表演,以李大钊同志的事迹为原型,汲取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元素,深入挖掘其在建党过程中各种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反映其被捕后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深刻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胸怀和精神世界。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舞蹈《红船》,是根据“一大”期间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以群舞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重现了革命年代里建党精神的传承和红色信仰的凝聚。

《红船》的开场,几位满怀激情与憧憬、步伐坚定的青年志士,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在灯光与影子的交错中,红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轻轻摇曳,载着理想扬帆起航,驶向未知的远方,也驶向了中国的希望之岸。随着剧情的深入,舞蹈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有革命道路上的艰难抉择,有面对敌人追捕时的机智勇敢,更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深厚情谊。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转身,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力量,让人动容。高潮部分,舞台上的灯光突然变得炽热而明亮,象征着革命之火已经燎原。演员们以整齐的队形,激昂的舞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仿佛在用身体语言告诉世人: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尾声处,红船再次成为舞台的焦点,但这次它不再是孤独地航行,而是被无数双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手所托举,这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红船》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坚定、梦想与牺牲,都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不仅是一场舞蹈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更让每一位观众都深刻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红色信仰和建党精神的传承。

(二)井冈山精神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燃起中国革命的启明灯,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革命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走向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井冈·井冈》由北京舞蹈学院与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联袂出品,剧中以江西的传统舞蹈采茶戏为基础,通过井冈会师、红米饭南瓜汤、送郎当红军、小井之难、十送红军、托孤等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呈现,生动再现了当年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坚韧执着和不懈追求。

随着音乐的响起,观众们仿佛被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舞台上,一群身着粗布衣裳的战士们,以采茶戏中轻盈而坚定的步伐,缓缓展开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他们或手执镰刀斧头,象征着工农联盟的力量;或肩扛步枪,目光如炬,透露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红米饭南瓜汤”一幕,通过舞蹈与布景的巧妙结合,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舞台上,简陋的餐具,演员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希望的笑容,那份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仅是对物质匮乏的描绘,更是对红军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颂歌。“小井之难”作为剧中的转折点,通过紧张激烈的舞蹈动作和震撼人心的音效,再现了红军在极端困难下的英勇抗争,战士们或冲锋陷阵或浴血奋战,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摇曳,却从未退缩。“十送红军”的每一次挥手,每一次转身,都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无限眷恋与祝福,都充满了对亲人归来的渴望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托孤”一幕,将全剧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无声地诉说着对家人的不舍和对革命的忠诚,这一刻,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仿佛被这股力量所震撼,感受到了那份超越生死的伟大情怀。

舞剧《井冈·井冈》(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此剧不仅重绘了井冈山革命的火红画卷,更颂扬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勇于牺牲的不朽精神。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以血肉之躯筑就丰碑,其精神如井冈翠竹,永远挺立于历史长河中。

(三)苏区精神

1931 年 1 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中央苏区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诞生与发展,犹如一面高悬于中国南部崇山峻岭之上的耀眼的红色旗帜,苏区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坚定不移、奋勇向前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战斗性”是苏区红军舞蹈的显著特点,它深深根植于苏区政权的建立之中,成为坚定信念的有力“武器”。

《闪闪的红星》由四川省旅投集团与上海芭蕾舞剧团合作出品,是一部聚焦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夕的芭蕾舞剧,背景设定于中央苏区。该剧穿插融合江西地域风情元素,同时以精湛的芭蕾艺术和独特的舞蹈语言,通过精美的舞台布景、生动的民俗舞蹈和悠扬的地方音乐,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该剧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村民们与红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抵御外敌、建设苏区的感人故事,为整部舞剧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的成长之路成为全剧最为动人的篇章。在红军的营地中,他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智慧和牺牲,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每当夜幕降临,篝火旁围坐的红军战士们分享着战斗故事,那些关于信仰、勇气与牺牲的叙述,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潘冬子心中的革命之路。其尾声,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长征场景再现:激昂的音乐、舞动的红绸、闪烁的星光与演员们精湛的舞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悲壮又壮丽的画面,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革命的火种将永不熄灭,红星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

舞剧《闪闪的红星》(图片来源于网络)

《闪闪的红星》不仅深刻反映了苏区建设的艰辛历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革命先烈的颂歌,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励着每一代人坚定信念,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往直前,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四)抗战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外敌的摧残与折磨,经过14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奋战到底、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节。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舞蹈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谴责,还从客观角度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演出作品《南京·亮》,以 1937 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以日本侵略者翻阅战地日记、进行自我忏悔的全过程为主线,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依然顽强不屈的精神。“亮”寓意着在黑暗的战争阴霾中,人们对光明、希望和正义的不懈追求,残破的衣物、硝烟的痕迹等元素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破坏和残酷,悲壮的旋律烘托出战争的惨烈,激昂的节奏激发着人们的抗争精神,沉重迟缓的动作仿佛在承受着战争的巨大压力和伤痛;激烈奔放的肢体,象征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反抗,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的苦难和对新生的希望,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正义的坚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品《活着·1937》也是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通过对抗战时期女性同胞的反抗,展现了她们为拯救民族而宁死不退的崇高精神。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作品《八女投江》,是根据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冷云等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弹尽粮绝、投江自尽的故事而创作的,表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回、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舞蹈作品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团结一致、万众同心,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斗争历程,塑造了无数个杰出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伟大抗战精神必将鼓舞中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五)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前仆后继、披荆斩棘进行的一次伟大远征,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精神毅力和勇往直前的胜利意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奇迹,使长征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

以长征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演出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以“长征”为背景,融合舞蹈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永不言弃的战士,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同时对英雄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栩栩如生地描绘,将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人生价值等进行了深刻地表现。整场舞剧选择奔跑、行走、爬行、站立这四种基本的舞蹈语汇,彰显着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体现出长征精神的深远影响,并激励着中华儿女坚定理想,为实现伟大梦想不断奋进的决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一系列光耀千秋的伟大精神。红色经典舞蹈题材作品的推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舞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舞蹈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更加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又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舞蹈作品充满了昂扬的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信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赤胆忠心。通过舞蹈经典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热血沸腾,感受到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激情与信念。《东方红》等大型歌舞史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一批反映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也相继问世,如《孔雀舞》《达坂城的姑娘》等,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一)抗美援朝精神

1950 年,美帝国主义将战争的火焰蔓延至鸭绿江畔,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投身战场。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而战,也拯救了朝鲜于危难之中,更重要的是肩负起维护亚洲及全球和平的重任,展现出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

1959 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创作了一部经典舞剧《不朽的战士》,以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黄继光为原型,赞颂了他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抒发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该剧曾获得“中华民族 20 世纪伟大经典提名奖”,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讲述部队战士的优秀舞蹈作品。中国歌舞剧院出品的《英雄儿女》是一部根据同名电影和巴金所著小说《团圆》改编的作品,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与家人在朝鲜战场上重逢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充满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更使得英雄的形象在舞台上可视、可感,召唤出观众对历史的想象,将爱国精神和英雄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二)老西藏精神

1951 年 5 月 23 日,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古老的雪域高原从此换了人间,这片曾经被认为是荒芜的土地,也成为一片繁荣昌盛的土壤。西藏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一批批有志于投身西藏事业的建设者纷纷前往,为西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西藏沧桑巨变的背后,凝聚着一股坚强的“老西藏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建设者不断为西藏的发展注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北京舞蹈学院出品的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以一户西藏农奴家庭的生活为背景,围绕着西藏从落后走向自由、民主化的过程,通过藏族舞蹈的形式,以“阿妈和她的孩子们”这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和平解放西藏、废除农奴制和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舞蹈借助写实的手段将视线聚焦在人物命运的本身,通过农奴们驮人、遭鞭打等遭遇,展现出农奴们不见天日的生存处境以及奴隶主趾高气扬的冷酷无情。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描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随着舞剧一步步推进,又在无声的表达中流露出藏族人民对党深沉的情感,再现了建党百年的艰难坎坷和峥嵘岁月。

(三)“两弹一星”精神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共产党为抵御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粉碎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迅速提高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参与“两弹一星”研发的科技工作者们,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志向和民族的振兴紧紧关联起来,甘愿隐姓埋名,甚至愿意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所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彰显了科学家的崇高理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

苏州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壮丽的云》,取材于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用芭蕾舞的艺术语言讲述了新中国老一代科学家,肩负着保密使命,隐姓埋名、远离亲人,在戈壁荒漠深处研制核武器,并不断突破生理、心理极限以及技术的限制,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故事。舞蹈《长城》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出品,以“万里长城”为视角,讲述了在“两弹一星”辉煌历程中两代人的理想与奋斗的故事,将科学家们对国家无私而真切的炙热情怀传达出来。

舞剧《壮丽的云》(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技题材在舞台上绽放,让甘愿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在舞台上接受后人的致敬,几十年以来,“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它鼓舞着我们勇敢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不断推动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大庆精神

1958 年 2 月,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于是全国各地的石油和地质专家纷纷前往松嫩平原,投入辛勤的劳动。经过长期曲折的探索,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在石油开发史上又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为早日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大量石油工作者、技术专家、企业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大军,不惧艰难、勇于挑战,他们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在广袤的荒野上奋力拼搏,写下了一段至今令全国人民深受鼓舞的伟大历史,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

辽宁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铁人》以王进喜为原型,以“铁人精神”为核心,以“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讲述了王进喜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石油工业,并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的故事。舞剧用芭蕾舞诗意化的“情”与“景”,赋予观众宽广的审美想象,以融合东西方舞蹈精髓的新语境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愉悦,同时采用生活化的动作,将王进喜的事迹向观众娓娓道来。王进喜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多年的艰苦斗争,展现出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真正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精神的能量是无限的,油井终有耗尽之日,而大庆精神却永不衰竭,其价值跨越时间与空间,永不衰退。

(五)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及崇高理想追求的集中反映。焦裕禄 1962 年出任兰考县委书记,1964 年 5 月病逝,在短短一年多的时光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群众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的当代舞剧《焦裕禄的春天》以焦裕禄为原型,讲述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 475 天,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用自己的行动和汗水身先士卒“治三害”“治理风沙”,直至牺牲的感人事迹。春天这一意象,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寓意着焦裕禄为兰考带来的生机和改变,舞者们的动作流畅而有力,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焦裕禄在工作中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同时又通过细腻的舞段刻画了焦裕禄内心的思考和挣扎,以及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一生都在跟党走,为党分忧,他的英勇行为激励着每一位为国家发展而奉献自己的公仆,焦裕禄精神作为一种已深入人心的崇高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永不过时。

舞剧《焦裕禄的春天》(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雷锋精神

雷锋是一位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生命的好战士,他在短暂的生命中书写出了辉煌的生命篇章,成为全党同志的楷模。雷锋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他把自己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党,作为中华儿女心中永恒的楷模,被永远铭刻于心,激励着我们寻求更高的价值和目标。雷锋精神,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在纪念雷锋牺牲 60 周年之际,辽宁芭蕾舞团的舞蹈组诗《榜样》于辽宁大剧院上演。该剧取材《雷锋日记》中象征雷锋精神的五个意象,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再次挖掘和升华,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舞蹈技巧,深刻展示了雷锋的崇高品质。这是国内首部青少年芭蕾舞剧,也是首部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大型芭蕾舞作品。

雷锋精神在一批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中得以继承,在一部部艺术作品中得以再现,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爱国情怀的体现。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之源,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中国共产党战天斗地,在饱经蹂躏、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重整河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骨气和勇毅让世界惊叹,令天地动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革命、建设的实践,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把自强、担当、实干的精神品质吸纳、融入舞蹈艺术中,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面貌。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舞为笔书写发展奇迹

1978 年至 2012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舞蹈艺术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经济的腾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阶段的舞蹈创作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既有对传统舞蹈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发展,也有对现代舞、街舞等新兴舞种的积极引进和融合。《千手观音》等经典作品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在技术创新和艺术表达上的新突破。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舞蹈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特区精神

1980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5 个经济特区像 5 颗闪耀的明星,把中华大地装点得熠熠生辉。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探索发展,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不断向前迈进,孕育了特区精神。

许多反映特区生活的舞蹈作品应运而生,由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原创舞蹈诗《城》,以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为题材,以舞蹈诗的艺术形式和独特视角,采用浪漫的舞蹈语言,讲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勇担新使命,大力发扬特区精神,40 多年来在社会和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舞者的每一次跳跃、旋转、伸展,都仿佛是城市脉搏的跳动,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与力量,从独舞到双人舞再到代表着众生群像的群舞,一个个追梦者筑造了这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外貌的变化,更是人们思想的解放、勇气的绽放和梦想的飞翔。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艺术学校创作的舞蹈诗《厦门故事》,以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的建设工作成果为背景,从普通人物的视角,以小见大,叙述了一个个平凡的角色在工作生活中“小岗位大责任”的经历,展现厦门人民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和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这些舞蹈作品,在方寸舞台之间,向观众呈现了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美好篇章,展示了对改革开放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二)女排精神

1981 年,正值改革开放春风拂面,人们意识到,要想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体育运动上,我们都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此时,中国女排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为“三大球”项目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能行”的实力。尽管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女排队员们仍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展现出伟大的女排精神,以实际行动为祖国争光,为民族赢得尊重。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编排的舞蹈《偶像》,以中国女排世锦赛为灵感来源,以孩子们观看比赛时激动人心的场景为创作构思,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将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唤醒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动力和热情,使青少年在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怀中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心系青藏铁路的建设。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青海和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成为增进两省人民团结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巩固祖国的边防作出了贡献。在建设过程中,铁路建设者顽强拼搏,充满着坚定不移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青藏铁路的全面贯通,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舞蹈编导们以青藏铁路的建设为背景,记录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用青春和生命为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央民族歌舞团原创舞剧《天之路》把人们带回到了那段 50 年前青藏铁路建设的记忆之中,富有创新性的多区域舞台布景以及时空转换,让我们领略了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与民族特色风情。剧中藏族舞蹈语汇风格鲜明,舞者们每一次的伸展、每一回的旋转,皆凝聚着坚韧不拔的力量,塑造了建设者们不懈努力的坚毅形象,无声地讲述着铁路一寸寸向前推进的动人故事。

铁路文工团的《雪域天路》、国家大剧院的《天路》都以舞蹈的语言诠释了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内涵。全长 1956 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丰硕成果,它的出现为雪域高原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四)载人航天精神

航天梦,我们的梦,中国人的梦。1992 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崭新的一页,这一伟大壮举,激发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斗的热情。

用舞蹈深入研究无垠的宇宙,表现中国人的“星辰大海梦”。北京歌舞剧院表演的当代舞《问天》,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位航天英雄为原型,向一代代为航天事业而拼搏的科学工作者致敬。舞者身穿象征着宇宙神秘与浩瀚的航天服,极富科技感,用刚劲有力而又优美流畅的造型,展现出舞者在“太空”中的灵动之美,反映了航天人内心深处的执着与坚守以及人类对航天梦的不懈追求。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原创舞蹈作品《扎西的蓝天梦》,以“中国载人航天”事迹为创作素材,巧用道具,讲述了四川藏族地区孩子们的航天梦。

舞蹈《扎西的蓝天梦》

飞天路上,我们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做着最浪漫的事业,让载人航天精神在新征程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推动太空科技的进步,打造一个具有航空实力的中华民族,这就是我们的航空梦。

(五)抗震救灾精神

大灾有大爱,大难有大成。2008 年 5 月 12 日,一场强烈的8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在灾难降临的时刻,爱的力量在华夏儿女之间不断传递、凝聚,万众一心的救援,使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在这场与自然灾难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英雄气概,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哪里有受灾群众,中国军人就向哪里集结,哪里任务最艰巨,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条件最艰苦,他们就顽强地战斗在哪里。阿坝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作品《热血生命路》,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医务工作者在汶川大地震中与受灾群众同甘共苦,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抗击大地震的动人事迹。在家园被地震摧残的情况下,一群舞者身穿军装,毅然踏上了拯救人民生命的道路,战鼓雷鸣的音乐以及中、正、直、挺的动作特点,塑造了军人坚贞不屈、顽强拼搏的形象,舞者强劲有力的动作,振奋并鼓舞着军民的内心,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战斗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在舞蹈中再一次得以彰显和升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实践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顺应了人民需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让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舞蹈艺术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态和风格,用动态且充满情感的肢体语言,诉说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感人事迹,展示了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改革之路,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价值理想的艺术演绎。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绚丽舞卷

从 2012 年 11 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经济和社会得到巨大发展,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舞蹈工作者们顺应时代、拾阶而上,创作了许多以人民为中心,记录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舞蹈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了新时代的风采,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绚丽的舞卷。

(一)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脱贫攻坚成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经过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所有的贫困人口都摆脱了贫穷,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其中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合肥市歌舞团原创舞蹈《大湾春歌》以安徽花鼓灯舞蹈语汇为动作素材,生动展现了大学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返回家乡与村民一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的奋斗历程,歌颂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丰功伟绩。舞蹈将民俗传统与当代审美融合,运用各种“点”“面”队形的变化对比,将大学生的决心毅力与村民们的团结精神交织相融,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作品《再唱山歌》立足于“脱贫攻坚”的奋斗史,紧紧围绕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用藏族舞蹈语汇赞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坚守与付出。

舞蹈《大湾春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新时代,舞蹈工作者们不仅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扶贫社会现实的作品,更用舞蹈走进乡村、走进山区,做“脱贫攻坚”的忠实践行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传播者,用舞姿传递希望,舞出乡村振兴愿景,诠释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二)丝路精神

回首,千年岁月悠悠;向前,一路繁花锦绣。丝路精神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丝路精神凝结于历史,启迪在当下,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在国与国交往过程中,对传统丝路实践活动进行精神内涵的提炼。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将各国连接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不仅成为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使得各地乐舞文化交融互动。在唐代,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后,中原乐舞在保留自身优美典雅的同时,吸收了西域舞蹈热烈奔放的特点,促进了舞蹈的发展,造就了繁盛瑰丽的唐朝乐舞,这也正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体现。

这条中国古代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开辟的道路,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间节点又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用舞蹈的形式使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舞剧《张骞》由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创作、排演,以“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为蓝本,集芭蕾舞、古典舞和现代舞等多种舞蹈类型的技巧和风格于一体,在舞台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平板式舞台,采用弧坡与斜坡相结合的异曲面舞台,突出“行走”的主题,同时以淡黄色的色调为主,营造出漫漫黄沙千年丝绸之路的壮阔,更加凸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大同市歌舞剧院原创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运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科技手段,通过对山西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的再现,使观众领略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传达出“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的理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舞蹈的形式讲述丝路上的故事,展现了民族情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传递了中国人对和平和睦、美美与共的追求,使丝路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强烈的感召力,表现出优秀艺术作品的责任担当,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抗疫精神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2019 年 12 月,面对气势汹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迅速作出决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凝聚起伟大抗疫精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用一个个平凡却坚实的身躯,为全国人民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疫情期间,舞蹈工作者承担起“以艺抗疫”的使命担当,用艺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我国首部抗疫题材舞蹈诗《逆行》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指导,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联合编创出品,于 2020 年首演,整部作品讲述了一家三代五口人在疫情期间的坚守与选择,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舞蹈处处以情动人,刚劲有力的动作恰似逆行者勇往直前的决然决心,抒情轻缓的舞步又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与牵挂展露无遗,以身体的叙事刻画了逆行者抗击疫情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牺牲奉献精神,使得人物形象愈发饱满丰盈、立体鲜活。

舞蹈诗《逆行》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工作者们着眼于平凡之中的伟大,紧扣时代脉搏,通过舞蹈的形式聚焦那些在困难和危机面前勇敢无畏、挺身而出的逆行者们,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发挥了舞蹈重要的社会功能,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伟大抗疫精神。

结语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斗争,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拓创新,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同时,舞蹈经典作为讲述党史的重要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态和风格,用动态且充满情感的肢体语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辉煌成就,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理想进行了艺术演绎。舞蹈经典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镜像,构成了中国艺术发展的独特脉络,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成为最温暖的教科书。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舞蹈创作者们更加注重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特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舞蹈经典作品。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舞蹈艺术将继续与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并时刻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岩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山东省第二批签约艺术评论家;姜仪琳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怡冉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级舞蹈学专业本科生。)

0 阅读:0

山东省文联

简介:服务文艺工作,传播艺术成果